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
预计增长6%以上;
人工智能产业已发布主模型35个;
海淀北部中小学学生总数
年均增幅21%左右
……
7月17日下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专场上,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林剑华,副区长程培衡就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海淀北部教育跨越式发展等内容答记者问。
记者:去年海淀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基数很高,而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挑战不小,请问海淀区当前经济运行形势怎样,今天可否给到我们一些更为提振信心的数据和举措呢?
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
去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元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加强统筹谋划和经济运行调度,海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地位更加突显。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8亿元,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预计560亿元,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1392.2亿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预计55亿美元,全市占比56%;出口额预计620亿元,全市占比21%;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1175.3亿元。
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有:
一是抓投资落地。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围绕项目转,研究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实施措施方案,现在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180天,同时完善了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纳入市级“3个100”重点工程的20个项目中已有18个实现开工建设。
二是抓消费提升。着力优化商圈布局,加快推动商业综合体建设,西三旗万象汇已于5月中旬开业,五棵松万达广场、西北旺万象汇计划分别于9月底、今年年底开业。着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引进力度,金源新燕莎MALL引入美国户外运动品牌5.11全国首店,西三旗万象汇引入了全国首店1家、区域首店36家。加大节假日促消费力度,持续开展北京消费季·悦动海淀系列活动,推进文旅体育融合消费。
三是抓外资外贸。跟踪重点外资企业,做好精准服务;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及资金注入。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市场,支持外贸转型基地、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针对重点外贸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
四是抓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已签约重点项目43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我们努力推动企业系信息服务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用好市级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小升规、龙头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在科研业方面:我们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针对规上企业开展精细化服务,关注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等关键细分行业发展。在金融业方面:我们加大促发展力度,扩大存贷款余额,强化科创金融服务创新和服务精准化。
五是抓营商环境。今年6月份,新设市场主体3738户,同比增长20.7%,增量居全市第一。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1644户,占新设企业的47.9%。上半年,全区新设企业1725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36户,我们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去年海淀区级事项全程网办率已达100%,今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将“证照联办”改革拓展到“个转企”领域,在跨区迁入场景中实现了“证照联办”,完成了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224类电子证照实现了市区联调使用。我们强化企业服务,加大走访力度,用好“服务包”工作机制,上半年累计办结企业诉求2169项,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7.6%。我们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解决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匹配、转化交易;持续探索概念验证等成果转化路径,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最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我们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与平台企业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为它们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字节、小米等头部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以获评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为契机,不断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记者:人工智能对话大模型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全球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关注。据了解,近期海淀区也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的促进措施。请问作为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哪些成果,这次发布的政策有哪些亮点?将对产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林剑华:
海淀区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原始创新方面,区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前沿理论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方面,拥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总数3000余人,占全市的4/5、全国的1/5。产业发展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集聚企业近千家,占全市的2/3、全国的1/6。其中包括百度、旷视、第四范式等一批领军企业。近年来,海淀区驻区企业及相关创新联合体围绕高性能云端训练芯片、推理芯片、GPU及类脑、可重构、存算一体、光计算等新工艺新架构开展攻关,产出思元、昆仑、春晓等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同时产出飞桨、天元、一流等开源框架并积极开展国产芯片适配验证,同时在机器学习、迁移学习、强化学习、小样本学习等多项算法处于国际领先。在大模型方面,海淀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智源研究院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布“悟道3.0”系列大模型,百度、第四范式等头部企业发布“文心一言”、“式说”等自主创新成果。区内已集聚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共发布主模型35个,其中企业发布30个,在全国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引领发展,海淀区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措施有以下五方面考虑:
一是强化布局大模型软硬件技术体系。政策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需的人工智能芯片、高效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训练、调优对齐、推理部署、应用等全流程底层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
二是建设公共算力,降低大模型研发成本。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面临的算力资源短缺、成本高昂等问题,一方面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提供开放算力服务,支撑研发创新;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整合算力资源,同时鼓励基于国产算力开展研发,对技术创新性强、应用生态丰富的大模型,给予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对于持续更新迭代、技术创新性强的通用大模型可连续支持两年。
三是探索数据利益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要素供给能力。聚焦当前国内大模型研发面临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获取难,专业数据和合规数据缺乏等问题,支持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预训练数据集开放平台、指令数据集标注平台等,提供数据处理的共性技术和关键工具。同时鼓励开放书籍、论文等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四是加强大模型人才引育和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海英人才、薪火共燃等计划,加大对通用大模型核心研发人才的支持力度,做好人才落地多维度服务,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
五是推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加快产业重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鼓励各类主体为大模型提供应用场景,推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医疗、城市管理、消费等各垂直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
此外《若干措施》还从强化耐心资本、建立评测体系、优化孵育体系、探索监管创新、强化伦理规范和社会治理实践等多维度营造开放安全、包容审慎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下一步,海淀区将深入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保障,充分发挥优势,与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记者:教育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海淀区是教育大区,随着这几年海淀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请问海淀区是如何做好北部地区教育配套,满足居民义务教育需求的?
