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案集
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 ◆ ◆ ◆
更多资源
不断更新中,关注公众号回复“科学”获取
1、电子书
2、教学用书
1【教学用书】2017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下高清电子版2【教学用书】2018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二下高清电子版3【教学用书】2019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下高清电子版4【教学用书】2002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下高清电子版5【教学用书】2002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下高清电子版6【教学用书】2003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下高清电子版3、精品教案集
◆ ◆ ◆ ◆ ◆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教师准备:温水、小烧杯、气温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1、学生在黑板上用湿布画幅画或写字。观察现象发生。
2、思考:
水到哪儿去了?(板书课题)
3、小结: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的现象叫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二)感受蒸发,学习新知
1、学生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体会感觉。
2、学生谈体会。
3、引出蒸发会吸热。
(三)科学实验,追求真理。
1、指导学生利用气温计做实验,体验蒸发需吸热的科学原理。
学生实验(师指导学生用气温计先测教室温度,将气温计放入水中,然后取出气温计看温度的变化。)
2、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蒸发过程都要吸收热量。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出示课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蒸发会吸热。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1、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2、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3、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六)习题测试
板书
水到哪里去了
在常温下
蒸发:水→ 水蒸气
液体→气体
《水的沸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实验:水的沸腾
【课题】实验:水的沸腾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气温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第二课时
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一.沸腾
1.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二.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课题】高压锅的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到市场调查高压锅的品种和规格.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写出调查报告.
3、发现新问题.
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
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
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
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观察用冰块若干、盛放
冰块的塑料杯1只、毛巾一块、试管1支、试管架一个,8毫升自来水、气温计1支。
【教学流程】
谈话引入----冰的观察----比较水和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冰如何变成水的----实践运用----课堂练习----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看老师拿的是什么呀?那么冰是怎么形成的? (出示课件水结冰了)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同探究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一课。(板书课题:3、水结冰了)
二、 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都见过冰,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预设冰的特点:无味、透明、坚硬、光滑、易融化、会浮在水面上)
2、师: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冰,接下来我们就要认真观察冰有特点,小组观察冰时,并要做好记录。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3、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观察到冰的特点与大家
分享? (当学生说出冰的颜色是白色时,就出示课件我们为什么看到冰的颜色是白色的),(在出示课件冰的观察)。
4、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研究过,谁来说说
水有什么特点?冰的特点我们刚刚观察过,现在大家自己独立完成P48维恩图。
5、交流汇报: (课件维恩图)
6 、师小结:水是液体,具有液体的特点。冰是固体,具有
固体的特点。水结冰后它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板书:水(液态)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第二课时
一、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 师:我们都知道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内水会结冰,谁来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课件猜一猜)现在我们一起探究吧。
2、指导学生阅读P49内容,了解实验步骤。(课件实验步骤) 探讨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课件温馨提示) 为什么要把毛巾裹在装碎冰的杯子上?为什么要往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4、小结:(出示课件在标准大气压)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水开
始结冰的温度是0℃。要想使水结冰,我们就要为水创造一个低于0℃的环境,水才开始凝结,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出示课件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5、欣赏水结冰形成美丽的图案。 (出示课件冰柱)
6、夏天有时下冰雹,那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吗?谁来说
说。(出示课件冰雹的形成)
二、冰能不能再变成变成水 冰(固态)
1、手上拿一块冰,过会儿你发现了什么?(冰没了成了水,由
于人手上的温度本来就高于零度,冰就能融化了,所以冰就成了水。冰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叫融化。它的条件是必须高于零度才能融化。)
2、板书: 水(液态) 冰(固态)
融化(0℃以上)
三、实践运用 (出示课件实践运用)
1、你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吗?(因为冰箱中低温
使水向四周放热,温度降低,所以水就会结成冰了。)
2、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面会结冰而河底不结冰?(冬天,气温
大大低于零度,河面就会结冰,而河底受地壳的气温影响,地壳表面温度高,导致地壳表面水层是温的,所以河面结冰而河底不结冰。)
3、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呢?(好
处:可以看到美丽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不便。)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课堂练习)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出示课件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3 、水结冰了
凝固(0℃或0℃以下)
水(液态) 冰(固态)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记录表
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2.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冰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以及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2.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2、意识到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解决策略:利用数字实验设备的准确性,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二)教学难点:冰融化成水的实验设计
解决策略:学生利用学习网站、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1.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为主题的视频,提出问题:那厚厚的冰雪在什么条件下就融化成水了呢?
2. 观察冰的融化
(1)学生猜想: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周围空气的温度有没有影响呢?
