博物馆记忆│青峰依旧在:史学家柴德赓
精彩推荐
尔来投身名家后 半生难解半生缘
柴德赓
1908年9月30日,柴德赓出生于浙江诸暨次坞镇里亭的一个书香门第。可柴先生出生那天,柴家却没有一丝喜意。据《暨阳柴氏宗谱》记载,柴德赓的二哥在他出生的同一天病殂,柴母哀伤过度竟全不顾及刚出生的婴儿。经乡邻苦劝,在柴德赓出生几小时后,柴母才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将柴德赓用心收拾好。
然而柴德赓的童年并没有因为出生时发生的不幸而变得灰暗。他5岁入塾,11岁就能读《古文观止》。1923年,柴德赓在临浦中学读书时,受其历史教师蔡东藩先生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历史。1926年,柴德赓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文科。1929年,柴德赓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阻力,自己筹措旅费与几个同学一道前往了当时大师汇集的北平求学。可到了北平之后,他却因水土不服而病倒,从而错过投考清华大学的机会。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入学考试并最终被历史系录取。
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名师济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为史学系主任,钱玄同、邓之诚、黎锦熙等大家均在此任教。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柴德赓的学习热情,他在课堂答问、作业、测验等方面均表现优异,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1930年6月,陈垣先生在他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课的讲稿上,写了一条批语:“十九年六月廿五日试卷,师大史系一年生柴德赓、王兰荫、雷震、李焕绂四卷极佳。”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陈垣手卷”
1930年7月暑假期间,柴德赓从北平返乡,经杭州时寻找省立一中的同窗旧友,并与心仪的学妹陈璧子同游西湖。时隔一年,柴德赓与陈璧子在北平结婚,1932年10月长子耀平(祖衡)在北平出生,后又陆续生育二女二子。
身世浮沉路漫漫 兰芝之交伴终生
大学毕业后,柴德赓先后在安庆中学、杭州一中任教。1936年,他回到北平,在辅仁大学及附中任教。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因故滞留北平,便闭门潜心学术,不问世事。在北平的这段时间里,柴德赓经常向陈垣先生请教学问,师生情谊因此更加深厚。通过陈垣先生,柴德赓还结识了启功、刘乃和这些同门师兄妹,并与他们交往密切。据启功先生回忆,柴先生深得陈老师喜欢。刘乃和女士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柴德赓并称为陈垣身边的“金童玉女”。她在回忆录里写道“柴先生上课语调清朗,内容生动,是最受同学喜爱的老师。”她本人也曾受业于柴德赓,非常敬重这位亦师亦友的学长,在柴德赓辞世后,刘乃和不仅亲笔为他写下了一幅挽联,还整理其生前笔记手稿,汇编为《史学从考》。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刘乃和、刘乃崇题写的挽联”
苏大博物馆馆藏的“刘乃和为柴德赓逝世十周年题词”
到了1943年底,柴先生因反对汉奸曹汝霖任辅仁大学董事长,举家南迁。前往国立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担任历史系副教授兼图书馆长。在漂泊四川的时候,柴德赓依旧忘不了对老师陈垣先生的思念,在1944年正月初五夜写道:“余立志南行,期在明日。援庵夫子早有同行之约,部署已定,而校务长雷冕等涕泣相留,遂不果行。今夕余往辞别,师勉励之余,即以感喂,余泪下不能尽,归寓依装赋此,不知东方既白。”主诗最后一句“回首师门肠内热”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1946年,抗战胜利,柴德赓回到北平,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1955年,教育部为支援外地院校,调柴德赓至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寄身姑苏十五载 千秋事业一代定
江苏师范学院系1952年由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而成的,直到1953才设立历史专修科。柴德赓先生1955年刚到江苏师范学院时,历史专修科不仅规模很小,每年只招收几十人,而且师资力量单薄。于是他开始积极筹建历史系,不仅研究制订规划,还亲自编写教材并开新课。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培养和充实师资,增添图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很快,得益于硬件和软件的跟进,历史系每年扩招到百余人,成为江苏师院的大系之一。由于在北平的经历,他深知学术交流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几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先后邀请了当时文史学界的名流,如尚钺、吴晗、吴泽、韩儒林、沈炼之、翦伯赞、邓广铭、胡华等来校作学术报告与座谈。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学术知识,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使得许多史学界人士纷纷慕名来到江苏师院工作,大大提高了历史系和师院的知名度。
1962年,江苏师范学院十周年校庆,柴德赓赋诗以志欢庆:“学府宏开岁月更,十年成绩己峥嵘。吴中自古人文地,今使前贤畏后生”。这些诗句正是当时他踌躇满志心情的写照。
