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首批!昆明湖、广源闸入选
近日
作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
“京杭对话”活动重要组成内容的
“水利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
市水务局、市文物局发布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海淀区的昆明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广源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啦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
昆明湖
北海
白浮泉
广源闸
八里桥
清代自来水厂
澄清下闸遗址
共7处
▲颐和园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和“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
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和重要的皇家园林。昆明湖,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新中国成立初期,总水面面积为204.9万平方米,其中东湖最大为125.8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水面积最小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积为43.7万平方米。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调蓄水库、节制闸工程、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构成复杂工程体系,实证中国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摄于晚清的昆明湖
“昆明湖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是大运河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园之初,乾隆皇帝将香山、玉泉山的水通过引水工程汇聚于昆明湖,再通过水闸、涵洞、河流等向东部输送,最终形成了香山玉泉山-昆明湖-长河-护城河-通惠河-大运河这一立体水系,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运河漕运以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优质水源。”颐和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昆明湖水域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为瓮山泊也称大泊湖瓮山泊的水源兼有地下泉水和来自玉泉山等处的泉水
《元一统志》中记述了一块金人碑记,“庚子年十二月编修赵著碑记: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澄百顷,鉴形万象,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 从地理上考证,这处由玉泉之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即是瓮山泊,它的位置在今昆明湖迤西。
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在石舫以南、豳风桥以东大片区域内发现辽、金时代的文化遗存,似为一处聚落和墓葬遗迹。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迁都北京后,在现今北海琼华岛处建造了一处四围是水的豪华离宫“大宁宫”。为把玉泉山丰沛的水源导入大宁宫,开凿了瓮山泊南通高梁河上源的引水渠道(长河的前身),瓮山泊与都城水系得以沟通。
清乾隆时期对北京西北郊水系的整理,与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兴建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畅春、圆明等大小园林的陆续建成,京城西北郊水量的消耗与日俱增。
▲乾隆时期清漪园清漪园平面图清漪园与西湖
乾隆在京城西北郊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系整理工程,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以保障京城用水和漕运的水源畅通;二是疏浚、开拓京城最大的蓄水库西湖,使其承纳更多的水量以备应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发布谕旨将改造后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湖。
西北从玉带桥可达玉泉山静明园东南从绣漪桥直通西直门倚虹堂长河——昆明湖——玉河一线成为连接北京城与西郊诸名胜的皇家水上航线将长河两岸的倚虹堂、五塔寺、豳风堂、畅观楼紫竹院行宫、广源闸、万寿寺、麦庄桥、长春桥、广仁宫以及颐和园、玉泉山等京西历史人文名胜串联起来时至今日长河仍然在发挥水运观光价值
▲颐和园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六区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广源闸则有着京杭大运河首闸之称
广源闸及龙王庙片区位于西三环内侧广源闸路与万寿寺路交会处作为通惠河上游的头闸的广源闸人称“运河第一闸”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支线南长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
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涵盖湖库、闸坝等水利遗产基本类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突出普遍价值将助力本市大运河文化带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的发布有助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见证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遗产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