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集
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 ◆ ◆ ◆ ◆
◆ ◆ ◆ ◆ ◆
更多资源
不断更新中,关注公众号回复“科学”获取
1、电子书
2、教学用书
1【教学用书】2017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下高清电子版2【教学用书】2018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二下高清电子版3【教学用书】2019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下高清电子版4【教学用书】2002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下高清电子版5【教学用书】2002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下高清电子版6【教学用书】2003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下高清电子版3、精品教案集
◆ ◆ ◆ ◆ ◆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材简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
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
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 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3.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4.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
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
1. 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
2. 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3. 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
4. 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
二、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
1. 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预设:用眼睛看 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
2. 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
3. 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 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
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
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1)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清理。)
(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
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1.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制定计划”)
2.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
(2)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
(3)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
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
三、研讨观察与记录内容(预设10分钟)
三、拓展(预设5分钟)
1. 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2.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蚕 卵 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蚕卵样子的观察”可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进行全面的观察,同时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文字等。观察蚕卵在不同的时间颜色不同,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尤其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长期观察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尽可能的小心和仔细。
【作业设计】
一、 选一选
1.蚕的新生命是从( A )开始的。
A. 蚕卵 B.蚕宝宝 C.蚕蛾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 B )。
A. 水 B.温度 C.食物
3.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以下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A )。
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B.用木棒拨动观察
C.直接用手拿着看
附:
资料阅读一
蚕从卵里孵化出来需要大约是15-30日。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外,还可以在蚕卵上稍洒点水,让它湿湿的更好孵化。
资料阅读二
制作蚕房:
(1)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2)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3)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
饲养小蚕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食物:蚕的饲料是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可用莴笋叶代替,但切不可喂养一段时间的桑叶后改为莴苣叶。
(2)投喂食物:小蚕孵出后2-3小时便需要进食,需要及时投喂食物。桑叶不能水洗后直接投喂,每天可在清晨、中午、傍晚和睡前进行投喂。
(3)清除蚕沙:蚕沙中混有蚕粪和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疾病。为了避免小蚕丢失,1龄蚕无需清除蚕沙。2~3龄每天除沙两次,4~5龄每日除沙1~2次。
(4)管理病蚕:若在蚕盒中发现病蚕或死蚕,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除沙,更换饲料盒。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材简析】
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认识更多动物的卵。本课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材的“聚焦”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学生许多动物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意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教科书提供了六种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标准给卵分类,给出的范例是依据“卵是否有硬壳”。学生还可以依据卵的大小、颜色、卵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聚集在一起的等不同的标准给卵分类。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鸡蛋的内容结构”。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再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
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推测鸡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卵壳、卵白、卵黄和气室在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二个问题“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不一定要求学生一定会使用胚盘这个词汇,但需要学生能指出胚盘所在的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它的样子与同学交流。
拓展部分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不大,但“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是前一课“蚕卵变化”观察的延续,更是整个单元的重要学习任务。所以,教材这一阶段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卵。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蚕卵一定还见过不少其他动物的卵。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鹌鹑的卵(鹌鹑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见过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但是他们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停留在“食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等等问题学生们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
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给卵分类。
2.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基于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的好奇心,表现出对动物卵的探究兴趣。
2.课后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感受长期观察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卵, PPT等。
学生准备:生、熟鸡蛋各一枚、放大镜,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四、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蚕是通过什么繁殖后代的?(预设:蚕卵)
2.出示PPT,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卵来繁殖后代的呢?(预设:鸡、乌龟、鸽子……)
3.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贴)
五、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预设32分钟)
[材料准备:熟鸡蛋、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等每组一份,蚕卵、鹌鹑蛋、动物卵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一:观察和交流不同动物卵的相同和不同(预设5分钟)
1.PPT出示生活中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建议引导学生用“**卵和**卵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句式作答)
2.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二:根据特征给动物卵分类(预设7分钟)
1.PPT出示鱼卵等5张动物卵图片,提问:你能根据某一个特征,给下面的卵分类吗?
