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集】教科版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可复制打印
第1单元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
2.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3.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
(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 声音强弱 | |
钢尺 | 轻轻拨动 | ||
用力拨动 | |||
橡皮筋 | 轻轻拨动 | ||
用力拨动 | |||
鼓面 | 轻轻击鼓 | ||
用力击鼓 |
(第5课 活动单内容)
(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
1.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板书设计】
6.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只供学生预复习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