(2)实验器材准备:数字实验设备安装及使用注意事项。并说明冰块融化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课上选择了融化过程中的5个阶段(全冰、冰多水少、冰水各半、冰少水多、即将完全融化,5杯)进行观察和测量。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登录主题网站,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讨实验方案。教师给出实验提示。
(4)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填写电子实验记录单。大屏幕轮流监看各组实验情况。
(5)转播发言学生屏幕,全班交流,总结。
3. 过渡
多媒体播放贵州雪灾视频,提出新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吗?
4. 加快冰的融化
每组准备两袋冰,一袋自然融化,一袋采取措施,加以比较。又准备了木板、吹风机等多种工具和材料。学生浏览主题网站上的规则,分组进行对比实验,并总结。
5. 环保教育
多媒体播放全球变暖视频,引出低碳生活的概念。学生登录主题网站,浏览或在线交流.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 份;装有 水的烧杯 2 个、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 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 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 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 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 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 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 50 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 1 份食盐和 1 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 出示实验记录单。
课时二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 出示实验材料。
2. 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三、拓展
1. 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 课后实验。
3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 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 约 18 克 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 约5克 溶解能力弱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点:
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玻璃棒、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水槽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师:这是一杯很干净的、可以喝的水,谁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喝):就是一般的纯净水的味道。
师:我想让它变成有甜味的水,大家说怎么办?
生:加糖!
师:好,老师现在加两块方糖进去(加糖),谁再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尝)
师:真的变甜了吗?
生:一点也不甜。
师:加了两块糖,为什么水还是不甜呢?
生:糖块还没开始溶解呢!
师:我想快点喝到糖水,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板书课题)
生:用筷子使劲地搅拌。
生:用热水。
生:先把糖块剁碎了,再放进水里。
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糖块的溶解吗?
生(齐):能!
(二)实验探究
师:老师有点不大相信,你们想怎样证明给老师看?
生:实验!
师:实验要怎样做呢?
生:拿筷子使劲搅一搅你刚才放了糖块的水,肯定它溶解得就快。
师:与谁相比溶解得快?
生:与不搅拌相比。
师:直接这样搅拌,那样我就能清楚地看到它溶解得快吗?
生:必须用两个杯子,各放进去一块方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为什么要用两杯水呢?
生:相比之下才会更容易看出哪杯水的糖块溶解得快。
师(随便倒两杯水,一杯水多,一杯水少):我倒这样的两杯水,行吗?
生:不行,必须一样多的水。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水的温度也是一样的。
生:方糖的大小一样,还要同时放进水里,不能一个早放,一个晚放。
师:这么多条件都一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条件?
生: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只有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解决了搅拌的问题,那怎样证明热水、研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小组一起讨论,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所猜测的这三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加快溶解!
(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将两块方糖同时放进水温、水量一样的烧杯中,第一杯用筷子搅拌,第二杯不动,过一会儿我们发现第一杯糖块比第二杯里的糖块要小很多。这个现象证明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生:我们做的是将方糖研碎的实验。水温、水量一样,一块方糖研碎成细沫,一个不研碎,同时放进两个烧杯中,研碎的方糖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没有研碎的方糖基本没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研碎能加快溶解。
师:实验过程中,你们用没用搅拌的方法?
生:没有用。
师:为什么不用?
生:为的是让两个杯子的条件相同。
生:如果搅拌了,研碎的方糖溶解得更快了,就不知道到底是搅拌还是研碎使它溶解得更快了。
生:我觉得要么都搅拌,要么都不搅拌,只要搅拌的速度相同,同样可以证明。
师:说得很对。还有做别的实验的吗?
生:我们的实验证明的是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在水的多少相同的情况下,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放入的方糖都不研碎,也都不搅拌,五分钟后把两块方糖拿出来比较,冷水里的方糖剩的比热水里的方糖要大。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你的汇报很有科学家的味道。比如,实验中你们注重了时间,还亲自把糖块拿出来进行对比。说得很完整。看来,搅拌、用热水、研碎的确能够加快糖块的溶解。我们来比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糖块溶解得最快。
(师统一口令)
第二课时
(学生实验)
师:看来各小组不分上下,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糖块先研碎了,放入烧杯中,再倒入热水,马上用筷子搅拌。
师:三种方法全用上了。看来,方法越多,溶解的速度就越快。
(一)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都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儿了?
生:我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粉后,总是用手搅一搅。
师: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要想使洗衣粉更快地溶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热水。
生:有的洗衣粉都结块了,在倒进热水里之前,最好把它弄碎了。
师:真是学以致用啊。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快溶解的方法?
