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要征服一座座又高又陡的山
精彩推荐
在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博士生宣讲活动中,有一位博士生令人印象深刻。与许多研一新生一样,他在刚刚踏入研究生阶段时,曾对科研道路心生困惑,也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但如今,他不仅硕博连读,在科研道路上确立初心、坚定信念,更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在读博期间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在多个国家级绿色创新类竞赛中斩获佳绩。
他就是2022级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葛灿。日前,他还入选2023年度“苏州好青年”名单,获评“勤学上进好青年”荣誉称号。
他是怎样完成心态的转变,坚定信念立志科研报国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和了解葛灿同学的学术经历,探寻他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书写时代答卷的使命担当。
从行业前辈身上找寻答案
2016年秋,葛灿考入苏大,被调剂到纺织专业学习。虽然当时的他对于这个专业充满困惑,但是凭借着努力,2020年他成功推免留校读研,随后申请到了硕博连读,跟随方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科研道路上,他拼搏奋进,但难免也会有一些迷茫。每当此时,他便以史为鉴,潜心从行业前辈身上找寻答案。当葛灿回顾纺织行业发展史时,会不自觉地把目光聚焦在丝绸行业杰出人物——费达生先生身上。
费达生先生照片
1920年,费达生从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毕业,公费留学前往东京学习先进的养蚕制丝技术。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她发奋图强,坚定重振祖国蚕丝事业。从费达生身上,葛灿看到了一代代科研前辈,前赴后继地去拓荒、实践、创新。他们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投身祖国改革发展大潮中、在服务人民群众事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剑教授(右)指导葛灿开展实验
葛灿说,科研是一场孤独的长跑,其中伴随着许多坎坷、挫折和失败,而正是这些困境才会让人历练、成长。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撑得起理想,不辜负年华。紫卿书院“诚谨勤朴,经纶天下”的院训,激励着新一代纺织人阔步前行。正是在行业先贤的启发下,他的科研初心逐渐确立,目标更加坚定。
参与社会实践与援疆帮扶
在行业先贤的启发下,葛灿深刻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他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口支援新疆”计划,投身社会实践与援疆帮扶。8年来,团队秉持进企业、进学校、进社会的“三进方针”,用科学知识屯垦戍边,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团队形成“技术援疆,教育兴疆,团结稳疆”的发展模式,事迹被央广、新华网等媒体报道200余次。
在援疆过程中,葛灿深刻了解到了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踏实工作、尽职尽责的不竭动力,在乡村振兴舞台、经济发展一线、社会实践基层挥洒汗水、发挥智慧,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葛灿表示。
弘扬红色精神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葛灿更深刻意识到党建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作为。担任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期间,葛灿将研究生会功能型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的服务阵地、红色精神的探索堡垒、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的联结枢纽。探索“党建+科研”的创新举措,将党支部建设和研究生学业科研相结合,将理论武装融入科研工作,在深度融合中培养卓越的科研工作者。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华诞,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学院依托功能型党支部,组建思源英烈寻访实践团,对丁香烈士的生前相册进行修复整理。通过回顾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勉励研究生们从艰苦的历史中汲取坚韧的精神和伟大的情怀,从红色沃土中感悟深刻的历史使命,以赓续红色基因为己任,守住初心,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征服一座座又高又陡的山
回顾两年前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时的葛灿坚定地告诉自己:“当了解和探索的越多,就越意识到不犯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选择与数据和理性为伍,就注定了要爬一座又高又陡的山。拾级而上,偶尔可以看到短暂的明媚,却很快又陷入到更多的未知和蒙昧之中。原来所努力追寻的并非短暂的真相,而是一直走在求真的路上。”
伴随专业学习的深入,葛灿了解到现代的纺织工程不仅仅是从纤维、纱线到织物、成衣的纺纱织布,更涉及各类新型纺织材料、人造组织器官、月面的五星红旗等等高精尖领域,这吸引着葛灿不断探索纺织的宇宙画卷。
▲论文及相关奖项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提出,葛灿积极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将研究领域定为“清洁能源驱动海水淡化”,以科研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他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在多个国家级绿色创新类竞赛中斩获佳绩。他潜心攀登学术高峰,期望通过科研为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担当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强国使命。
▲葛灿(第三排左二)课题组合照
寄语
时光匆匆,大学生涯转瞬即逝。在你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大学或许并不是最精彩的篇章,但一定是一段无法替代的宝贵岁月。请享受并珍惜在苏大的每一次收获和成长,感恩并回馈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每一份温暖与爱。无论将来身在何处,要记得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字:杨荣胤
编辑:杨荣胤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