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4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花落海淀!

海淀网 北京海淀
2024-08-25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揭晓,由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有58项,其中来自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的达40项,占全市近七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0项获奖项目

由20家驻区单位主持完成


据统计,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的40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4项,获奖数量占北京地区通用获奖项目的69.0%,占全国通用获奖项目的19.9%


▲中关村大街双螺旋雕塑——生命 


40个获奖项目分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北京市唯一特等奖项目和7个一等奖项目中的5个项目均由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


其中,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主持完成的“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也是该类获奖项目全国唯一的特等奖;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该类获奖项目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据了解,在这4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4项,占北京市该类获奖项目的77.8%,占全国的28.6%;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1项,占北京市该类获奖项目的68.8%,占全国的24.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项,占北京市该类获奖项目的62.5%,占全国的14.0%。



此次海淀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集成电路、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为海淀区乃至全国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夯实了根基。


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加强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是全国42倍


海淀区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直接投入,让科技人才踏踏实实搞研究。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总规模首次达到1亿元,支持领军企业围绕限制行业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和基础前沿问题研提问题,召集全市优势科研力量给予解决。同年,海淀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投入达到3000万元,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强。


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侯雪介绍,根据2023年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海淀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395件,是全国的42倍。


引才育才用才留才

撬动和激发人才第一资源力量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遥相呼应


“海淀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我们要更好撬动和激发人才第一资源力量,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侯雪说,为全面增强人才吸引力凝聚力,海淀区首先是从“引才”上突破。全面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支持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入高水平专业科研人员。其次是从“育才”上创新。创新央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出台两轮央地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措施,组建“央地人才交流合作俱乐部”,链接服务资源与人才需求,推动成果落地。三是从“用才”上发力。为智源、量子、石墨烯等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专项,对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四是从“留才”上提升。密切领导干部与专家人才的联系,提高人才联系服务工作水平。高标准推动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率先提出人才会客厅建设理念,落地10家(国际)人才会客厅。建设“人才E+”工作站,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侯雪表示,作为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主阵地”,海淀区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特别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自身优势,下更大力气集聚人才,强化资源统筹,以首善标准落实好中央和市委各项任务,把人才优势真正转变为发展动能,为北京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蓄势积能,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赵磊

编辑:张楚佳

推荐 · 阅读

·明天,摇号!北京将配置9600个普通小客车指标

·李德仁、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北京高考可查分数了,本科分数线——

·冲上热搜!毕业典礼上风雨忽至,校领导为她撑起一把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海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