柴德赓字青峰,苏州大学博物馆馆藏的《青峰草堂师友墨缘》便是上世纪一代文史名家们为柴德赓先生题写的,十分珍贵。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青峰草堂师友墨缘》
潜心学术两袖清 人间屹立一青峰
柴德赓先生毕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成果累累。其主要著作有《史学丛考》《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陈垣先生的学识》等。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参与点校《二十四史》中新、旧《五代史》的工作。《史籍举要》作为柴德赓先生的代表作,在学术界很受欢迎。这本书是根据他在江苏师范学院授课时的手稿整理而成的,汇集了柴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这是一部讲解中国重要历史典籍的书作,从史籍作者、史料来源、编撰方法、评价诸角度梳理,逻辑清晰,举证精辟,穿插了柴德赓先生读史教书的独到见解。值得一提的是,在1987年,《史籍举要》一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奖。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史籍举要》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柴德赓著的《史籍举要》
获得的荣誉证书
除了致力于对整个中国史的研究,柴德赓先生还极为关注苏州地方史的研究。在江苏师范学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相继撰写了《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等论文,还在苏州玄妙观机房殿墙脚下发现了《永禁机匠叫歇碑》,并作了专门研究。这篇碑文后来成为学术界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
柴先生除了精于史学,还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既得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先生真传,又受陈垣影响,主要工于行书,书风以米芾和二王为主。他以米字为骨架,融入了王羲之的笔法和中和之美,加入了文人气和山林气。虽然仍以倜傥飘逸取胜,但写得亦浓亦纤,无乖无戾,有其一番独特的韵味,时而如百炼钢,时而如绕指柔。后世写米字能达到柴先生境界者,可以说是世间罕有,启功大师也称赞他的字“潇洒流畅”。
苏大博物馆馆藏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拓片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柴德赓书法立轴
飞来横祸好梦断 世间再无柴青峰
1966年夏,正在北京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柴德赓被召回江苏师范学院参加“文化大革命”,原因是他在江苏师范学院期间筹建苏州市民主促进会并担任领导职务。之后,他被打为“四类分子”,下放到苏州郊区尹山湖农场劳动。从此,他就基本告别了他的书桌与研究。
1970年1月23日,刚过61岁生日的柴德赓在劳动中意外心脏病复发,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治身亡。
就这样,一个曾经为国家的历史研究、教育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学者、人民教师死在被强制劳动的尹山湖农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在场。由于当时柴先生特殊的身份,家人偷偷将其火化后,将骨灰埋在村民王根福家自留地。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5月柴德赓先生才得以平反昭雪,骨灰得以正式安葬。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启功题写的挽联
苏大博物馆展陈的启功“仿四王山水图立轴”
逝者长眠千秋梦 今朝需铭先贤声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雷洁琼曾经分别给柴德赓先生题词称赞:“育才治学两有所长,专门治史成绩昭彰。抚今思惜典型犹在,后起之秀念念不忘”;“为我国史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2005年11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召开了“柴德赓先生来校创建历史系50周年纪念会”,缅怀柴德赓先生在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成绩。2007年11月苏州大学召开“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总结柴先生的学术贡献,研究他的学术思想,感悟他的精神魅力,传承他的精神财富。
2010年1月,柴德赓的子女把苏大博物馆代为保管两年多的柴先生生前物品260余件悉数捐赠给了博物馆。近年来,柴先生子孙陆续整理、出版先生生前的书稿、书信、书法笔墨等30余部,一一捐给苏大博物馆收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柴德赓先生一生追求学术的真理,与史籍相伴。作为其后辈,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贤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策划:黄维娟
文字:邢相、马昊天、池恒宇
图片:朱兰
编辑:田皎、姜漫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