副区长程培衡:
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密集。海淀区是教育大区,在园、在校生源规模已超过4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达26.7万人。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海淀的基础教育,南北差异较大,以百望山为界,百望山以南,是以中关村地区为代表的建成区,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富集;百望山以北是海淀北部四镇,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推进,海淀北部如今已经成为继中关村地区之后,海淀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步发展的,还有不断优化的教育配套。我们在北部加大力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引导学校实现特色转型,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北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还都是高起点办学,北部地区的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是谋全局,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海淀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现在的海淀北部四镇已经成为海淀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要地和发展纵深,已建、在建的建筑规模达到3169万平方米,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大量聚集,是海淀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心和关键。
因此,同步推动科学城北区的教育发展,既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民生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科学城北区建设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依据“筑巢引凤、南北同步”的思路,我们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纳入教育发展全局,明确了提速基础建设,完善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举全区之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扩规模,全面提速中小学幼儿园基础建设。根据区域人口预期及分布状况,我们制定了《海淀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对北部地区学校建设予以重点保障。“十三五”期间,科学城北区共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工程21个,其中,科学城北区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8个,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6个,中学新建、改扩建项目7个。
2021年《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发布,再次明确提出:“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为着力点,提速基础建设,完善布局,优化配置,提高质量,提供更加充分、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们推动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接收配套中小学2所、幼儿园6所。特别是2022年新学年,一批新学校投入使用,如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育英学校科学城分校、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等。据统计,共有30所中小学(41个校址)在科学城北区开学,科学城北区小学生达到18628人,初中6234人,高中2118人,中小学的学生总数比2020年增加5384人,比2021年增加3128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均增幅在21%左右,增幅明显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科学城北区教育发展的规模持续增加。
三是优布局,引入高质量教育集团,形成北区优质教育集聚群。从整合资源角度,海淀于2015年启动学区制改革,将原有的北部四镇4个学区整合为温泉苏家坨和上庄西北旺两大学区。大学区的建立,有效整合了校内校外资源、校际之间资源以及跨镇域资源,为区域协同发展搭建了平台。
在推动北部发展中,我们有关键一举措,就是集团化办学。我区通过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和原有学校快速提升,陆续引入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育英学校、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三小、六一幼儿院、明天幼稚集团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高起点办学、办园。目前,科学城北区四镇已有20多所中小学纳入了集团化办学。随着今年9月份新学年开学,海淀区北部的公办中小学将基本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在具有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小学中,纳入教育集团的学校,占比将超过95%。
四是强师资,打造更加优质的北部师资团队。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关键的资源。围绕提升北部师资水平,我区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海淀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并有效落实,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专门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北部研修中心,借助专业教研力量,将多个实效性强、引领性强的教育科研项目引进北部,组建“名师指导团”深入北区学校,持续提升北部地区教师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全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积极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向北部学校流动,明确由城区中小学交流轮岗到北部地区中小学,可以享受北部地区农村补贴和乡村教师补助。同时在北区建设教育人才公寓,为吸纳优秀教育人才到北部从教提供住房保障。目前,一大批优秀的书记校长、骨干教师已经交流到北部,为北部教育的发展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已经打造出了公平、优质、均衡、高质量的科学城北区义务教育发展体系,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进驻和优秀科技人才到科学城北区创新创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南北均衡。在此,也欢迎媒体朋友多到海淀的北部走一走,看一看,多宣传海淀北部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