2.同桌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梳理。(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各种分类的依据,只要合理都可,若学生没有提到外壳,可引导:如果根据有没有外壳,可以怎么给卵分类呢?)
活动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预设12分钟)
1. 出示鸡蛋,提问:它里面是什么样呢? (学生简单交流)
2. 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画图。
3.简单展示一二个学生画图作品,引入: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
4.PPT出示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小组开展观察,完成活动手册“我观察到的鸡蛋”画图。
5.交流梳理,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结构图进行小结。
6.学生完善自己活动手册鸡蛋内部,补充标注。
活动四:交流和推测鸡蛋各结构的功能(预设8分钟)
1.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
2.交流梳理,并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各部分作用图进行小结。
4.出示PPT,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学生可再次用放大镜观察蛋黄上的“小眼睛”。)
5.小结: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
六、拓展与指导(预设5分钟)
1.提问: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卵,你们前几天的蚕卵发生变化了吗?(学生简单交流)
2.小结: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小蚕了,就选择1-2条蚕做好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比如可与一元硬币等物体比较,观察它每天长大了多少,有什么行为等,这些记录可及时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机动指导完成作业题。
【板书设计】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很多动物用卵繁殖 —— 一些有壳 一些没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时间和蚕的样子。
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关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记录的一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蚕的样子,可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
【作业设计】
1.下面有卵壳的是( C )。
A.青蛙卵 B.蚂蚁卵 C.鸽子卵
2.选词填空。
鸡蛋的最外面的是( 卵壳 ),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卵壳膜,相当于穿了保护外套。鸡蛋内部的( 卵白 )和( 卵黄 )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蛋黄上的小白点是( 胚 ),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小鸡。在发育过程中,( 气室 )能提供一定的空气。
3.蚕长大了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节课的延续。从第一课开始学生就开展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的饲养,蚕幼虫的身体结构与蚕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蚕的幼虫图片,将内容聚焦在现阶段幼虫的形态特点上来,学生不难发现蚕的身体结构已经与蚕卵时期大不相同了。通过回顾刚孵化时蚁蚕的形态,明确本课的研究内容,即蚕幼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幼虫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活动现象。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学生活动。一是观察蚕房中的蚕,了解蚕的生命活动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蚕的幼虫是在不断生长的,颜色由黑变灰再变白,身体变长变粗等,通过蚕房中桑叶、粪便、蚕丝等的发现了解到幼虫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并提示观察时不要用手触摸蚕。二是观察蚕的身体结构,利用放大镜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各个部位的具体特征,通过观察幼虫的行为了解各部位对应的功能特点。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更希望能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记录。
研讨活动板块,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蚕在生长过程中一系列身体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感受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并了解在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拓展板块引领学生继续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并做好相应准备。如进入五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需对蚕的“家”进行改造等。
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本课教学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后已经开始了蚕的饲养活动,有的学生可能在以前就已经有了蚕的饲养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蚕的幼虫的身体逐渐由黑变白,变长变粗等),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2.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PPT等。
学生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组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图片,小组记录]
1.PPT出示各小组蚕的生长变化图、观察日记、记录表等。提问:我们已经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蚕, 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小蚕农”的经验?(预设:学生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表扬观察记录细致的小组或同学)
2. PPT出示几张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提问: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预设:黑色的,小小的,有很多绒毛像蚂蚁一样。这样的蚕就叫做蚁蚕)
3.提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白白的,胖胖的,长长的,有很多脚等,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蚕长大了)
4.揭示课题:蚕长大了
二、探索:蚕的生命活动和结构特征(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四龄蚕、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蚕的活动视频、活动手册]
1.提问:从孵化到现在,你观察到了蚕的哪些活动现象?(预设:一直进食、会排便、爬来爬去、有时会一动不动、会脱皮)
(1)PPT出示蚕吃桑叶、排便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蚕主要的食物是桑叶,也可以喂养莴苣叶和专门的饲料;进食后的蚕会有排便的行为)
(2)PPT出示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和眠的图片。(蚕在生长期间,蜕去旧皮长出新皮,叫蜕皮,休眠是蚕要蜕皮的征兆)
