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教育进行时 | 不忘初心、礼赞祖国——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故事(二)

苏州大学 2022-06-05


精彩推荐

1.一周招聘信息汇总(10.28-11.01)

2.倾听 | 时逢秋暮露成霜

3.苏州大学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为进一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争创一流,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校党委从全校范围征集遴选出14位优秀共产党员,精心采编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干事创业的动人故事,陆续上线推出“不忘初心、礼赞祖国——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故事”系列内容,欢迎各位党员阅读学习。


01

宋为基

“四十载躬耕讲台的引路人”


个人简介

宋为基,男,194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2001年9月退休。退休前曾任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曾获苏州大学陆氏科研奖、利苏教学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五年、敬文书院学业导师八年,用丰富的执教经验,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宋为基对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怀着无限热爱,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教育强国理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书育人事业。他是退休后主动要求到学生工作第一线、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引路人;是勇挑重担、八年如一日,为学生学业答疑解惑而殚精竭虑的奉献者;是自告奋勇走上党课讲台,为学生坚定信仰倾力讲好党史故事的传播者。他用高尚的情怀和不懈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践行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初心和誓言。


学生,是他毕生不舍的至爱

在宋为基心里,“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必须践行的使命。


2001年9月,宋为基正式退休。在大多数退休教师选择在家安享晚年时,花甲之年的他做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到学生工作第一线,做一名辅导员。退休后的头5年里,他当起了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级、2005级600名同学的辅导员。“以前和学生见面只有在课堂,始终有一道鸿沟,当了辅导员之后,可以随时和学生互动交流,陪伴他们成长。”新生军训期间,宋为基冒着暑热,每天都到军训现场看望学生,了解情况;学生生病了,他自掏腰包给学生看病。他每周制定一份与学生的谈心计划表,每周下宿舍1-2次,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思想引领与人生价值的选择,融入与学生的亲切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教育渗透在点滴生活之中。

2011-2018年考前辅导资料汇总及习题答疑汇编


“宋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更关心我们人格的养成。”“他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贴心的长辈。”每当收获学生对他的好评时,宋为基总是笑着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就是我的职责。”


答疑,是他教学辅导的法宝

2011年9月,宋为基听闻学校筹建敬文书院,亟需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又热爱学生的学业导师。他和家人说:“我是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去哪里。”于是年逾古稀的他又一次重返教学岗位,为上百名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业辅导。他将面对面辅导、考前辅导与网上辅导相结合,创造性地为学生设立了“有问题上质疑本”的答疑制度,创建了“教学课件信箱”与“微信平台”,千方百计开拓提问渠道,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宋为基为学生答疑解惑


八年来,他为敬文书院学生开展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程的集体辅导800余次,网上答疑1300余次。每逢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他都会帮学生总结知识要点,解析模拟试卷。他从不点名,却场场爆满。2014级东吴商学院吴宜纯同学,因作为交换生赴台,耽搁了《概率统计》的学习,面临无法毕业的困境。宋为基听说后,在工作日晚上以及周末全天为吴同学辅导。该同学在毕业前的《概率统计》补考中获得了九十多分的好成绩。而这,仅仅是宋为基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来,全心全意关爱学生过程中的一件小事而已。宋为基欣慰地感慨:“学生在解惑之后的微笑,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党课,是他三尺讲台的延伸

“新时代的大学生,即便掌握再多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理想信念,不仅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他的家庭,甚至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宋为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他决心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学业导师,更要当好他们的德政导师。他自告奋勇,为敬文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都一知半解,又怎么能讲到学生心里去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宋为基在备课期间不断学习优秀党课资料,仔细琢磨授课的方式方法和课件。课上他以己为例,将自己对党的认识、热爱与忠诚融入党课,饱含深情地讲述“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党史故事,以增强党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宋为基上党课反响良好


敬文书院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在党课中深受触动:“听宋老师讲党史故事后深感震撼,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现在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和泪换来的,所以更加认识到了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此外,宋为基还受聘担任了苏州市委组织部先锋师资库讲师团成员。他将党课辐射到了更大范围,先后在苏州市供电局、规划局、苏州市姑苏区和新区技术开发区等多家单位讲授了16次主题党课。党课教案还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教育项目’优秀案例”二等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宋为基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勉,坚持以育人为梦、以奉献为乐,日积月累地收获教书育人的喜悦和成就。他总说“在教书育人中达到了满足与享受的状态。”2017年度苏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词中这样描述宋为基:“他既是一位严谨细致的老师,又是一位能在每一个学生有困难的时刻,都说no problem的朋友,四十年的耕耘,桃李满天下,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他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爱的老师!”


