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成了宝藏打卡地”
▲“清河之洲”点靓海淀
海淀“金腰带”上的风景
你惊艳到了么?
绝美夜景霸屏各大社交平台
不少市民驱车前来一览风采
▲雪后初霁的“清河之洲”
“我们家就在农大南路那边,这里新修了公园后,常带着孩子来玩。”1月5日,记者在清河滨水绿廊——“清河之洲”遇到正在“遛娃”的市民李女士,她说,“前段时间雪后河景特别美,随手一拍都是景,现在这里成了宝藏打卡地。”自去年10月正式开园以来,“清河之洲”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游览、拍照,据统计,最高日游客达4万人次。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水务局党组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围绕水环境改善、滨水空间开发等中心工作,结合海淀自身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禀赋,明确重点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力量,以水为脉,以绿为韵,做好高质量发展“水文章”,绘就一幅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绿色生态水系画卷。
点靓“清河之洲”激活滨水空间
“以前清河是典型的‘两面光’河道,几公里一个断面形式不变,河道功能仅能满足防洪排水,水生态状况比较差,难得的城市水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区水务局工程科科长王东东介绍。
据了解,清河发源于西山碧云寺,属北运河水系,在海淀区的长度为11.6公里,东西向贯穿海淀,被誉为海淀“金腰带”。历史上,清河伴随着三山五园的建造和完善而逐步形成,作为皇家园林区域重要泄洪河道的同时,也是核心历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发展,沿河棚户区腾退,清河地区面临着城市更新的紧迫需求。因此,海淀区启动了清河两岸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以“一轴、七节点”的整体格局,实现面向滨水空间开放的城市框架,形成“人、水、产、城”相结合的城市格局,将清河整体打造成为韧性安全的蓝绿廊道、古今辉映的文化廊道、科创引领的功能廊道、健康宜居的活力廊道。
“清河之洲”作为清河地区环境整治计划
的先行示范段
率先建设以河流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绿廊
探索引领城市有机更新的全新模式
“我们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科学管理、合理分配滨水休闲区。深挖清河及圆明园历史遗存,以三山五园历史水系、圆明园四十景以及清河发展脉络作为文化背景,以眉月轩与汇芳桥等节点为载体,展现清河古河道历史文化底蕴。”王东东介绍,“将河道中心区汇芳桥两侧的两个建筑,分别命名眉轩与月轩,借鉴的是圆明园四十景中汇芳书院的眉月轩,上面设有观景台,下面是建筑,形成景观层次丰富,而且兼具多种服务功能的文化节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汇芳桥与两侧的眉轩、月轩相呼应,站在桥上即可远观西山,近看清河碧水,是“沉浸式”感受三山五园文化意蕴现代化演绎的绝佳处。
主题教育期间,区水务局党组坚持人民为本,倡导人水和谐,班子成员围绕三山五园地区环境提升等重点任务,实地深入调研,组织多方单位现场办公,明确建设时序和落实举措,深入持续推动海淀滨水空间建设,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务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
王东东介绍:“通过引水入园,公园内部打造了900多米长,近7000平方米的溪流跌水景观,进一步实现了市民文明亲水的愿望。同时,为了满足市民滨水慢行的需求,‘清河之洲’连通了两岸2.2公里长的滨水绿道,营造了一个安全便捷、风景优美的骑行、步行慢行通廊。”
恢复水系生境重现生态底色
“这是绿头鸭,属于这一片水域比较常见的水鸟,刚才还看到了苍鹭和白头鹎,早上到现在一共监测到了23种鸟类,涉及7目15科。”区水保水生态多样性监测项目小组正在“清河之洲”进行水鸟监测工作的张路杨说。除了日常记录栖息的水鸟种群、数量等,监测小组还同步对范围内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动植物等进行了多个生物类群的监测。
“现在河道不像以前那样坡面光秃秃的,自从这边修好了,能观测到的鸟群数量变多了,种类也丰富了,有时候还能看到黑天鹅带着鹅宝宝在这一片觅食!”观鸟爱好者杨大爷和记者分享他相机里的水鸟照片,“以前黑天鹅飞来这边,但是一般捞口吃的就飞走了,现在可能是感受到这一片适合栖息,停留的时间变长了。”
记者在“清河之洲”岸边看到,河面在冬季仍未冰封,坡面较缓,水体清澈、流速较慢,沿河岸保留不少水草枯枝,以供水鸟度冬。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李苑菁介绍:“在冬季保留水草,能一定程度上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的来源,清河岸线的生态化改造后,区域小气候与水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浅滩、湿地等不同的生境正在一步步恢复。”据了解,生境包含了生物生活地域的环境,也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多种生态因素。这意味着恢复生境是一项复杂、繁琐且精巧的工作,也是恢复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对片区的水文现状、水生动植物情况做了摸底。随后,通过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增强水体连通性,先打通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同时,加强河湖岸线生态修复和生态缓冲带建设力度,恢复、提升河岸生态系统功能和物种多样性。”李苑菁说,“水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是一项以年为单位的工作。但其实每一步都有可观的修复效果,比如通过在河边种植菖蒲、千屈菜等短时起效、生态修复的‘先锋军’,海淀水系已经传来了本土物种回归好消息。”