生:冲咖啡的时候要用很热的水冲,一边冲还要一边搅拌。
生:做菜的时候,往菜里放盐或精的时候,都要用铲子使劲搅拌,这样盐或味精才能溶解得快。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啊,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二)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并想出防治措施。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混合与分离
1、什么是混合物
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
3、常见混合物分离方法
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
聚焦问题,创设
教学过程
1、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子里。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你知道的混合物有哪些?说说理由。
教师点拨:
①空气(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污染物、灰尘等)
②海水(含有盐、鱼、泥沙、污水等)
③土壤(含有草根、石子、矿物质、水分、空气等)
④饮料(含有水、果肉、果汁、糖、色素等)
3、教师小结:
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很多,比如自来水、煤、石油、天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雨、雾、雪、橡胶等。
4、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分离出来呢?
讲授新课
一、探索盐与沙的分离
1、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
2、怎样将食盐和沙分离?引导学生先猜想并验证。
3、教师指导学生用水溶解食盐和沙子后如何进行分离实验。
(1)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
(2)实验操作
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②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4、食盐和水怎么分离?引导学生继续实验。
(1)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
(2)试着做一做
①将盐水溶液倒人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5、实验注意事项
①沙子用水洗干净
②正确使用酒精灯
③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④加热后的器皿会很烫,注意安全
5、实验记录
混合物 | 分离方法 | 分离结果 |
沙与盐 | ||
食盐与水 |
概念解释:
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
结晶: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固体)
二、研讨
1、为什么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教师点拨:
防止在临近蒸干时,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全的。
2、水在食盐和沙的分离中起什么作用?
3、食盐和水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
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4、混合物都可采用过滤、结晶进行分离吗?
(1)猜猜看,绿豆和沙子、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这些混合物怎么分离?
(2)填写表格
混合物 | 分离方法 |
沙和绿豆 | |
食用油和水 | |
酒精和水 |
教师讲解:
用筛选法把绿豆与沙分离;用分液法,用分液漏斗把油和水分离;用蒸馏法先把酒精蒸发再冷却,把酒精和水分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沙和食盐、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板书
过滤
结晶
混合和分离 蒸馏
分液
筛选
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二)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个筛网。(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物质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观察物质的变化(一)出示沙和豆子1、师:只给你沙和豆子,它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生:混合)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把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与混合前的做个比较)师:所以能否将给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师:那我们在混合前分别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纸上,观察并记录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好吗?师: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师:能有办法看得更清楚些吗?(用筛网分离观察)2、师评价,学习“记录表”(二)出示蜡烛和白糖1、师:蜡烛和白糖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呢?(生:加热)2、师:你能学习前面的观察方法,来说说如何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吗?(生:先观察白糖的特点,然后预测白糖加热的变化,再给白糖进行加热,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和加热结束后的变化。)3、师:白糖加热比较危险,老师在这儿要给大家个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请学生阅读)。4、师:不要忘了在实验操作中做好记录(出示“记录表”)(三)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1、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依次领取)。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并能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运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有重量的验证实验。3、能针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交换意见。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试验,总结出空气的性质。2、研究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教学准备:课件、玻璃杯、塑料袋、塑料瓶(大小相同)、气球、水槽、纸巾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多媒体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猜猜它是什么?
此时随机板书“空气”。
教师小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要想研究空气。
二、空气在哪里
1、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收集空气。可是,空气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们可能会说,空气无处不在,空气就在身边。教师接着引导,既然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有没有好的方法将它们收集起来?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塑料袋将它们收集起来。(此时,教师拿出塑料袋让学生演示如何收集空气)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玻璃杯收集。(此时,教师拿出玻璃杯让学生演示如何收集空气)
2、观察空气
教师: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收集空气,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收集空气的器材,请小组长到器材超市选取合适的器材,大家一起收集空气,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进行观察,并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收集到的空气的特点。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是没有颜色也就是透明的,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三、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个关于空气的小游戏,继续来研究空气。(会流动)
教师手持花露水站在讲台前,倾洒一部分,同时边洒边用扇子扇一下(教师要站在原地不动),接着讲述,可以闻得到香味的同学举手。
教师提问:我站在这里没有动,而你们离我那么远,为什么还可以闻到香味呢?这和刚才我们研究的空气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空气跑过去了。
此时教师适时总结,你看,不管你的座位离我近还是离我远一点,也不管你的座位是在我的左边还是在我的右边,你都可以闻到我这里香水的气味。这就是因为你所说的空气是跑过去的。也就是说,空气是向四面八方像水一样的流动过去了。
四、吹气球比赛
我们知道了和空气相关的这么多知识,接着,我们要做一个和空气有关的比赛,那就是吹气球比赛。
1、组织第一次比赛
比赛前,先对比赛有个简短的解说。(这可不是我们普通的吹气球比赛,老师提前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塑料瓶子,分别为1号和2号<</span>上有小孔>,在瓶口处放了两个材质相同的气球)
之后,喊两名同学(最好选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个力气小的女生,这样更容易发现实验的问题)过来参加比赛。师:选手已经准备好了,那现在比赛开始。
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是XX赢得了比赛。恭喜XX
2、教师让参加比赛的两名同学谈吹气球的感受。
师:比赛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刚才的两个选手,你来谈一下你刚才吹气球的感受吧!