02

黄河

“我只想做一名好教师”


个人简介

黄河,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9月出生,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大嵌入式仿生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可信软件技术”方向学科带头人,ACM, IEEE, CCF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专委会委员。2011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与理论方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赴美国“公立常青藤”佛罗里达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曾获201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第三层次)。相关论文曾获2014-2015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Bigcom 2016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MSN 2018最佳论文奖。2017年被评为苏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和保密工作先进个人,2015、2019年两次获得苏州大学瑞翼奖教金。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硬核”科技工作者;在学生眼里,他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他坚持“好教师”的标准,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永久奋斗”,把一线教学和科研经验完善丰富为教育智慧,用心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莘莘学子。他,就是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黄河教授。


潜心科研,建树颇丰

“智能交通为获取交通流量信息需要收集大量车辆行驶信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泄露车主的位置及轨迹隐私。”黄河说,隐私泄露是当前大数据分析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黄河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交通流量收集与估计系统,在不记录任何车辆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准确估计出在不同时间多次经过某个路口,或同时经过多个路口的车辆数,彻底解决了交通流量统计中的隐私泄露问题。


每每课题攻关遇到瓶颈,他常夜不能寐。有时在凌晨三四点半睡半醒状态下,若是突然想到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便立刻起身在家里的白板上进行推导验证。正是凭着对科研的这股热情与冲劲,黄河率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上,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能够实时估计出高速网络中持续出现的IP地址数量的数学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定位和防御隐秘的低速DDoS攻击者,使DDoS攻击无处遁形。在网络流量统计领域,他的团队已初步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黄河的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领域顶级的期刊及会议上,获得过大数据计算与通信等多个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得到了包括多位ACM/IEEE Fellow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泰斗的认可和广泛引用。因在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他荣获201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


教书授课兢兢业业

“科研出色的黄河老师始终牢记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他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科研相长、科研反哺教学。”苏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礼富说。


刚进苏大时,他承担《无线通信与泛在网络》这门新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课程内容很前沿,连选用的教材都没有。为了上好这门课,他开始“啃文献”,找出相应的知识点为学生授课,备课笔记修改了足有50余次。他还会将学生热衷的科技前沿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对学生们“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


“讲台上的黄老师,永远激情澎湃,热情饱满,他讲的知识点深入浅出,有趣易懂。”黄河老师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甚至非本课程的学生都慕名前来旁听,他开设的选修课三秒钟就被学生抢光。


博士就读期间,黄河曾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了脑垂体肿瘤,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开颅手术。长期操劳之下,2017年他又出现了肿瘤复发迹象,有时头痛得坐都坐不住,晚上总是要靠药物助眠。尽管如此,他也从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耽误过上课。


哪怕是因忙于科研前一晚只睡了两个小时,站上讲台时他照样精神抖擞,滔滔不绝。即使因重要会议错过回程火车,他宁肯凌晨转乘飞机,也要赶回来为学生上课。“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会回复长长的邮件鼓励学生,熬夜为学生改论文,全程指导学生参加竞赛……”黄河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鼓舞着学生成长成才。一名学生在他的鼓励与指导下,最终从本三院校成功考取苏大硕士研究生,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学生写给黄河的信件


课堂思政引领成长


从教8年来,黄河始终以“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为理念,坚持教书和育人并重。


杜杨同学来自贫困地区的低保家庭,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进入苏大后,因为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他一度情绪非常低落,对专业没有兴趣,对未来很迷茫。大二上学期,他选修了黄河老师的课,逐渐被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课风格和丰富的学识所吸引,感受到计算机科学的魅力。在后来的学习中,每当遇到困难,杜杨就会主动向黄老师请教,并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大三时,经黄河指导反复修改,杜杨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被国内计算机领域权威核心期刊录用。随后,他还作为主持人申报了“江苏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项目。取得成绩的同时,杜杨的性格也愈发开朗。“获得中国CCF优秀大学生奖,直博985知名高校,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黄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他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杜杨说:“每次想到黄老师邀请大家到他家过节的情景都很感动,看到黄老师带病忘我工作的样子都感觉很心疼。”


为了激发本科生科研热情,开拓学术视野,黄河利用休息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近似算法》等课程,并鼓励同学们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多名同学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学科竞赛江苏省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截至目前,进入他的课题组学习的本科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进入了诸如波士顿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科大、浙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升学率高达80%。

黄河与毕业生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黄河是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优秀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践行着自己从教之初的承诺:我只想做一名好教师。