2.提问:对于蚕的幼虫,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秘密?(预设:蚕的眼睛在哪里,它的鼻子、嘴巴长在哪儿,尾巴上的刺有什么用,蚕是用什么呼吸的,它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眼睛、嘴巴、刺等归结为身体结构的秘密,呼吸的秘密,运动的秘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 小组活动观察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观察)
(1)观察蚕的身体结构(数一数蚕的身体有几节,每节各有什么特征,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
(2)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口器(教师指导在观察蚕的口时可喂食桑叶便于观察)。
(3)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
(4)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三、研讨交流(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蚕的活动图片、教学课件]
1. 小组交流汇报各自发现,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蚕的幼虫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2)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
2.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小结:
(1)蚕的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眼和口,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四对腹足,最后面还有一对尾足,身后有一突起的尾角,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是用来呼吸的。
(2)蚕的眼睛长在头部,但视力非常不好。蚕是用口进食的,利用三对胸足协助把持住桑叶进食。
(3)蚕真正的足——胸足,腹足和尾足并非真正的足,蚕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前面身体再向前伸。
(4)用棉签触碰蚕的身体时,蚕会不停扭动。
2.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些什么?
3.适时小结:为了使蚕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给蚕提供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清新的空气。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五龄蚕吐丝的图片、教学课件]
1.播放五龄蚕吐丝的视频。提问:一些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而且不再吃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类似这种现象在成蛹之前会出现几次?(预设:蚕要吐丝结茧了,4次等)
2.提问:为了让蚕能更好的吐丝结茧,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3. PPT出示各式各样的蚕房子图片。
4.小结拓展:我们将继续为蚕的生长发育做好积极准备,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观察蚕这样去观察饲养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
【板书设计】
3.蚕宝宝长大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活动手册的内容为“画出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文字描述并记录难度较大,用图画则直观简单的多。在记录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蚕的外形进行写实记录,即按照蚕的真实的样子进行记录(不能凭想象),可将蚕的身体画的大些,以便清晰地画出各部位的结构。
【作业设计】
1.请按照蚕的生长顺序给下列图片排序。
① ② ③ ④
正确的顺序:( ③ )→( ② )→( ④ )→( ① )
2.以下观察方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每天用尺子量一量蚕有没有长大 。 (√ )
(2)给蚕换桑叶时只要用力抖一抖,蚕就都下来了 。 ( × )
(3)用放大镜看看蚕是怎么吃桑叶的。 (√ )
(4)有一条蚕生病了,应赶紧把它隔离并继续观察。 (√ )
3.下面哪些说法不符合观察到的蚕的外形或行为? ( B、D、F )
A.身体呈长圆筒形
B.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
C.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D.胸部有两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E.腹部有四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F.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
4.蚕变了新模样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
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如果需要解剖蚕茧,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舍,教师可以准备一部分蚕茧供学生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3.能够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PPT等。
学生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
2.提问:经过前期的饲养,我们观察到了蚕卵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过程,同学们能根据拍摄的照片再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
3.学生移动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蚕茧上,并适时小结:看来蚕宝宝不断生长,变出了新模样。(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二、探索:蚕茧蚕蛹(预设22分钟)
活动一:观察蚕茧
[材料准备:学生的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教学课件等]
1.师出示蚕茧图片,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表述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借助视频进一步描述(可适时播放“蚕吐丝”视频)。
2.提问:蚕宝宝吐丝结茧时不断地把自己包裹再里面,此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3.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蚕宝宝是不是还活着?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变成什么……)
4.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呈现在板书或课件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蚕茧解决疑问。
5.提供手电、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蚕茧。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形状、看看颜色、量量尺寸、摸摸质地、探探内部……
6.交流观察所得。
活动二:观察蚕蛹
1.师过渡:通过刚才对蚕茧的观察,似乎还有好多的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内部的情况还是不明显,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打开蚕茧)
2.师提供蚕茧(因后期仍需观察或学生有所不舍,可以事先准备一部分蚕茧),PPT出示打开蚕茧的注意事项(安全提醒)。
