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份,全市棚户区改造现场会在兴县召开,市长王立伟点评兴县棚户区改造“抓得早、谋得远、干得实、办得细”。确实,兴县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经验、路径。
“拆迁真是一门艺术活”提起拆迁经验,拆迁干部口中的的“压舱石”县长刘世庆感慨道。
阳光操作,依法进行,让利于民。兴县城建局副局长王慧平说,拆迁难就难在一个“利”字上,为此,他们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公开透明,依法进行。安置补偿方案是在提前发放调查问卷、摸清群众诉求、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多次外出考察的基础上,经县委、政府充分酝酿,并经政府法律顾问审核把关后,提交人大,请人民代表进行了审议;拆迁安置领导组吸收村民代表参加,领导组成员名单在拆迁区域公布;制定的“置换为主、货币化补偿为辅”的多元化补偿方案向群众公开,随时接受群众问询,把整个过程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点响开门炮,气势压倒一切。王慧平说,拆迁的第一天,“势如破竹”一连拆了80多间房,围观群众看出了政府的拆迁气势和决心,也为日后的拆迁开了个好头。其实,在拆迁之前,干部们早就无数次上门做通了思想工作,真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兴县在拆迁过程中不搞一刀切,尊重事实,灵活施策,确保群众不因拆迁而造成生活困难。比如在蔚汾北路东段棚户区拆迁中,对合法建筑,按市场租金的100%给予了过渡期安置费;对手续不齐全但历史形成的建筑,按市场租金的50%给予过渡期安置费,将来实际补偿时,参照手续齐全的建筑予以补偿或置换;对多年形成的临时性建筑,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安置优先,拆建同步,保证质量。为消除群众疑虑,兴县在规划拆迁区域的同时,按照高标准设计、高品质建设的思路,优先规划了5处安置小区,制作了平面图、鸟瞰图、效果图以及实体沙盘,布置在每处拆迁区域的指挥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县城建局派出质监站、安监站、设计室、交易所代表业主到四个安置点巡回督查,这些都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三级干部联动,无缝对接,打好感情牌。兴县成立了棚户区改造拆迁指挥部,通过县级领导包村,乡镇干部联户,党员干部结对等具体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拆迁和安置的顺利进行。“根据拆迁户的社会关系,与谁关联谁上手”王慧平说,为了取得群众信任,这次拆迁很重视寻找拆迁户的社会关系,注重打感情牌,毕竟熟人好说话,效果不错。
“群众其实是一股水,你只要把他引导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西关村支部书记刘志成说。
64岁的窦存旺原来住的老宅子是五间二层的平房,一年光房屋租赁就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刚开始,他坚决拒绝拆迁,评估人员几次都吃了“闭门羹”。村干部和包片干部反复上门讲解政策无果的情况下,干部们找到他的亲戚、朋友介入说合,经过十多次感情“轮番轰炸”,最后“爱面子”的老窦终于同意拆迁。在拆迁安置协议书,笔者看到,老窦得到了二次搬迁补助、附属补偿费、临时过渡安置补助、过渡费、奖金。老窦说,这些钱在签协议时当场就拿到了。除此之外,协议上清楚地写着房前房后空地、置换门店、置换住房面积。看到新房马上交付使用,老窦笑着连声说:“满意,满意。”
干部有担当,拆迁有力量。拆迁难免遇到“困难户”,西关村有一拆迁户常年在内蒙做生意,为了劝其拆迁,蔚汾镇党委书记马兴勇亲自带着酒水,不远千里跑去见内蒙,几经辗转找到该户的生意伙伴李某,经过饭桌“谈判”,最终说服其拆迁;西关村村委主任梁兴兴,在拆迁户死活不肯拆迁时,作为村干部,他挺身而出,主动把自家的三间门面房替换给了拆迁户,这一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
无私无畏,甘于奉献。兴县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600多户拆迁,且无一上访户,实属难能可贵。在这背后,浸润着拆迁干部无数的艰辛和汗水。蔚汾镇党委副书记袁晋云,分管该镇棚户区改造工程,由于长期奋战在一线,脸上被晒黑了,脖子后蜕皮了,短短吃一碗面的工夫,他被打断两次,与两户拆迁户签了协议书,他戏称这叫“流动办公”,疲惫的脸上却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