力气小的女士反而赢得了比赛,很多男同学可能也想上来试一试。不妨找另一个男同学试一试。同学们此时可能意识到和力气大小并没有关系。
3、组织第二次比赛
教师:请两名同学交换一下1号瓶子和2号瓶子吹吹看,接着谈吹气球的感受。
4、此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瓶子有问题。教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啦!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其中的一个瓶子做了手脚,给它扎了一个小洞(让参与比赛的男生上来在瓶子上找到小洞)。既然,你们猜测是瓶子的问题,那现在把这个小孔堵上,再来吹吹看。
5、同学们充分转动你们智慧的大脑,想一想,这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空气有什么关系呢?此时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空气占据空间。
6、现在老师明白了,原来是空气占据空间造成的。老师还带来了一个能够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大家还想不想挑战一下?教师先进行展示,将塞有三分之一纸团的玻璃杯垂直放入水中,过一小会,将玻璃杯拿出来,提问:大家觉得杯子中的纸团会不会湿?大家可能会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此时,教师:为了验证你所说的结论,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观察纸团的变化。(继续让孩子们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五、全课总结
关于空气,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五、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六、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毛巾、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纸盒、粉笔盒、透明玻璃杯、注射器、喷雾器、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空纸盒
问:这是一个?
师:观察空纸盒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空盒子里面的这部分称为空间
板书:空间
2、出示空杯子一个
问:这是?这里面是?
3、师: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如抽屉的空间,教室的空间等
4.师出示一个装满橡皮的盒子
问:现在这个盒子装满了什么?我们就可以说:橡皮占据了盒子的空间
板书:占据
出示矿泉水瓶,师:这个矿泉水瓶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出示粉笔盒,师:这个粉笔盒里装满粉笔,粉笔盒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那么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
二.大胆猜测,探究验证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
①启发学生猜测。
师: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我们大家知道纸遇到水会湿,现在把纸塞进这个杯子的底部,再将这个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会怎么样呢?
学生进行猜测。
②讨论探究方法。
师: 研究问题有许多方法,你们知道吗?
生答。
师:我们就有实验、观察、思考的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实验、观察、思考)
③结合实验记录单指导记录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我们可以亲手做一做,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在做之前,我要提示大家一些注意事项,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实验单,讲解注意事项。
④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⑤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进行第二次实验。
①引发探究。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把这个装有纸的杯子还是竖直倒立的压入水中,然后慢慢倾斜杯子,有什么现象发生?继续倾斜,杯中的纸会怎么样呢?各组同学仿照实验1的样子,把这个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可以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
②各组实验,教师巡视。
③实验结束,各组汇报。引导学生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实验1中杯子里的纸团没有湿,在实验2中杯子里的纸团湿了呢?