3.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提供放大镜观察蛹,用图画的方法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1.展示学生画的蚕蛹,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猜测。
2.PPT出示上节课展示的蚕宝宝幼虫的身体结构,比较蛹与幼虫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补充交流 “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问题的想法。
4.播放“蚕为什么吐丝结茧”视频,适时补充: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同时,我国人民的养蚕织丝技术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5.小结:蚕蛹未来的变化真的会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期待你们继续饲养和观察。
四、拓展:(预设4分钟)
1.提问: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
2.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
3.推荐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没有在活动手册中安排记录,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
5.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五课,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了解了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卵、幼虫、蛹这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本课重点是观察研究蚕的第四种生命形态——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身体同它的幼虫一样,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形态与幼虫截然不同,它已经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样子了。
本课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蚕蛾”,从“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以及“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等。
在探索环节,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继续建构对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二是观察蚕房中的蚕蛾,认识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三是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寻找蛹和蛾的联系,与第1、3、4课的学习形成对蚕的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研讨环节的第一组问题:“哪些动物形态结构和蚕蛾相似?”,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发现蚕蛾具有昆虫的典型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从而引领学生从认识蚕这一种动物拓展到关注昆虫这一类动物。所以,这里承载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共同特征”的学习目标。第二组问题“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的课前观察、课堂交流及课堂上对蚕蛾行为的观察后的深度思考。
最后的拓展环节是对提示中的昆虫共同特征以及研讨问题一的呼应,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对昆虫这类动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昆虫这一类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了解了蚕的一生的变化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最好放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时进行。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已有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深入观察蚕蛾和蚕蛹,学生有兴趣,但同时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所以,学生一边观察交流介绍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同步投影图片或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等,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2.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3.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2.能够基于观察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2.敢于表达观察所得,乐于分享观察蚕蛾生命过程的收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蛾破茧羽化视频、PPT等。
学生准备:蚕房(内含蚕蛹、蚕蛾)、放大镜、蚕蛹标本、蚕茧标本等。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蚕蛾产卵图片]
1.PPT出示谜语,引出探究对象:这节课研究蚕的成虫阶段——蚕蛾。(板贴)
2.提问:你们在蚕房看到它了吗?它是怎么样的?(学生简单描述)
二、探索:蚕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PPT、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蚕房、蛹、蚕蛾等]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PPT出示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的蚕房有了怎么样新的变化?(预设:蚕茧破了,里面钻出了蚕蛾)
(2)PPT播放“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边看视频边仔细观察茧中钻出的蚕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如:它怎么钻出来的?钻出来以后是怎么样的?)
(3)学生观察活动:蚕房里的蚕蛾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如:它们是否吃东西?它们怎样运动?等等)
(4)PPT出示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预设:交配、产卵)
(5)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干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
2.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
(1)小组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怎么样?有哪些器官?(也可自制观察活动记录表,建议学生可图文结合)
(2)PPT出示图片,全班讨论梳理蚕蛾的外形特征。(补充板书)
(3)小结: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三对足、两对翅,翅膀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两对翅、三对足。
(4)PPT播放雌、雄蚕蛾图片(亦可实物展示雌、雄蚕蛾标本),讨论交流:如何区分雌雄蚕蛾?(预设: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
3.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1)提问: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茧里只有蛹,而我们看到蚕蛾从茧里面爬出来。)
(2)出示蚕蛾的标本和蛹的标本,提问:蚕蛾的身体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呢?
