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云比经济学家牛在哪里?互联网将“市场”拉下神坛

2017-08-07 张可亮 经济学家圈

中国能否超越“计划”和“市场”?

——也论马云“计划”之争

作者张可亮 供稿,内容有删节


张可亮,东北证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

其实从2015年初就一直想写互联网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由于懒,所以只在朋友圈简短的讲过对此事的看法。想不到马云敢冒经济学界之大不韪,2016年底,明目张胆公开提“计划经济”,于是有了今天社会上对这个话题的争论。正好《新理财》杂志的郑延巍郑记者向我约稿互联网与新三板的文章,我也正好趁机梳理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批评。

此篇文章上半部分发在好友布娜新的公众号,全文有节选的刊发在财政部主管的《新理财》杂志第273期。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也希望通过这次争议,能够打破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能够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创造舆论条件,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互联网理论的创新,促进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的进步!

一、缘起马云

马云在2016年11月浙商大会提出未来“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他认为未来三十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将会被重新定义。很快吴敬琏、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等重量级经济学家都没有点名的对马云的这一言论予以反驳。2017年5月份马云在贵州参加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发言中再次解释道,他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人类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的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大数据让市场变得更聪明,由于大数据,让集合和预判成为可能。

二、进入正题——计划与市场之争

最近既然马云挑起话题,以及诸多重量级经济学家也开始回应这个话题了,我想我应该拿点时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认识,毕竟新三板上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他们都在做着与马云类似的事情,用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体验。

1、厘清概念

要讨论今天的话题,必须先从概念上搞清楚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不要以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我们就真的懂他们的含义。不是学术论文所以我在此不想深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严格定义,只简单借助百度百科的定义,也能说明问题: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 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 所引导。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 ,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分清楚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之后,还应该区分“市场”与“市场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不能混同,这对下面的论述很有必要。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 的两种基本手段,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指两种社会经济体系。

在理论上设定的所谓的“市场经济体系”里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看不见的手,看不懂的手),进而达成自我组织 的效果。在“计划经济体系”,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但在现实中“市场经济体系”中也会运用计划的手段,“计划经济体系”中也会运用市场的手段,只不过领域、范围、程度不同罢了。

2、貌似鸡同鸭讲

当我们理清了计划、计划经济体系,市场和市场经济体系之后,我们就会清楚,经济学家对马云提出的计划经济之批评,以及马云自己之论述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马云是从自己的实践出发,讲的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应用可以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的计划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当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应用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计划成分确实会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们则是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批判的是计划经济作为一种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可行。

所以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博览会上又辩解说自己讲的计划经济不是指苏联那个时候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也就是说马云讲的是在未来经济中,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会越来越多,而不是主张要重新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马云同学认为经济学家们误会他了,觉得委屈。可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那样肤浅呢,理论的力量就在于预见,他们也看到了马云所说的微观主体的计划性越来越强以已经开始预见到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所要极力反对和避免的……

3、两种体系的缺陷

很显然,人类的这两种经济运行体系都存在这巨大的缺陷,计划经济体系的缺陷在于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没有一个中枢机构可以准确的获知体系中的每个人每个行为主体(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随时变化的各种精神和物质需求,并按照需求安排生产、分配,个体的需求必然会被压抑,不会被及时满足,票凭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市场经济体系的巨大缺陷是这个经济体的个人或行为主体虽然可以按照自己当时当地的需求去从市场上根据供求不平衡的关系购买或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但是个人的需求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汇聚成整体的需求,并被供给方掌握,提供相应供给,作为社会整体,供求必然出现极大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比如今年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大家都开始养猪,导致猪肉供过于求,猪肉价格又开始下跌,如此循环往复。

这两种经济体系存在的巨大缺陷,其实是人的缺陷,也是人类群体的缺陷,人类的大脑无法站在上帝视角,及时发现、掌握、分析、处理所有信息,并相应作出判断、决定。

但当有了智能化的电脑,有了移动互联,有了大数据有了云计算有了电脑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之后,是否可以弥补人脑的缺陷呢?当然可以。新技术的运用会极大的提高我们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如果云计算可弥补人脑的缺陷,那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我们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方式呢?会不会有却别与计划经济体系也区别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的经济体系产生呢?我认为这将是历史的必然!

三、超越“计划”和“市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的至理名言,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被弃之不用,后又被科斯借其一点,改头换面成制度经济学里的科技决定制度。不管是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是科斯的技术决定制度,都在告诉我们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决定了必须有新的制度新的生产关系来适用和促进这个社会的发展,而这种新的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从看不见、看不懂的手说起

马云对于“未来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的这个论断是从实践中来,亲手缔造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让他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看到了人类对于获取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巨大能力,对此,他一直用超乎大家想象来形容。当然也很可能超乎这些重量级的经济学家的想象。

但毕竟马云同学是外语专业而不是马列专业,所以他在论述互联网技术可能会对经济运行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时候,只会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说事。他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能够)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他这句话说的太含糊,有点跳跃,我给他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应该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让你看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你能够看到这只无形的手是如何起作用的,你会不会顺应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去做相应的计划(研发、生产、销售)?马云问的很好!

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市场”开发、占领“市场”,我们也讲“市场”瞬息万变,商业社会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不找“市长”找“市场”,我们还讲“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这个神秘莫测、神通广大的“市场”到底是什么?

