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万亿!海淀,为什么牛?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每年年初,都是各地提交“经济答卷”的时刻。2月2日,北京市海淀区召开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206.9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
根据海淀区志记载,1991年北京市海淀区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引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当年海淀区的GDP是20.7亿元。2022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已达10206.9亿元。
31年时间,海淀GDP增长了近500倍!
在经济规模壮大的过程中,更令人称叹的是,海淀区每千亿元的突破周期越来越短。海淀区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15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后,海淀跨越式增长特征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究竟是什么样的支撑,能给海淀这种快速增长写下有效的注脚?海淀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基因密码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看来,海淀的基因一直是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淀的万亿GDP,是坚持绿色减量发展中实现的万亿,是协同开放发展中实现的万亿,更是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实现的万亿。海淀经济总量过万亿,是新发展理念在海淀深度实践、落地开花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关键数字
万亿元GDP是个啥概念?
万亿GDP一直是许多省、市追求的目标。但冲刺“万亿俱乐部”的不只有省市。
早在北京宣布2021年GDP超过4万亿之前,海淀区就许下愿望:“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将在北京全市16区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全市最前列。当时媒体报道称,海淀区“预计到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万亿元大台阶”。这个“小目标”,提前1年实现。
从全国2022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仅有24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能进入“万亿俱乐部”,海淀的经济总量逼近陕西省会西安市的11486亿元,远超辽宁省会沈阳市的7695.8亿元。而从区级行政单位对比来看,海淀区目前是全国经济第二强区,成为继上海市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GDP突破万亿的区。
海淀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万亿GDP意味着这里的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产出23.68亿元GDP。要说“寸土寸金”,并不为过。我们再做个对比,2022年,海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740件,增长20%;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3400亿元,增长15%。这是什么概念?不妨跟北京市和全国做一个对比: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持续全国领先,而2021年,海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17.2件。
人均GDP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直观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的贫富强弱。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海淀区的人均GDP为4.9万美元,如果把海淀当作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海淀的人均GDP约可跻身于全球前20强。纵观全球,2021年卢森堡以人均GDP13.6万美元高居榜首,美国以人均GDP6.9万美元排在全球第6位,德国以人均GDP5万美元排在第18位,从数据上看,4.9万美元超过了英国的人均4.7万美元、法国的人均4.48万美元,日本的人均3.93万美元,韩国的人均3.4万美元。
持续高质量发展,海淀靠什么?
科技产业是海淀区万亿GDP的底气所在。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经济的压舱石。综合此前已公布的数据,2022年,海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9.1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92.8亿元,占全区比重近八成,高精尖领域优势明显。
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淀区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三产业中又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从产业构成看,高精尖产业成为主力支撑,信息、科研、金融三大产业占比达到66.9%,其中信息业比重由2017年29.8%提高至2022年4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这也表明,海淀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仍将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海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海淀的底气源于多年来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在数字经济时代,海淀区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发展潜能持续释放,创新动能转换成效渐显。”
发展密码
创新是经济快速增长“主引擎”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稻香湖路上,一辆百度自动驾驶车载着乘客穿梭过数个新崛起的科技园区,他能识别特殊车辆消防车、救护车,能在拥堵路况下镇定自若;他能在遇到慢速行驶的直行车辆时进行路权博弈,能在被誉为纯视觉系统噩梦“桩筒障碍”路况中表现优异……这样的场景在海淀,早已稀松平常。
不久前,面向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样一个颇具分量的奖项可看作自动驾驶攀登高峰过程中的“路标”。这一“路标”的获得背后凝结着无数的努力。
攻关先进计算,像用冲刺的速度参加马拉松长跑,中科曙光,就是这样一名健将。曙光冷板式、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在国内乃至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大规模全浸式液体相变冷却系统并实现商业化落地,可使能源使用效率指标PUE(电源使用效率)最低降至1.04;发布全国首款液冷存储产品,可将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1以下……持续的创新突破,让中科曙光成为先进计算的引领者。
高端布局,勇闯科技“无人区”
在海淀,每个企业犹如点点繁星,这些繁星的聚集织起了海淀高新技术发展的浩瀚苍穹。海淀区发改委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22年底,海淀区共有企业25.3万家,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余家,仅2022年当年新设企业3.5万户,增长58.5%。2022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038.3亿元,同比增长7.8%,占北京市52.7%。海淀区研发投入强度高于韩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强度。