去年9月,水保水生态多样性监测项目小组在三山五园水系北旱河进行采样作业时,发现了三尾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䱻。后经水生态及鱼类专家确认,该鱼种为近三十年来首次在海淀鱼类调查中记录,也是北京地区可查文献中该鱼种获得鱼体实物最多的一次。据介绍,花䱻属鲤形目鲤科属,一般生活在水体清澈、水质优良的水域,对水质、水生生境及伴生生物多样性都有较高要求。
区水务局党组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通过水循环水网建设、河道治理及水域景观提升,河湖生态及滨水空间环境不断提升,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水貌不断恢复。“三山五园水系中发现花䱻不是偶发性、随机性的,鱼体是梯队式的,体型的差距也印证了这是本土鱼类的再次回归。”李苑菁介绍,“在与之相邻的两个水体中监测到了花䱻的存在,这说明片区水网的互连互通,水活起来、动起来,助力了区域水生态不断向好。”
今年,区水务局将继续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水生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加大监测水域覆盖面,监测范围进一步涵盖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鸟类等多个生物类群,以更广阔的监测视野反映海淀水生态健康情况。
建好更护好“岸绿”反哺“水清”
“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
“治水兴水”不能“就水论水”
要从河湖流域治理的
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来看
水环境建设得好
更要治理、维护得好
去年,海淀区出台了《进一步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总河长令为抓手,各级河长主动作为、靠前指挥,高位统筹推进本辖区内河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深入落实“街镇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机制,通力协作、治管并举,不断提升海淀河湖环境。
“以南沙河水质提升为例,我们持续开展截污治污,常态化做好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开展了24个保留村污水治理、北部雨污合流整治,通过‘清河行动’等专项行动防止黑臭水体出现反弹。”区水务局河长制工作科科长何思介绍,“同时,利用翠湖、稻香湖等循环补水系统,加大水系流通,实现河道长流水,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去年,南沙河断面的水质均值稳定到IV(四)类标准,全区8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市级考核标准,这样的成绩是可观的。”
区水务局党组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针对海淀主要河渠水质合流溢流污染导致的水质下降问题,制定了《海淀区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以“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目标,统筹全域、重点突破,按照“流域划片、系统作战”的治理思路,根据河湖水系将全区划分为10大片区,以片区为单元系统推进流域溢流污染治理,治理一片,还清一片。
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徐长伦说:“在已经完工的万泉河流域溢流污染治理基础上,我们今年计划启动清河、香山北旱河、南沙河、永引、小月河五个片区溢流污染治理项目,全面消除清河、南沙河等流域的溢流污染问题。同时,将进一步开展其他片区调查,力求以‘治理一批、调查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有序推进溢流污染治理。”
水岸建设、水生态修复、
水环境治理改善……
这一整套“组合拳”
体现着区水务局党组
“水岸同治”的治水思路
下一步,区水务局党组将继续以高质量的河道综合治理引领城市有机更新,重塑水空间的独特魅力和活力,坚持站在市民群众的角度设计滨河环境,为市民群众建设一批“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高品质公共空间,进一步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记者:张楚佳
编辑:关镓萍
推荐 · 阅读
·一把手访谈|上庄镇镇长陈培宇:推动生态涵养区从“绿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性转变
·一把手访谈|温泉镇镇长余新星:乘“四区温泉”政策东风 谱“科创智城”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