其实市场就是需求,进一步说市场就是市场参与者随时变化的需求,归根结底市场就是人类的“欲望”,市场经济就是欲望经济,满足市场需求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就是说整个社会应该围绕着社会成员的需求(欲望)来配置资源。但之前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社会生产都无法准确的掌握分散的客户需求,因为需求随时在变,收集、分析成本极高(几乎不可能),只能根据局部信息,进行模糊预判,然后组织生产,投放市场,通过市场检验,试错成本极高,资源浪费巨大。

2、互联网将“市场”拉下神坛

本世纪最大的技术发展应用就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智能化、智慧化的技术,让移动终端智能化,二是链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万物互联,高效互联,三是云计算技术,也即是“智能化”、“互联化”、“云端化”。互联网的本质上就是数据化的技术,智能化是数据采集的入口,互联化是数据传输,云端化是数据计算和挖掘,所以核心都是数据化的技术。将小数据、分散割裂的数据汇聚互联成统一的大数据,未来商业本质就是数据。

互联网时代直接将大众的模糊的市场还原为精确的用户需求,也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我们的衣食住行的所有信息,甚至我们心跳、步数、睡眠都可以被几乎无成本的真实、准确、快速的收集、记录、传递,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这些需求,来驱动整个生态系统协调生产、服务,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甚至是一揽子的多元化的需求。

“市场”这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神”,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拉下神坛,用马云的话讲就是他已经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了,可以看到“市场”的底牌,他已经可以通过淘宝的后台,看到中国不同地方的人群,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爱玩什么爱用什么,知道那个省女人的胸最大,知道哪个省女人的胸最小,一切都不再神秘,一切变化都在随时反馈,随时被掌握,随时被满足……

3、技术进步引发各种制度变革

(1)商业模式被颠覆——由B2C变为C2B

小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传统产业是典型的B2C模式,企业研发一款产品,然后组织上游原材料采购,自己工厂生产,再由分销商零售商分销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眼前,等待市场(消费者)购买。但是如果市场不认可,这一批产品都将积压,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物。或者只有一部分认可,那么剩下的就将毫无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在互联网时代是怎么做的呢,先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一款产品,并通过互联网精准推送到可能喜欢这款手机的消费者,然后在网上接受客户预定,拿到汇集起来的订单,再去根据订单数量去有机会的组织原材料采购、流水线生产,然后通过现代化的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然后再通过用户需求的实时反馈,不断的迭代更新自己的产品,中间没有经销商,没有任何的库存,也没有产品浪费。这就是典型的C2B的商业模式。

(2)企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公司制变为平台制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外部的互动更加直接,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开始模糊,无论在内部还是生态成员之间,协同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高效。企业组织不再是一个个封闭的机器,而成为了开放的体系。

商业模式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对组织架构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代优秀的公司已经演变成平台(S),成为大的供应链平台或者说后台,通过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实现对下游小企业(B)提供增值服务附能服务,实现线上协同,共同服务客户(C)。

比如韩都衣舍初步建立起7个大平台,用以支撑300个左右的前端三人小组,为终端客户设计提供各种不同的服装款式。海尔的人单合一以及创投平台转型,可以为平台上小微企业的创新、互联提供支撑,再由这些小微企业去创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这种S2b2C的平台体系,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以平台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线上链接,一层一层将服务向外延伸同时将信息向内反馈的生态系统。

(3)社会组织方式演进到“生态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决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决定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目前中国走的已经是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我们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变成了“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组织方式会是什么样子?请允许我这个理想主义者跳过中间过程,在此做一个终极畅想:

当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都被融为社会整体生态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也将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循环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终于开始自然而然的提到了“生态协同”,虽然科学技术早已经开始了“仿生”,但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转方式也开始提到“仿生”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类社会经过几万年的发展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存在方式,人类将学会尊重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按照自然环境存在的方式,来运行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人类将终于明白中国的那句古话——“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道”,终将取法“自然”,人类作为整体社会层面与自然,天人合一,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这个地球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社会生活被数据化,归于0和1,和于自然界的阴与阳,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又可以重新归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中华文明又重新回到起点,荣归万经之首《周易》所描绘的世界之道。

这个新的制度,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我为她起个名字叫做“生态经济”。

四、美好的理想,始于现实的努力

美好的理想,从来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实现。这需要我们的传统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的国家继续加大互联网方面的基础设施服务,比如普及发展5G技术,同时也需要经济学的理论界进行前沿理论创新,而不是继续活在市场批判计划的窠臼……

1、新技术、新制度,需要发展新的理论体系指导

为什么大家围绕着互联网思维有那么多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没有对应的互联网经济理论,没有令人信服的互联网经济理论。未来已来,而我们还没做好准备。我在2016年主持的一场创投峰会的论坛上提出:传统经济时代(工业社会),我们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来指导,但这两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感觉传统西方经济学开始失灵。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人,对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西方经济学讲边际成本递减,现在互联网边际成本近乎是0;同时分享经济又打破了资源禀赋假说。所有这些变化,对人们的传统认知以及思想上造成冲击,还没有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业。这个阶段,技术已经成几何级数的飞速演进,实践者靠经验摸索,大踏步的前进,而我国所谓的经济学家已经明显落后于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仍停留在冷战时期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对计划经济依然标签化,意识形态化,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对非主流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打压,严防死守,不知反思,忙于批评,短于建设……

2、新技术、新组织,需要发展新的金融体系支撑

实体经济是从计划转型到市场,可互联网又会让我们从市场演进到生态,谁是谁非,都对,时不同也…

互联网从技术层面和思维层面颠覆了传统的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习惯,同时我们国家、社会也对其改造制造业,寄以期望,提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但企业的发展,不光靠技术,还要靠资源,靠管理,靠人才等等等等,而这些主要来自于资本的投入。我们能否为这些创新创业的互联网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供给新鲜血液,决定了这个行业能否持续蓬勃的向前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