如今,在科技创新的“无人区”里,海淀的更多的创新主体攻关着各种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海淀区支持建设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筑牢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技术体系和算力支撑。区块链领域,推进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建设和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实现区块链应用示范引领。集成电路领域,加速研发集成电路IP核,构建RISC-V产业生态。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331.2公里测试道路全部开放,依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超高清视频领域,突破8K超高速网络存储、硬件编解码、纯软件编解码等关键核心技术。医药健康领域,聚焦医药健康源头创新,支持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海淀区加快建设巢生实验室、百放孵化器、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前孵化创新中心等平台,补足产业链条。
智能制造领域,梳理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产业图谱。面向未来的量子信息领域,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了100公里的世界最长通信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实现了206公里光纤相干相位精准传输演示;未来将依托量子院开展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材料与器件等研发和产业化。空天领域,鼓励银河航天、航天宏图等开展卫星星座组网建设,支持航天驭星、天链测控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卫星测控站。氢能领域,推进16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国际氢能中心开展技术攻关等。
正是海淀区数十年如一日的聚焦高质量发展,才为全区突破万亿级GDP注入强大动能。而纵观企业结构,海淀区发挥领军企业辐射带动效应,2022年,在企业境外上市遇冷的背景下,海淀区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年底,海淀区上市企业总数达268家,稳固了连续多年全国地级市(区)第一的地位;全年新增上市企业达19家,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稳居全市第一。
字节跳动、美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壮大,依托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吸引和带动符合区域核心功能的企业聚集,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引擎”。成长型企业不断壮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聚集了独角兽企业50余家,数量约占北京市一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全市45%。
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在今年市两会期间接受专访时表示,2022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两大支柱产业实现逆势强劲增长,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充分说明海淀坚持科技创新这条路是对的。未来海淀将坚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之路,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更多解决困扰群众的问题,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政策支持
善引“活水”为企业提供便利
2022年的春天,对北京华夏源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来说,是个暖春。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从事水净化设备、智慧水务设备的技术开发。2022年春季,受疫情影响,该企业在承接项目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其备货和项目的按时完工。
“正在我们十分着急之时,海淀区一系列金融产业发展资金稳定了企业的发展。”北京华夏源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英说,“海淀区协调区内相关金融机构在一星期之内给我们办好了所缺的资金,使我们在资金的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完成项目。”
在海淀,每每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暖企政策的出台总会让企业家心无旁骛搞创新、安心踏实做企业。
自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海淀的政策资金“组合拳”一直助力创新高质量。成立之初,试验区被赋予了减税、新办企业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免缴奖金税等18项优惠政策,这使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活跃程度盛极一时。2001年1月1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北京市正式实施,更是从法律上给了中关村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空间。一批创业“明星”纷纷从世界各处回到中关村,引领中关村步入黄金岁月。
尽管过去三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海淀平均每天仍然诞生50家科技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历史性突破1万家;独角兽企业达40家,占全国超过两成,仅次于硅谷地区。
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助企纾困,海淀区在顶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稳经济政策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主动加码,先后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22条(《海淀区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的工作方案》)、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31条(《海淀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措施》)等政策,在助企纾困、复工达产、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激发投资、促进消费、保障民生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帮助企业缓解困难、渡过难关,重新焕发创新活力。
2022年,全区1.28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164.9亿元,15.6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六税两费”减半优惠23.2亿元,7120家企业获得房租减免12.8亿元,续贷中心发放1.4万余笔、404.8亿元首贷、续贷贷款,财金协同平台发放801笔、34.64亿元贴息贷款,缓缴近7000家企业、20万名职工社会保险费28.8亿元。加强企业走访服务,办结企业产业链协同、人员商务出行等各类诉求3156项,为多家企业协调进京生产物资运输,办理运输转运证3593张,及时打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精准支持科技发展
2022年10月28日,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在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6号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要落地举措,科创金服中心集成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北京市股权交易中心等功能,创新监管机制,打造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创新中心”和“服务中心”。