(3)PPT出示蚕蛹和蚕蛾的图片,将身体相对应部分连线。
(4)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PPT图片]
1. PPT出示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 PPT出示并小结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有些昆虫的翅膀退化。
四、拓展:这些动物是昆虫吗?(预设5分钟)
1.PPT出示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是昆虫吗?说说你的理由。
2. 阅读科普读本,认识更多的昆虫。
3. 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
【板书设计】
茧里钻出了蚕蛾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鉴于蚕蛾的样子学生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活动手册上直接给出了蚕蛾的形态结构图。教师在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后组织学生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右边为翅膀;左边从上到下分别是:触角、头、胸、腹
【作业设计】
1.蚕结了茧,再经过( C )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A. 四五天 B.一周 C.十多天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每一只蚕蛾都会产卵
B.蚕蛾虽然有翅膀,但不会飞
C.蚕蛾钻出蚕茧后,仍然吃桑叶
3.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的动物是( A )。
A.蚂蚁 B.蜘蛛 C.马陆(千足虫)
4. 与雌蚕蛾相比,雄蚕蛾( C )。
A.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慢
B.身体稍大,腹部肥大,翅膀振动慢
C.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快
6.蚕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
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开个展示交流会”,既要介绍观察到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还要展示交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饲养方法以及长期观察记录的情感体验等。第二个活动是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教材呈现了8幅图片,既有某一阶段蚕的身体形态的图,又有蚕某些行为的图,意在引领学生梳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
研讨板块包括三组问题。问题一,引领学生回顾梳理蚕一生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由此算出蚕一生经历的时间。这是对蚕一生生长发育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问题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推测并理解蚕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进而明白动物繁殖的意义所在。问题三,蚕适合于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这是基于学生饲养蚕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板块通过呈现菜粉蝶和蜻蜓的一生,引领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昆虫类动物根据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的差异分为两种发育形式,分别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但教学时只需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不同,无需引领学生建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而其中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以上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以总结经验和发现规律,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
2. 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3. 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2.基于观察记录,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
科学态度目标
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保护动物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难点:掌握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各个时期的图片、统计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表格、PPT等。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聚焦(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PPT]
1.PPT出示问题。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将近2个月的蚕了,从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蚕进行研究呢?
(预设: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蚕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板书课题:蚕的一生)
3.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4.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
二、 探索(预设24分钟)
[材料准备:PPT、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
探索一:召开一次展示交流会
1.PPT出示交流展示的图片。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
2.结合各组展示的资料,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在此同时,教师也可收集蚕各个阶段的典型照片或图画,为探索二的活动作准备。)
3.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建议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记录表的填写)。
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
外形特征 | 运动情况 | 吃食情况 | 时间(天) | … | |
蚕卵 | |||||
幼虫 | |||||
蚕蛹 | |||||
蚕蛾 |
注:“时间”这一列,小组内可填写一个时间范围。
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引领学生重点可关注几方面的问题:①能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能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③不仅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而且要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及情感体验。)
5.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
探索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
1.PPT出示书本上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或可补充探索一中收集到蚕的典型照片或图画),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建议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可先将这几幅图片进行编号)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3.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
4.PPT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独立完成活动手册。
5.抽样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6.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请将这几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体会蚕的生命历程。(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出生 | 生长发育 | 繁殖 | 死亡 |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PPT]
研讨一:蚕的寿命
