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实验报告长啥样?工整得像“印刷体”!
精彩推荐
90年前,东吴大学学霸们记录实验报告的笔记本,大家见过吗?
何汝鑫家属捐赠的东吴大学时期物理实验报告
这是两本将近一个世纪前的物理实验报告,书写着东吴学子的初心,凝聚着东吴先辈的志业。
富有年代感的书脊上,印着“PHYSICS REPORT IN SOOCHOW UNIVERSITY”的烫金英文单词,字体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这本笔记的主人是东吴大学校友、物理学教师何汝鑫。
1950年何汝鑫与妻女在东吴大学体育馆前的合影
何汝鑫生于1915年6月,193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这两本笔记是他1934年至1937年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期间的实验报告。读书时,他曾在《东吴学报》发表《圆周率π之历史及其超越性》一文。毕业后,他留在东吴大学(后为江苏师范学院)工作。其妻张观澄在东吴大学医务室工作。抗战时期,他曾与程小青、蒋吟秋、金立藩等老师一同在东吴大学附中任教。1951年,何汝鑫曾任东吴大学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1952年10月至1958年7月,何汝鑫先后在无锡财经学校、江苏师院工农速成中学任教。1958年9月至1969年11月,被调至江苏教育学院。1969年11月到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至退休。他历任江苏教院物理系代主任、工会主席,南京师大物理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南京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东吴大学校友会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翻开这两本齐整厚重的实验报告,封面内页左上角贴着繁体字“东吴大学图书馆装订部代装”蓝色小标签,里面是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的实验内容,字迹工整,绘图秀美。纸张上方印有“SOOCHOW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LABORATORY REPORT”字样标记。标记下列有实验序号、实验日期、学生学号姓名(3811何汝鑫)、合作者等信息。
封面内页左上角贴着繁体字
“东吴大学图书馆装订部代装”蓝色小标签
何汝鑫实验报告内页
这两册实验报告书写工整,整洁漂亮,中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
从内容来看,实验报告纲目清晰、图文并茂,是研究东吴大学时期物理教学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充分体现了东吴大学时期的教学质量以及东吴学子在当时艰苦条件下一丝不苟的求学精神。
何汝鑫实验报告内页
值得注意的是,1934年3月22日至5月29日,在Mechanics实验部分,与何汝鑫同组的实验合作者是谢毓寿(学号3833)。
18岁的谢毓寿
大学毕业时的谢毓寿
谢毓寿,江苏苏州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地震专家。1917年,谢毓寿生于北京,1928年,随家人迁回苏州老家。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数理系。次年投考海关税务专科学校,先后在上海、武汉海关从事外勤工作。1935年,他回到东吴大学继续学习,大四时遭遇战乱,辗转去往四川大学物理系借读。1938年终以优异成绩获得东吴大学理学院数理系理科学士学位。
此后近半个世纪,谢毓寿在各地从事地震研究工作,走进高山低谷、荒野林间,深入地震现场、建设工地,观察、记录、研究各种现象和数据,成为我国工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
苏州菉葭巷谢氏“一门三杰”,左起三子谢毓寿、二子谢毓晋、幼子谢毓元。
二哥谢毓晋为中国微生物免疫学创始人,曾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初中部和高中部。
幼子谢毓元为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就读于东吴大学(沪校)理学院化学工程系。
1935年2月18日至6月14日,在Heat Light Sound实验部分,与何汝鑫同组的实验合作者是罗无念(学号3823)。罗无念,后成为知名电子学专家,与成众志等合著有国际半导体电子学界经典著作《晶体管电子学》。
1934年11月5日至1936年3月10日,在Magnetism and Electricity等实验部分,与何汝鑫同组的实验合作者是吴传熙(学号3813)。吴传熙,1915年5月生,江苏苏州人,193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长期在上海工作。
1936年3月,同组实验的还有钱振彭。钱振彭,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学院。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读完硕士回国,先后在东吴大学、上海材料研究所、北京钢铁学院等工作。
1950年何汝鑫与女儿在东吴大学体育馆前的合影
4月23日上午,校友何汝鑫先生之女何复代表大姐何敏、三妹何珍将其父珍藏的东吴大学时期物理实验报告(装订本)二册捐赠给我校博物馆。据家属介绍,其父生前提及在东吴大学读书时与蒋纬国是同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附中任教时,学生中有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
1955年何汝鑫一家全家福
无独有偶,2020年7月6日,博物馆收到无锡惠寅初先生捐赠其父惠承业先生就读于我校前身之一——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时的《植物学》等十七本珍贵教材和相关笔记、书信。
惠承业先生于1958年至1961年就读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这批教材和文献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是当时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自编自印,以蜡纸刻写的油印本,包括《植物学》、《土壤学》等15种教材和《1959年科学研究各课题计划》、《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59年春季原蚕饲育技术措施的补充资料》以及学习笔记等其它文献。
惠承业先生所藏旧教材
教材插图页
这批文献中,还夹留着惠承业先生昔年求学时的课堂笔记、试卷作业、成绩单与书信。其中保存有惠承业先生毕业后写给留校任教的同班同学吴韬信的私人书信。
惠承业先生在信中提到,自己原有的《家蚕良种繁育学》一书,印刷质量较差,加之目力衰减,难以竟读,感谢对方寻觅寄送新版教材,为业务工作增添极大便利,同时,还委托对方代为寻觅《蚕丝生产汇编》一书。
薄薄的书信,穿越数十年的峥嵘岁月,承载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同窗之情,展示了我校前身学校毕业生“诚、谨、勤、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训)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
惠承业先生旧照
惠承业先生课堂笔记
90年前的实验报告、60年前的教材笔记,铭记着苏大一代代学子对知识的渴求,承载着严谨的校风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百廿苏大,荣光永续,由你我接力,扬帆远航!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博物馆
整理编辑:毛穿有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