在资金吸引方面,海淀区千方百计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和可能。海淀区政府设立“海淀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海淀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领域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正式开启了“海淀引导基金系”的建设序幕。如为鼓励基础科学创新,海淀区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截至2022年总规模已达7000万元。2022年,海淀还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担保基金,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此外,海淀区还推动成立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支持海淀企业融资发展。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续贷中心,银行保险机构派驻人员在续贷中心集中办公,为小微企业现场提供续贷受理审批及其他投融资服务,在有效解决“过桥”“倒贷”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万亿秘诀
人才是海淀的创新之魂
科技与人才相辅相成。如果说海淀GDP破万亿的秘诀离不开高科技,那也一定离不开人才。
北京市海淀区人才资源统计报告是全市首份区级“人才资源白皮书”,科学测算了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和各支人才队伍数量。报告显示,海淀人才规模大,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人才质量高,海淀区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73.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与美国硅谷持平;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区,这一比例高达88.1%,比硅谷还要高。高学历成为海淀区劳动者的主要特征。
此外,海淀人才结构合理,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度高。当前,海淀区第三产业占比很高,达到了92%,与纽约市水平接近。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海淀也在大力吸引人才。早在2012年,海淀区印发《海淀区促进创业人才发展支持办法》,简称“海英计划”,对海英人才给予多种专项支持。
2021年,推出“海英计划”升级版,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双站”建设,以“人才E+”工作站为载体,推出“1+3”人才服务计划,设立政务咨询服务、专业人士指导、路演交流分享和自助业务办理四大功能分区,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各类人才提供各类便捷服务超2万余次,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海淀对人才的重视也收到了良好效果。统计数据显示,海淀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达到71.6%,其中研究生比重为22.1%。也就是说海淀每5个人就有一个是研究生。区发改委提供数据显示:2022年,海淀劳动生产率36万元/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远高于北京市及全国平均水平。
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没有休止符
平常的一天里,北京市海淀区民营企业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服务员”,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多个业务科室以及属地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上门为企业“体检”,针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送上量身定制“服务包”。小米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感慨地说:“区市场监管局上门来帮助我们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解读有关政策,还紧贴公司实际需求提供定制服务,让我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海淀逐渐和国际接轨,坚持不懈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对企业的诉求接诉即办,让企业办事方便、更好发展。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园区的发源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一直有着“先行先试”的基因,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历来如此。
“海淀区拥有持续培养世界知名企业的神奇能力,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海淀是中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优质、营商环境最完善的区域。”2021年3月2日,在海淀区推进“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出如此感叹。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海淀始终致力于推动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便利化、优质化。”区发改委副主任王玉霞说,2018年,海淀区以迎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为契机,在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基础上,主动加码,大胆推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商事登记改革、审批服务效能提升等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高效办理”,海淀区营商环境也成功位列全市第一。
2022年,海淀区持续激发营商环境活力,构建更多在线应用场景。海淀在全国率先实现应用“长安链”基础平台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积极推动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与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成功落地全市首例“验登合一”项目,在全市率先完成企业住所标准化“零材料、免填报”登记改革,引导互联网直播服务主播以“集群注册”方式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全年新设企业数3.49万户,同比增长58.5%;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1.93万户,增长60.5%,占新设企业总数的55.3%,充分彰显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海淀的投资创业环境在北京是最好的,海淀科技行业发展迅猛,背后是民营经济,海淀有20多万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也都基本是民营企业为主,在现在这么好的营商环境下,来海淀创业投资大有可为。”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说。
金融学博士、《极简经济学》作者常青分析认为,海淀投资创业主要有三大优势:人才优势,海淀聚集了全中国最集中的教育资源;制度优势,海淀构筑了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代表的创保障机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文化氛围,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势不仅仅是海淀的优势,更是北京的优势。”
站上GDP跨万亿的全新起点,海淀区干劲儿十足,信心十足。
新年伊始,2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三大赛道八大加速计划已经印发……
2023年北京市两会期间,海淀区委书记王合生在做客北京日报客户端“一把手访谈”节目时说,2023年,海淀区继续深化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海淀的奇迹正在续写
记者:赵磊、聂蕊
视频制作:袁刚
制图:罗雨涵
编辑:陈乃禾
图片来源于往期采访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