④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课时二
活动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
1、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这些东西和看不见的空气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不要以为简单老师还有要求:(课件出示)
(1)不能倾斜杯子。(2)不能压瓶子。(3)不能用嘴吸。
这样要求你们还能完成任务吗?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要让水流到水槽里。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遇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3、请成功的一个小组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这么做为什么水会流出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4、第×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不成功也是很正常的,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了成功,才有了新的发现。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4、方法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解释: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能被压缩呢?学生尝试解释。
7、课件展示,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除此之外,联系前几课的内容说一说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与应用: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奖励大家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爬楼梯的的小球”。
出示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在水瓶上画上楼梯),介绍游戏。
师:将这个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如果在不移动瓶子的情况下,能不能让这个乒乓球在瓶子里爬上这段楼梯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回家亲手做一做。
《压缩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探究活动,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感受学科学、用科学的快乐,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将探究延续到课外。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认识空气能被压缩,产生弹性。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能被压缩,并产生弹性。
教学准备:注射器(24)、纸巾一小块(24 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枪,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注射器)知道这是什么?在老师手中,这个注射器成了一支空气枪。(板书)
2、老师演示:将小纸巾揉成小纸团,塞到注射器的出口,然后射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引领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做空气枪发现性质
1、想玩吗?指名玩。(老师故意塞不紧,子弹弹不出去)
2、引发疑问,提出任务:观察注射器里的空气,发现空气的性质。提示学生:用按、挤、放、堵等方法观察。边玩边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直接按拉时空气跑进跑出的感觉,说说被堵的注射器活塞按下去,一松手它又会被弹回来。
4、再次观察,重点探讨“被堵的注射器,为什么活塞按下去,一松手它又会被弹回来?”识。
5、归纳空气的性质:空气能被压缩,产生推动物体的力。(板书)
(三)玩空气枪归纳性质
1、运用空气的性质推测空气能弹出去和弹不出去的原因。
2、学生玩空气枪,验证推测。
3、汇报,简单描述空气枪的科学原理。
(四)借空气枪运用性质
1、运用空气的这种性质,生活中也可以造空气枪吗?提示:用笔杆、笔芯、纸团
2、说说压缩空气中生活中的应用:篮球、自行车、汽垫船……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六、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多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七、教学过程设计一、空气有重量吗。师:在老师的手里和同学们的桌上有木棍细绳子,还有气球,小夹子,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教师示范操作)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把气球打上气(注意不要打爆)。把气球夹到小夹子上,调节,使小天平平衡。(现在小天平是平衡的。)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天平,现在平衡了,说明天平两端重量相等。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把一边的气球里面的气放掉。看看小天平的两端,还是平衡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同学来思考一下回答。(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到空气有重量,激发学生思考。师:说明了空气有重量吗?同学们说的对吗?怎么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验你们的一项品质,我先不说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你们,看看有哪些同学通过老师的这项未知挑战!
播放视频,教师观察
谈话:好了,考验结果已经在老师心中了,我想大部分同学心里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老师要考验你们的品质就是耐心,这堂课我们就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天平的平衡。
一、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 找方法
谈话: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
谈话:嗯,说得有点道理。那应该怎么办呢?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呀?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谈话: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若是不明白,请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20筒
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25颗。 2. 称重量
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三、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A. 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 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 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3. 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课时二
一、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拓展: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预设: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提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预设: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们来做“热气球”
现象 “热气球”加热 “热气球”变得鼓起来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风的成因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能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箱、风的形成演示材料、蜡烛、火柴、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四、教学过程:(一)、有趣现象,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来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现象。(用风的形成演示器、扇子、蜡烛等材料让小风车转动起来)
师:老师不用扇子也能让小风车转起来,说明是周围空气流动把小风车推动了,那么这种情况下风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形成。
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小组合作实验
师:为了探究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大家一起来看:
1、课件展示实验材料教师介绍,并齐读实验步骤,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把一支蜡烛放进风箱内。
(2)、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风箱下方小口的一侧。
(3)、点燃香放到风箱一侧小口处。
(4)、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5)、点燃风箱内的蜡烛,再把香放在小口处。
(6)、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7)、熄灭蜡烛。
注意事项:注意用火安全,看到现象后,马上把火熄灭,为了保证教室的环境良好,看到实验现象后及时熄灭香。
2、实验期间,要求学生参考实验记录单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
3、蜡烛没点燃时和点燃蜡烛后,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师总结)
4、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板书)
(三)、解释身边自然现象
1、我们应该能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下面来看段老师拍摄的视频,
2、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红旗的实验
3、你发现了什么?
4、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总结:热空气上升,把小红旗吹外面去了,冷空气从下面补充进来所以吹进屋里了)
(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同学们,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目前就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当前是空调取暖季节,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思考空调的风叶应该朝哪个方向吹才能有利于室内变暖和?(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空气和我们生活的教学设计
一.活动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一个特别的任务——保护蜡烛,不要让它熄灭。
(1)依次点燃蜡烛
(2)为了不让蜡烛的火熄灭,现在,请同学们给它穿上一件保护的外衣:把玻璃被罩上。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蜡烛穿上保护的外衣后反而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蜡烛的燃烧是需要空气的,那我们人类,还有动植物是否也需要空气呢?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关注《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活动感受: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1)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活动:憋气大考验
要求:①老师说开始,同学们就开始憋气,憋不住的同学就站起来;
②我们这个只是让同学们感受在没有了空气的环境下,我们有什么感觉,那么,不要硬撑,憋不住了就马上站起来;
③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2)说说,有什么感受?
(3)这说明什么呢?
(人类离不开空气,而且也需要呼吸。)
2、刚刚我们活动了解了,生活中,我们大家是离不开呼吸的,那同学们知道自己一分钟需要呼吸多少次吗?
(1)猜一猜
(2)让我们来测一下
A、可怎样才算是一次呼吸呢?
