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糖果不断,而是盲盒多多
卷首语
在构思一本关于“设计好运”的书,所以又开始了新一轮阅读和研究。
一边读,一边把一些独立成块的启发分享给大家。 也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源分享给我,谢啦
另外插播一下,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了 scispace 🔗https://typeset.io/
这个神器,可以用自然语言帮忙找论文、给建议、甚至于可以帮忙用人话解读论文。
最近大热的 ChatGPT 其实就是个编瞎话的,但 scispace 真能帮助做科研,强烈推荐!
幸福 = 正向的不确定性
确定性既是我们的渴望,又是我们的恐惧。
动荡环境里,期待确定的目标、路径和发展; 但反过来,“一眼望得到头”,又是很多人转型的理由。 亲密关系,给双方的是长期稳定安全感; 但反过来,一切都确定下来,激情和浪漫好像也就死了。
幸福的人生,并不是确定的人生。 甚至于,也不是“确定开心”的人生。 因为“确定开心”,其实也就没有了变化和乐趣。 就好像是一个游戏,如果每一步都“确定能赢”,有什么好玩呢?
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应该是正向的不确定性。 或者用黄执中的话说,是时时能选择,路路有回转。 本质上,是最大化选择权,而不是最大化确定回报。
因为有选择权,就是有正向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人生,每天都是开盲盒。 不确定会开出来什么,可能是普通款,可能是限定款。 但都是正向的(你买个泡泡玛特,不会打开盒子被咬一口)。
这样,才好玩啊。
渴望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焦虑。
世界本来就是无常。 想用人力去控制无常,预测一切、确定一切(而且是往自己期待的方向确定),其实是一种妄念。 本质上,是在抓一只永远都抓不到的老鼠。 越想抓到它(越渴望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就越焦虑(总担心出乱子)、越脆弱(终究会出乱子)。
局限。
渴望确定性,会让我们主动逃避(大概率更好的)可能性。 因为只要是可能性,就是未知的,就有不确定性。
极端一点,甚至于有很多人会为了逃避未知的不确定性,宁可放弃未知的天使,去选择已知的魔鬼,只因为后者带来更高的确定性。 残忍的例子就是很多被家暴的人不愿意离开。
抽离。
抱有确定性心态去生活,会阻碍自发性和创造性。
我们会把生活当做是我们脑中“图景”的证明(“果然是这样”)或者达成目的的手段(“今天这样,是为了明天那样”)。
生活变成了“验证”,或者是“代价”。 这样就更难做到真正的意识在场(活在当下),更难进入到当下真实的情境。
追求外部的结果 -> 追求自我的发展
用“走到目的地”这个目标来衡量,小朋友刚学走路,东倒西歪几步后摔了一跤,就是一个失败(比如达成度 0%)。
可从小朋友的角度,其实是点开了一个新技能(走路),只是尚未熟练掌握(比如掌握度 5%)。
多练习,可能一步步,掌握度就发展到了 10%、15%,20%…… 从“发展看”,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虽然这个时候,从目标达成度来看,总是 0%、0%、0%…… 从“达标看”,做一次,就有一次的挫败。
更进一步,从发展看,不适感就是我们的盟友和私教。 有点像去健身房撸铁时,感受到肌肉压力,反倒会刺激自己的斗志。 或者是运动完之后,第二天腹肌酸痛,隐隐觉得“果然没白练”,甚至于产生了已经有了腹肌线条的错觉,小开心一下。
同样的肌肉压力和酸痛。 如果不是发生在健身场景,而是搬家场景。 就都会被理解成“障碍”和“损伤”,引发的都会是负面情绪。
前一个认知框架,会让我们越来越打开——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正”反馈;后一个认知框架,会让我们越来越封闭——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负”反馈。
哪怕,反馈是一样的。
暴露自己的弱点和脆弱,才能反脆弱
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义成“成功者”,我们就必须正确。
必须正确,其实就是必须假装自己是 100%。 为了假装成功,就不能去接受和吸收那些可能让自己改善 5% 的反馈。不能犯错、不能认错、不能混乱、不能自相矛盾……
其实就是关闭自己发展的可能性。
比如我,如果表达自己是个“通透的人生赢家和导师”,自己骗自己自洽后,就会越来越难面对自己真实的问题和困顿(你都已经是赢家和导师了呀)。 装大师,问题会掩盖和放大,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有发展。
反过来,真实一点,暴露自己的弱点和脆弱,其实更自由,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可能。 比如我,也可以诚实表达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既不是赢家也不是导师),做砸了多少事情,面对多少的问题,处理这些困境时我也有多少的困扰……
其实是给自己解绑,让自己更可能去探索和发展,也让朋友们更有机会来帮助。
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可能是个牢笼
假装,不一定是假装“大师”,也可能是假装“清醒”。
很多声称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知道自己是谁 & 明白自己此生要什么的人,其实也是在封闭自我。
自我是流动的、发展的。 清晰定义,有时只是一种拒绝更深层次反思和变化的保护机制。 如果我极为确定“我是谁”,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看成了固定的实体。 这时其实更像是一台停止运转的混凝土搅拌车。 装着的水泥会干掉,没法再形成更丰富的形状。
应该关注的,不是“我是谁”。 越是清晰定义“我是谁”,就越僵化和脆弱。 更好的追问是“我想怎样体验我的生活”。
一切都是流动的,形成的。
用语言打开生命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的语言,把发展的可能性锁死了。
比如“我是个 XXX 的人”,表达得好像这是个一个客观事实(真理)一样,其实就关闭了发展空间。
比如“TA 总是 XXX 行为”或者“因为 XXX,所以刚刚发生了 XXX”,其实也是上帝视角把自己的一个看法表达成了客观事实(真理),关闭了讨论空间(如果你指出不是这样的,我会觉得你要么否定事实无可理喻,要么是在攻击我让我生气)。
可以考虑用语言来隔离一下,给自己一个更宽阔的调整空间。
加上“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告诉我……”。
把“我”抽离出来,和“我的一个想法”隔离开,中间创造出空间。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看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想法更容易得到修正和发展。 别人说这个想法不对的时候,不是在攻击我撒谎,而只是在说这个想法。
我自己也可以更客观看到其中可能错误判断的部分,根据事实检查来不断修正调整这个想法。
卷末广告
周四晚八点半直播,聊聊好运和幸福的关系~
其实也就是聊聊这两期《任鑫这周读了啥》,欢迎预约,欢迎提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