03

汪一鸣

“耕耘三十载,桃李满园香”


个人简介

汪一鸣,女,汉族,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南京邮电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8月进入苏州大学工作至今。2001年至2008年任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2008年至2014年担任轨道交通学院首任院长。曾获“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和“苏州大学名师”称号,2008年教师节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2018年获苏州大学“高尚师德”奖教金。


首任院长,倾尽心力

2007年,学校决定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008年3月筹备组成立,时任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的汪一鸣被任命为副组长。同年5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正式挂牌,汪一鸣被任命为首任院长。此时,各专业师资、行政管理、实验室均已有了初步配置。同年9月,学院第一批本科生入校。短短半年时间,一个新的学院成立并实现了正常运转,其中的艰辛不是几段文字可以描述清楚的,但汪一鸣每次在人前谈起,总是举重若轻。


参与建院的老师们回忆,在接到任务后,汪一鸣便马不停蹄地到各个学院去协商,争取调入骨干教师,常常连续几个小时面试申请入职的青年才俊。她拉着熟悉铁路专业的老朋友,带着一群年轻人去北交大、西南交大、同济等高校取经求宝,从零开始建设轨道交通专业实验室。在本科专业初具雏形后,她立即考虑学科建设,到兄弟学院寻求支持,提前布局研究生教育。为了学生的就业,也为了学院打开知名度,获得长远发展,她找到多家轨道交通相关企业交流,甚至找到分管市长,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刚建院的时候,汪一鸣的母亲已经85岁了。她不放心老母亲一个人在家,只要时间允许,中午就会赶回家做饭,陪母亲吃完饭后再回到学院。那时老师们常能在午休后看到她匆匆返回的身影。


在其后几年时间里,学院迅速发展壮大。已从最初需要多个学院支持办学到现在实现完全独立运营,专业教师达84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苏大名列前茅。虽然已经卸任院长职务,但说起担任院长的这段经历,汪一鸣总说要感谢学校、兄弟学院和苏州轨道交通公司的鼎力支持,感谢学院党委以及初创时期一帮老朋友新伙伴的同甘共苦、相知相伴。她的云淡风轻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胸襟和气度。


扎根课堂,潜心育人

从教三十五年来,汪一鸣始终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即使在行政事务繁重的时期,她依然没有中断过本科教学。她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仔细推敲每一页板书和PPT,预想学生互动环节。汪一鸣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无线通信如何改变世界》,课上除讲解领域前沿内容之外,还常常邀请行业专家来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外出社会实践,开拓学生视野,获得学生好评。她讲授的《数字逻辑系统》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二类优秀课程”。


在学生们的眼里,汪一鸣既是严师,亦是慈母。学业上,她严格要求学生,每周听取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工作汇报。她能清楚地记得每位学生的进展和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她认真研读每位学生的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文中的漏洞,找出小至标点符号的错误。她以严谨的作风,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做学问就要一丝不苟。

汪一鸣课题组


在学业之外,汪一鸣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2008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崔翠梅,在企业工作多年后考入苏大,学习非常刻苦但专业基础较弱。看到她不断受到挫折,汪一鸣一边指导她掌握研究方法,一边帮助她减轻思想负担。在汪一鸣的指导下,崔翠梅进步很快,以优异的成绩硕士毕业后继续跟随汪一鸣攻读博士,期间因表现突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后来她在汪一鸣推荐下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深造一年,现已是常州工学院一名优秀的副教授、学术骨干。


时至今日,汪一鸣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吾爱吾师!”她的学生常常这样说:“做她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离开院长岗位后,汪一鸣仍然在校、院学术委员会任职,在行业协会兼职,为学院、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并且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轨道交通学院由于建院不久,大部分教师是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汪一鸣鼓励这些青年学者开辟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方向,并且身体力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毅然转向交通信息与控制领域。因为汪一鸣的带领,青年教师们大胆地将自己原科研课题向轨道交通方向转变,与学院专业相融合。她所带领的团队在智慧交通和认知计算领域默默耕耘数年后,无论在高质量论文的发表还是实际科学问题的解决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2018年底,国内列车控制行业的“领头羊”思维列控研究院辗转找到汪一鸣,原来他们在网上搜索到了汪一鸣团队在轨道交通障碍物识别方面的科研成果,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