1.PPT出示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
2.提问:同学们对于蚕的一生有何看法呢?(教师适时进行“蚕短暂的一生”等德育教育。)
研讨二: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
1.PPT出示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
2.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3.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
研讨三:蚕的生存条件
1.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
3.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
4.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PPT]
1.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昆虫是否有蛹期以及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上的差异)
2.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
【板书设计】
6. 蚕的一生
卵 蚕(幼虫) 蛹 蚕蛾(成虫)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可以自己准备图片贴在上面,也可以填写教材图片的序号(引导学生编制序号)。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画一画会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绘画的要求,只要能表达清楚即可,无需按美术绘画标准要求。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数量也不必拘束于八张,如果学生有更细致的观察记录,应该予以鼓励。
【作业设计】
1.蚕在吐丝之前蜕了( C )次皮;在茧内蜕了( A )次皮。
A.2 B.3 C.4 D.5
2.蚕的一生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形态,在这四种形态中,需要进食的是哪一种形态( B )。
A.卵 B.幼虫 C.蚕蛹 D.蚕蛾
3.下图是蚊子的生命周期,蚊子经历了 四 种不同的形态,蚊子跟蚕一样也有蛹期。
7.动物的繁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问题:“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探索板块主要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调查与蚕一样的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活动二是学生通过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
研讨板块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拓展板块通过对“家”的调查了解,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启发学生保护动物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意识到通过交流调查发现,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探究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创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难点: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PPT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 PPT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学生回忆养蚕的过程 预设:蚕卵孵化出来的。)
2.PPT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提问: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学生简单交流)
3. 揭题:动物的繁殖(教师板书:动物的繁殖)
二、探索(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认识卵生动物
1. 提问:我们养过蚕,知道蚕是由卵孵化出来的。除了蚕,其他哪些动物也是靠卵繁殖后代的?有什么理由或证据吗?(预设:鸡,母鸡生鸡蛋,小鸡从鸡蛋里孵化出来)
2.交流后适时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卵生动物)
(二)认识胎生哺乳动物
1.PPT出示猫和狗的图片,提问: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建议可提前组织学生调查猫狗的繁殖方式,同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关注到“直接生出”、“哺乳”这两个特征上。)
3.提问: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预设:猪,因为生下来直接是小猪,还需要母乳喂养,马、大象、猴子等。)
4.适时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 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预设:两种,卵生和胎生。)
2.PPT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你的理由是什么?(预设:1、5、7、8、10、12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直接生下胎儿,还需要用母乳喂养。2、3、4、6、9、11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
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
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胎生,因为我们人类直接生下小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喝奶的。)
5.适时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PPT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
2.出示PPT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
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预设: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没有活动手册记录安排,如有需要,建议可使用自制的活动记录单。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判一判。
1.鸟类的卵大多有较坚硬的卵壳,它属于卵生动物。( ✓ )
2.胎生动物是以卵的形式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 )
3.卵生动物是以小动物的模样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 )
二、连线题。
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
狮子 鼠 蜗牛 牛 蝴蝶 羚羊 老鹰 豹
8.动物的一生
【教材简析】
《动物的一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蚕的生命历程、其他动物的卵及繁殖方式有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课以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通过比较、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鸟的一生、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及我们人类自己一生的认识。与此同时,希望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伊始通过“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其他动物的一生”,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关注更多动物的生命历程。
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以鸡为例,激发学生认识更多的鸟类动物及其它鸟类的一生,进而总结鸟类的生命历程与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以狗这一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作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载体,通过学生的研讨学习,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并总结哺乳动物“出生→幼仔→成年”的生命历程。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通过前面两个活动的铺垫与学习,学生应已具备了研究我们人类一生的基本能力。从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观察,到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与外貌形态特征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地学以致用。