B、测量一分钟同学们地呼吸次数:
要求:①在自己心里默数自己地呼吸次数;
②不要故意加快或者放缓自己的呼吸,像平时一样就可以了;
③把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书上。
在最后的5秒钟时间里,老师会倒数,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3)分别测量学生在平静时和在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4)讨论:对照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在平静时和运动时都需要空气,平静时需要的少,运动时需要的多。)
(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就越多。)
3、交流:通过这两个活动,你了解了什么?
(人类离不开空气。)
三、说说:动植物和空气的关系
刚刚我们知道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空气是一刻也分不开,那么动植物呢?(上周末要同学们收集了一些资料的,下面老师就想请同学们来说说)
四、课后活动:
1、阅读书上p22的“阅读与拓展”;
2、思考:空气除了提供给人类还有动植物呼吸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天热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1.用感官观察天气。
2.讨论、归纳、分类关于天气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意识到天气对人类每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
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二、探究内容:
1. 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2. 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4)观察教材上的泥鳅、燕子、蚂蚁怎样预报天气。
泥鳅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3. 预测未来的天气。
(1)了解明天的天气。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今天的天气的。
·要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你有哪些方法。
(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查询、听广播、上网查询……)
(2)了解天气预报内容。
·观察2013年9月5日的山东各地区的天气预报。
·并说说你从中知道滨州9月5日将是什么样的天气。
从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3)了解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
4. 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报的。(可安排学生模仿天气预报的主持人进行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
1.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特征:运量、降雨量、气温、风向、风速等。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认识气温计
一、感受温差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用你们的手摸摸你们的额头,再摸摸桌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的温度不一样。
我发现它们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温度)
二、新课教学
1、比较水的冷热
师:大家真厉害,现在你们来猜猜老师这的两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
(1号杯,2号杯)
师: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
生:用手摸、用眼睛看、用嘴尝……
(请同学上台来判断哪杯水是热的,哪杯是冷的。)
2、了解气温计
师:如果老师想要知道热水究竟比冷水热多少,你们知道我们该用什么进行测量吗?
生:知道,叫气温计。(板书和气温计)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气温计?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生:我在医院见过体温计。那是夹在胳肢窝下测体温的,是医生判断病人是否有发烧。
我在家里见过气温计。那是挂在室内测室内温度的。
……
师:大家见过的气温计真不少,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气温计,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出示气温计)这气温计看起来好脆弱啊,同学们你们认为在使用时该注意什么呢?(打开课件)
生:轻拿轻放;捏牢不掉下;不争夺折扭等。
师:没错,我们在拿气温计时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或摔碎。现在请小组长上来排队领取气温计。
想想你们准备怎么观察,然后仔细观察。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并将观察到的东西写在记录单上。[5分钟]
(组织汇报、交流)在观察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气温计的构造如何。
(师根据汇报情况板书气温计构造,并予以纠正和板书:密封玻璃管、玻璃泡、刻度。出示挂图)
师:大家观察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气温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吗?或是说你认为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生:把它放到要测量的物体里就可以测量温度了。(学生只能回答出气温计的应用,说不出原因。)
师:现在老师要你们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模仿老师,将气温计的玻璃泡捂住,(注意不要太用力,防止玻璃泡破裂)一个同学观察气温计的产生的变化,另两个同学商量该怎样进行记录和分析原因。
(学生观察记录两分钟)
师:你们有什么的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气温计上的温度升高了。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生说出发现)
师:为什么温度会生高呢?小组讨论一下,并把你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教师出示课件P4并参与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生:热胀冷缩。(学生不一定答的出来)
答不出来
师:你们发现没,当你们的掌心一直包着玻璃泡时,玻璃泡的温度比刚才暴露在空气中时温度高,也就是说,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从而使气温计内的水银柱升高。当你的手掌心离开玻璃泡一段时间后,玻璃泡与空气进行了热传递又恢复了原来的温度,而这时玻璃泡的水银受冷收缩,从而使气温计内的水银柱降低。这种现象就是热胀冷缩,这也是气温计工作的原理。
答出来
师:通过小小的实验你就发现了气温计的工作原理,真了不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师:认识了气温计的构造,知道了它的工作原理,你会识读温度吗?
出示卡片:25 -8(板书)摄氏度,)
师:怎么读?
(请学生读)
生:二十五摄氏度,负八摄氏度。
(学生读不出来的话,由教师读一至两个示范)
师:那下面这些温度你会读吗?
(出示卡片:37 12 9 0 11 27 )
(请学生读)
师:知道了怎么读,那老师叫你们写,你会吗?把它们写在记录单上
出示卡片:十三摄氏度 五摄氏度 三十六摄氏度 二十三摄氏度
(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写)
师:现在大家看看这几个温度该怎么写?