作为一名院党委委员,汪一鸣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完成党委交派的任务,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熟练的党务知识,悉心做好每一次与学生预备党员的组织谈话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她以身作则诠释着共产党员应有的党性修养。在支部成立的四年时间里,除非与学校会议冲突,汪一鸣没有错过一次党支部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支部委托汪一鸣给大家上党课,她精心准备了一周,谈国事家事、谈身边小事,长长的讲稿语重心长,充满了一名老党员对支部年轻同志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支部年轻人接到新的工作任务不知如何开展,她得知后也会不辞辛苦马上从家中驱车赶来帮忙。没有口号,没有说教,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为青年教师党员树立了榜样。

学生毕业30年返校看望汪一鸣


汪一鸣从教三十余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学院建设中,始终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她视课堂为生命,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为亲人,不懈进取与坚持。她的学术理念和道德情怀深深影响着学生和青年教师们的人生。


04

汤哲声

“三心育人传哲声”


个人简介

汤哲声,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党委委员、教工第一支部书记。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首席专家。担任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张恨水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获评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成员、江苏省“333工程”第三梯队、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利苏奖、苏鑫奖等。


守初心,坚守教学主阵地

1988年,汤哲声来到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31年来,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始终为青年学生认真讲述每一堂课。汤哲声常说,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事情,他做到了这一点。


在汤哲声看来,教师如果只注重教学的传授过程,那就只是一个教书匠,优秀的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2005年开始,汤哲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进行了改革,在讲授史学的同时,增加了20部经典作品选读的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如今问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读了什么书,他们都会回答汤哲声开列的书目。


2014年,他任课程负责人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欣赏》入选国家级“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2017年,汤哲声担任主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入选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排名第二)。同年,他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与网络小说》。201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至今已开设四期,近15000人次选修。汤哲声还很注重科研成果向教材教学转化,梳理、总结自身研究成果,编写了六本教材,其中两本分别获苏州大学研究生、本科生优秀教材。


坚守讲台,尽心教学,并将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汤哲声时刻以党员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不断前行。现在他作为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正带领团队努力创造教学的新业绩。


用匠心,专注学术结硕果

汤哲声潜心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是苏州大学人文学科的科研长项,在范伯群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井田制”式的团队研究方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认可度。在团队研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汤哲声起了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共有8编,汤哲声撰写了其中的3编。2002年,该成果获“第三届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汤哲声排名第二。


做学术研究,不下苦功不行。为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二十世纪90年代,汤哲声几乎跑遍了全中国著名的图书馆,每年都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查阅资料,摘抄了10多本笔记本的资料。由于经济紧张,他选择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家属楼的地下室。地下室的住宿条件极其简陋,空气沉闷污浊,每次他都带着一身红疹子回苏州。这些血汗积累的笔记,他至今还在翻阅。

汤哲声讲述张恨水的文学世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汤哲声认为,学术研究还要勤于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落实于写作。31年来,汤哲声的科研成果丰硕。他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从近现代领域拓展到当代,2007年主编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是中国第一部当代通俗小说研究专著;他提出了大众文化视域的通俗文学研究视角,2008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思辨录》是其代表作;他提出了通俗文学价值评估标准,这部分的成果正在陆续地发表之中。这些学术成就使得汤哲声成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的优秀学者。


秉真心,言传身教育新人

汤哲声同时也是位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他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党委委员,2008年至2014年期间还兼任教工第一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党员走出书房,走进中国城乡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增强支部活力。他做好沟通工作,尽己所能地帮助教师党员解决问题,增强支部凝聚力。


汤哲声不仅善于做教师的思想工作,更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班主任,他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有一位学生从宿舍高架床上摔落受伤,汤哲声获悉后安排学生就医,还帮助她妥善解决后续问题;有些学生家庭比较贫困,汤哲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每一届学生就业,汤哲声都积极给予指导。2016年,学校举办第一届苏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汤哲声获此殊荣,这与他长期关心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汤哲声十分重视学生道德品性的塑造。他曾说:“不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有什么看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你就必须传播正能量,因为讲台是工作职责给你的传播阵地,学生是为了学习而来听讲的”。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汤哲声担任学院中文系主任一职,他非常关注每年的本科生入学教育工作,因为这是本科生进入大学第一次听教授讲话。每一次他都充分准备,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的大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讲授知识的同时,他常常在解读作家作品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做人之道,引导学生树立优秀的精神气质和品德情操。他的课堂,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汤哲声和学生在一起


汤哲声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装着学术科研,教书育人成果累累。教学工作中,他守初心以三尺讲台为己任,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科研道路上,他用匠心钻研学术科研,成果丰硕;教书育人中,他秉真心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潜心科研之时不忘关注社会。汤哲声用31年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断奋斗、努力前行。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党委组织部、苏大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沈晨跃

 向优秀党员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