在研讨环节,通过对“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三个问题的梳理和研讨,进一步总结不同动物生命历程的异同之处,也对学生原有认知中动物的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归纳和补充。
拓展部分通过布置制作科学小报等活动以展示学生的发现,丰富学生对动物一生的认识,以此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常见的动物,更需要拓宽视野,关注动物更多有趣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一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他们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生命历程缺乏有目的的研究。他们对于“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认识也相对零散和肤浅,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交流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获取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蚕的一生和其它昆虫的一生有着充分的情感体验。在研究大自然中的动物时,他们总是兴致盎然,只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些例子作为引导,必定能够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奶汁长大(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
3.识别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基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十分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难点:基于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科学记录单、班级研究记录表、PPT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PPT出示蚕各阶段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
2.出示蚕的生命历程循环图,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3.出示6种动物(鸭子、熊猫、金鱼、猪、鳄鱼、蝴蝶)的图片,提问:其它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
4.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进行描述或者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一生的事例。
5.教师适时补充小结,揭示课题:动物的一生。(板书)
二、探索(预设1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
1.PPT出示谜语。(预设:鸡)
2.提问:从谜语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关于鸡生命历程的信息?(预设:鸡是从蛋里孵化而来的;小鸡破壳需要20天左右;鸡身上有骨头、有毛;雏鸡像一个黄色的球等)
3.PPT出示蚕的一生和鸡的一生的图片资料,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鸡有绒毛、羽毛、翅膀、母鸡下蛋、不经过变态等)
4.PPT出示关于鸟类这一种动物的特征,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5.PPT出示图片:“麻雀的一生”和“燕子的一生”,小结:鸟类的生命历程: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
5.小结:与昆虫一样,鸟类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
1.播放视频 “狗的一生”,提问:看了视频,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狗的生命历程有哪些特点?(预设:小狗是母狗生出来的;刚生出的小狗闭着眼睛;小狗需要吃妈妈奶汁长大;狗的身上长着毛;狗的活的时间比较长等)
2.小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3.PPT出示图片(猪、大熊猫、猴子、看、老虎、羊、长颈鹿6种动物母子共生的图片)提问: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又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哺乳类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
4.小结:与昆虫和鸟类一样,哺乳类动物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1. PPT出示全家福图片(也可换成自己班级集体照或同学家庭合照),提问:我们了解了鸡、狗的一生,而我们人也是动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
2.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分享交流结果。(预设:人的一生会经历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阶段)
3.提问: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没有明显的变化?跟前面研究的哪类动物更相似?
4.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同时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三、研讨(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记录单、班级记录表]
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PPT出示与动物的一生有关的词汇以及空白韦恩图,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完成对“蚕”与“鸟类”一生的异同点填写。(建议不仅仅局限于虚线框中的词汇,可以让学生自行补充,言之有理即可)
2. PPT出示空白韦恩图,让学生从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种类的动物中选择两类再次进行比较交流(建议也可设计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填写,但一般口头交流即可)。
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1.提问: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预设:哺乳类动物)
2.提问:人生命历程中的哪些特殊信息可以证明你的观点?(预设:胎生、哺乳等)
3.小结:人是一种(高等)哺乳动物。
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
1.PPT出示科学活动手册图片,提问: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动物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动物、植物是生物,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建筑、汽车、玩具等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又有哪些区别呢?
2.请完成活动手册表格。
3.交流展示活动手册内容,适时补充小结:生物有许多共同之处:生长、繁殖后代、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非生物往往不具有这些特征。
四、拓展(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动物一生随环境变化,它们的身体特征及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你知道哪些关于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
2.学生交流。(预设: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蜗牛夏眠等)
3.PPT出示关于动物的科学小报,小结:要积极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多学习多观察。
4.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中的表格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栏,需要学生回顾一年级《植物》单元(上册)、《动物》单元(下册)以及本单元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通过关键词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区分。在表格中学生只需要填写例如:会繁殖、不会繁殖、会死亡、会逐渐长大等关键词。学生填好后,教师还可让其说说填写的理由。
【作业设计】
1.以下不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是( B )。
A.斑马 B.乌龟 C.老鼠
2.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请在括号里打√。
( √ )身高变高了 ( √ )体形有变化
( )手指变多了 ( √ )手臂变长了
( √ )体重增加了 ( )眼睛变小了
( √ )力气变大了
( )头发变少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