(出示零下5摄氏度 零下7摄氏度 零下13摄氏度)
(请两个学生上来试着写写,教师讲解,并强调,自 0 以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读气温计指示的温度
师:温度我们会读会写了,那气温计上的温度到底是几呢?我们能正确读出来吗?
(指3名学生上台,师分别让他们仰视、平视、俯视读同一个气温计上的温度)
师:为什么同一根气温计读出来的温度不一样呢?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气温计上的温度?(出示挂图三个角度观察气温计)图中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第二种。仰视偏大、俯视偏小。(课件P18解析原因)
师:在读取气温计温度时我们除了要注意角度问题,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查看测量范围、手持气温计上端、靠近气温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注意每一格所代表的温度。(答不出来的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5、体验读取气温计
师:现在大家拿出气温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气温计上的温度数。每个人都读一读,有不明白的及时提出来,组员间相互检查是否正确。(课件玩认读游戏)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乐吗?有没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
生: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气温计。如何读取气温计上的数值。……
师:温度和气温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里面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气温计,还学会了读写气温计上的温度,老师觉得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下节课老师将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气温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测量气温
活动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知道气温是会不断变化的。
活动重点:
记录温度的变化。
活动难点:
比较、验证温度的变化。
活动准备:
温度计、自制温度计、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测量温度:
“你们知道今天几度?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讲述了解气温的多种方法。)
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作用:
(出示自制温度计)了解看刻度的方法,知道温度表上的数字表示温度,一格表示一度,红色的水银柱会有变化。
2、感受温度的变化:
到户外让学生直接感知阳光下和阴凉处不同的温度(用炎热、凉爽、温暖、冷冰冰等词汇来描述)。
3、记录温度的变化:
(1)将温度计分别置于阳光下和阴凉处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知道温度是会变化的。
(2)想一想为什么在阳光下和阴凉处会有这样的变化?
(3)还有什么办法使温度计发生变化。
测量降水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3、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雨量器能测量降水量的原理
教学准备
圆柱型笔筒 培养皿 塑料槽 金属的茶叶罐 锥形瓶 量杯 喷壶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播放《小女孩第一次经历下雨》的视频。在视频中下雨给女孩带了快乐,可是,我们看到雨落到地面上,渗透到泥土中就消失了,那我们怎么测出降了多少水呢?
学生:可以用容器装起来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提出疑问
师:可是容器的形状多种多样,老师这里有6种容器(分别是培养皿、、塑料槽、金属的茶叶罐、锥形瓶、量杯以及圆柱形笔筒),你们觉得哪个更适合测量降下来的雨水?
2、学生讨论哪种容器更适合做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并给出理由。(5分钟)
师总结:要成为一种测量工具,它要求每个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结果都应该相同。你们想想看,如果拿量杯来测量降水量会有什么不妥?用培养皿测量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培养皿能接的水太少。使用量杯的话即使下同样多的雨,测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师:所以大家都赞成雨量器应该有一定高度并且应该是柱状的。那现在我手里的柱形笔筒和塑料槽都是柱状的,如果放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内,你们说说看,测出来的雨水会有哪些数据相同?
生:体积不相同,可能高度相同。
师:两个柱形容器放在同一位置,24小时内测出来水的高度会一样。我们就用这个相同的值来表示当天的降水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我们称为雨量器。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为了使测出来的值更准确,所以降水量的单位是?
3、出示制作好的雨量器。
(三)教师演示实验(15分钟)
1、过渡语
师: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现在想想,降水仅仅指的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降水?
学生:雪、冰雹……
师:可是现在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学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把雨量器放在毛巾中间,放平,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还原实验器材。
3、学生汇报记录的降水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下来。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雨量等级表》
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雨量器,并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 降水量
用高度表示 单位(毫米)
雨量等级表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风的观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式观察风
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2、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及等级表
能够制作风向标,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并知道怎样使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
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象,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风车,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二、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三、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四、 教学准备
制作风向标、风车的材料、钮扣、皱纹纸带、蚊香、红领巾电风扇 电脑课件
五、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大家到操场上去寻找了风的踪迹,说说你在哪里找到了风,它是什么样子的?
(风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当国旗、红领巾、头发、衣服飘动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当小草、鲜花、麦苗弯腰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还有香喷喷的肯德基;可恶的纸屑乱飞;恶心的黑烟弥漫;冬日里呼呼的北风脸上刀刮的感觉……)
(二)、探究活动
风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人们怎样预防风造成灾害?
1、 观测风的方向
(1)、指导学生学习风向
师:你们在收听天气预报时,注意过气象台是怎样预报风的?
