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阁 | 400多岁的她,如今仍挺拔俊秀!
精彩推荐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内,巍然矗立着一栋历经岁月沧桑、形制古朴的建筑——文星阁。
今天,大苏带大家走近文星阁,一同去探寻文星阁的文脉渊源!
文星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又称方塔、钟楼,其周边原系明代长洲县学所在,至今经历了近五百年风雨,见证了苏州文教事业的繁荣辉煌。
一、文明之象:长洲县学与文星阁的建立
文星阁在长洲县学东南,旧为东禅寺。据明代翰林学士徐显卿《长洲县学新创文星阁记》记载,长洲县学原本在郡城东北,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当地官绅认为明兴二百年来,本地虽科第不乏,然科第不元,仕宦不相,遂卜迁城东南,改福宁寺为学宫。长洲县学迁址后,“科第仕宦不加盛”。万历己丑年(公元1589年),侍御李尧民巡按姑苏,加意学校。苏州知府周继提出,学宫右翼(兑位)有双浮图(双塔),状如文笔,但左方(巽位)空缺不称,应当有所建树,才能“壮文明之象”。于是长洲知县陈其志捐俸,士民捐资,使博士吴良治筑台,拟构穹阁,台成高二丈余。
文星阁图
万历丙申年(公元1596年),苏州知府赵可怀、长洲知县江盈科捐俸,观察曹时聘、彭国光各檄发赎锾,正式修筑文星阁。博士黄承询、袁本、陈朝东又请翰林学士徐显卿作疏倡议,诸缙绅先生捐金助役。数月文星阁落成,“崔嵬摩空,金碧陆离,岿如翼如”,长洲县学自此益彬彬盛矣。
文星阁建成后,江盈科曾携友人振衣登眺,直跻绝顶,只见“举城之内外,无近无远,尽在目中”,感叹“此非姑苏大观欤”,遂作《姑苏大观记》。该文记载道:“相与登兹阁之顶,属目焉。城以内东西南北,如胪列也;官舍、廨宇、宫墙、寺观、台榭、池馆,如指诸掌也。岂惟城内,试引揽延眺,其西则岞崿、灵岩、天平、贺九诸峰,如起如伏,如屏如几,隐隐献翠在眉睫间,逶迤而南,重湖千顷,澄波安澜,湛然如明镜倒挂天外。回望东北,海天茫茫,极目万里,浩无涯际。”观览斯文,文星阁昔年之美景,毕肖毕形,令人赞叹。
二、卓立共仰:历代重修文星阁概况
万历壬子年(公元1612年),在长洲知县韩原善主持下,阁址南向稍移,重建文星阁(今址)。韩原善《长洲县儒学重建文星阁记》:“登眺其上,则见大江经毗陵而东,与太湖三万六千顷相为灌输,而七十二峰沉没其间,一抹如黛,或束或放,若抱若折,而入城也,则葑溪迂回长黉,真如玉带。已而落日流金,明霞璀璨,烟岚吞吐,云雾蔽亏,纵观大海之外,汪汪洋洋,蜃气结成楼台,变幻闪倏,不可方拟……”自此之后,经过多次修缮,象垂东南、高标九衢的文星阁形成了厚重的人文传统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清人吴廷和题诗云:“吴地多嚣尘,兹地独轩敞。文峰占离位,卓立共瞻仰。层构凌青霄,登临见垲爽。学舍绕清渠,疎花映林莽。昔贤风流长,来者亦堪奖。披文见理奥,奇字互欣赏。庶为千载期,凭高结遐想。”
三、人文渊薮:文星阁与姑苏名士
明清两代,从文星阁下走出的文士名流不可胜数。历代登科名士中,可考的状元、探花、进士济济称盛。状元:天启壬戌科状元文震孟、顺治己亥科状元徐元文、康熙癸丑科状元韩菼、康熙乙丑科状元陆肯堂、康熙丙辰科状元彭定求、雍正丁未科状元彭启丰。探花:天启壬戌科探花陈仁锡、康熙庚戌科探花徐乾学、康熙癸丑科探花徐秉义、康熙壬戌科探花彭宁求。进士:可考进士有万历己未科进士姚希孟、崇祯元年进士徐汧、顺治己亥科进士彭珑、乾隆己未科进士沈德潜、乾隆甲辰科进士彭希濂、道光乙未科进士彭蕴章等。
在这些中第的名士中,徐乾学、韩菼、彭启丰、彭蕴章、沈德潜等官至尚书,成为封建君王得力的辅臣。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年间,彭珑(云客)、吴愉(敬生)、宋德宏(畴三)曾在文星阁讲学,“朔望聚徒授课,文成分送诸名家评阅,然后出己见,定其高下……晨夕往来,虽寒暑无闲也”,文星阁之名由此大著,至今文星阁内仍有三贤祠遗迹。吴愉曾题写《阁中会诸子文课》诗云:“文星遥拱五云中,阁上奎光想象同。剪刈荆榛来旭日,栽培桃李待春风。奇文共赏千秋业,环堵还欣一亩宫。英少只今谁独步,品题殊自愧宗工。”同一时期,三贤与尤展成、汪苕文等七人结成慎交社,组织文人联吟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文星阁俨然成为一时治学胜地。
清代葑门彭氏被称为“昭代科名第一家”,科举鼎盛为江南冠,而彭珑、彭定求、彭启丰等彭氏族人的求学之路,几乎都与文星阁紧密相连。彭氏认为“祖孙会状”,爷孙同是状元,乃是“文星钟灵之验”,遂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出资重修文星阁,并于阁旁建桂香殿、朝元阁、时习堂、三贤祠等,成为名儒文士讲学会文的胜地。彭定求著有《文星阁小志》二卷,收录徐显卿《长洲县学新创文星阁记》、韩原善《长洲县儒学重建文星阁记》、陈仁锡《重修长洲学文星阁记》、彭珑《重修文星阁琐记》、彭定求《文星阁修造记》、尤侗《文星阁杜真君从祀碑记》等,优游彬蔚,畅叙渊源,堪称记录文星阁与明清长洲文教发展与文人活动的珍贵文献。至今,苏州大学博物馆仍存有明万历四十年《长洲县儒学重建文星阁记碑》、崇祯六年《重修长洲县学文星阁记碑》原碑拓片。数百年来,文星阁地灵攸繫,人才蔚起,见证了姑苏文教事业的繁荣风流。
崇祯六年《重修长洲县学文星阁记碑》原碑拓片
苏州大学博物馆藏
明万历四十年《长洲县儒学重建文星阁记碑》原碑拓片
苏州大学博物馆藏
如今,经过多次维护,坐落于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的文星阁焕发新颜。举目望去,文星阁外观呈四层方形,各层东西南北四面辟拱门,没有腰檐、平座、斗拱等。下承三级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边宽14.4米,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四面辟为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顶层用木梁架结构支承阁顶,第三层与顶层间无楼板,仅于四周沿墙构回廊,中心形成四方空井,中置铸“文星宝阁”铭文的横梁悬钟。阁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间桂香殿。1982年,文星阁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官微图库、苏州大学博物馆
文字:苏州大学博物馆
责任编辑:原雪麒、史晨雨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