师:气象台预报风主要是对风向和风力进行预报,那么什么是风向?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学具演示一下?
师: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风从南边吹来,就是南风,风从东边吹来,就是东风,要测风向就要认识方向,你们认识吗?说说看 投影出示方位图,指导学生认识方向。
(2)、指导学生认识教室四面和四角的方向
(3)、指导学生认识并制作风向标
师:人们怎样观测风向呢?在气象台,有专门用来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如教师手里所示,下面是方位,上面有一个箭头和风筒,当风吹来的时候,风向标会转动,怎样转动呢,咱们做一个风向标来试试。 学生做风向标。
(4)、指导学生用风向标观测风向
教师打开风扇,让风扇从不同的方向吹向风向标,让学生观察,随着风向的改变,风向标怎样变化,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哪里,和物体飘动的方向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风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它和物体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5)、提出问题
如果没有风向标,能不能观测风向呢?引导学生说出通过观察烟飘、旗展等物体在风中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风向。
第二课时
一、 风有力量
(1)、指导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继续用风中的烟和旗,一会小风一会大风。
提问:图中的风向有变化吗?风的其它方面有变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指导学生做风车
要求学生按课本33页的方法做风车,然后对着纸风车吹气,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思考:钮扣为什么会上升?用自己的话解释。并想想怎样才能让风车上的钮扣升得快。
二、 风力的大小
刚才我们通过风车上钮扣上升的快慢,知道了风是有力量的、有方向的。风的大小是用风级来洒水车报价表示的。请看大屏幕(放风级歌)风力的大小由0-12,共分为13个级,0级是无风,1-2级是微风,3-4级为小风,5-8级是大风,8级以上是特大风,会造成灾害。
说一说风级表中利用了哪些物体变化和人的感受来观测风的大小的? 想一想自己遇见过的最大风力有多少级,当时自己有什么感受?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变化?
说说教材第34页上四幅图的风力是多少级。
三、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风向和风力的观测方法,要掌握这些方法,必须实际练习。现在,我们按小组一起到校园操场上实地测一测今天的风力是几级,风向是什么?并在科学笔记上记录观察现象。如电脑图所示: 时间:——地点:——
风望子成龙学校网站向:—— 观察现象:——
风力:—— 观察现象:——
四、课外延伸
1、 观察记录一周的风向、风力情况,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笔记上,
如电脑图所示,并将自己所观测到的结果和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相对照,提高调整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2、 各小组评选出最佳研究小组、最佳成果小组、最佳合作小组,下
节课我们汇报、交流并颁发最佳奖,还要举行一次本周天气预报模拟表演,请大家做好准备。
第 周备课 实备 节 累计 节
签字时间: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图片认识各类云的特点。
2、通过室外观测熟悉云状测算云量。
3、初步养成日常生活中观测天气变化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室外观测记录表。
学生准备:搜集与云相关的天气谚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用简单的语句描述一下。
2、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晴天、阴天、雨天三幅图片学生观察交流)、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书课题)
二、观测云状。
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可以回答其他内容如云的颜色、云层厚薄等)
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出示云状及其分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云状的特点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系。(课件展示层状云:布满全天或部分天空的均匀幕状云层。包括卷层云、卷云、高层云及雨层云。积状云:是垂直发展的云块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的外貌形态。主要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波状云:波浪起伏的云层。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三、测算云量。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课件演示:测算云量)
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系。(课件列表:云量与天气
四、阅读谚语。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五、室外观测。
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讲解观测要求:认真观测、做好记录。分小组进行观测。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轻言细语、不打不闹注意安全。
六、总结拓展。、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七、欣赏云朵。(搜索云朵摄影图片组织学生欣赏)(根据课堂进度决定。)
《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2.初步学会使用符号来记录天气。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设计天气符号与天气日历。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7. 天气日历教学过程:
一、 导入:出示天气日历,观察:天气日历中用什么来记录天气的。
二、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小组展示收集的天气符号图片交流观察:这些天气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这些天气符号与电视里的天气预报用的符号一样吗?
3.提出问题:我们能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天气符号吗?
4.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天气符号。天气 现象 天气 符 号
5.交流展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三、制作天气日历1.观察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是怎样记录的?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3.小结天气日历的记录内容。4.各小组制作天气日历表5.各小组制作各种天气符号的小纸片备用。四、观察记录天气1.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观察天气。教师指导观察内容与观察方法。2.在天气日历上记录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3.指导在书上画出气温的柱状图。4.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方法:每个小组记录三天,由小组负责。 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我们的天气日历图表
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五、作业1. 整理本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
2.讨论:各小组完成每天的记录任务?
3. 每天坚持观察与记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