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哪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孤独翻山越岭的勤奋

2017-10-03 经商

文 |沐问 授权发布



1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教授,在柏林一所顶级的音乐学院做了一项调查。他将学生分成三组:普通学生,优秀学生,卓越的学生。


所有的学生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开始练琴到现在,你一共练习过多少个小时?


所有的学生差不多都是从5岁左右开始练琴,在开始的几年里,每个人练习的时间几乎都是一样——大约每周2~3个小时。


但到了8岁左右,差别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练习时间开始多于其他学生:9岁的时候每周6小时,12岁的时候每周8小时,14岁的时候每周16小时,20岁的时候每周超过30个小时。


到20岁的时候,那些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已经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一般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是8000个小时;那些达不到专业水准,将来只能寄希望于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埃里克森惊讶地发现,在卓越者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如果练习的时间不够,任何人也不可能成为音乐演奏方面的“成功者”。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又过去了十几年,一名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Gladwell)将该论文写进了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总结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无论是音乐家、运动员、棋手,还是作案屡屡得手的惯犯,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练习。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个小时定律"。


1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小时,总共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是我们眼中的“天才”,也无法跨越这一过程。


Malcolm Gladwell想告诉人们:优越的智商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并非决定一个人成为行业精英的关键,那些最终攀援到顶峰的人,不管面对的是何种枯燥、艰难,和令人厌倦的练习。


他们都会付出远远超过常人的代价,以抵达他们心中的彼岸,并永远觉得不够满足。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况且,真的有那么多的天才吗?


2


诚然,谁也无法否认,拥有超拔天赋的人,头脑聪明的人,比资质普通的人要来得事半功倍。


但天赋决定的不过是下限,真正的上限,取决于努力的程度。


在西方音乐史上,人们常说,"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那莫扎特肯定是其中一位。"


从6岁起,莫扎特就显示了他仿佛与生俱来的音乐天才。这一年,他在慕尼黑第一次为德国皇帝演奏。


他拥有绝对音感,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一个个音默写出来。经文大约有两分钟长,有好几个声部。


比莫扎特年长7岁的歌德,也曾热情的歌颂说后者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


在心理学家迈克尔.豪(Michael Howe)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他在著作《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中写道:


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他在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比如七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特别是他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并在此后不断被修改。完全出自莫扎特本人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莫扎特21岁时创作的——那时他已经练习作曲整整10年了。


但是,莫扎特到了20岁后,以惊人的速度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传世杰作。


作品一气呵成,几乎没有修改。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勤奋之上,他14岁就钻研过《算术的艺术》、《计算艺术与代数》。


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对数理逻辑的形象思维,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它音乐家的作曲,进行了大量对位分析、研究。


在他逝世后,人们还发现,他藏有诗集、剧本、作曲技巧理论、哲学论著等46本书,涉猎极其广泛。他至死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莫扎特曾不无骄傲地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3


21岁,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1995-2007年间,盖茨连霸世界首富长达20年。


谁也无法否认盖茨优良的基因和傲人的智商,但艳羡盖茨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从16岁起,他就和同学为ISI公司编写,薪水管理软件,只是为了免费使用电脑。


为了完成任务,两人几乎整日埋头工作,废寝忘食,平均每天在机房工作8小时,有一次甚至超过20个小时,苦苦支撑了八个礼拜才走出电脑室。


后来,盖茨在华盛顿大学物理实验室找到一台可以免费试用的电脑——然而只有凌晨3点到6点电脑出于空闲状态。盖茨后来回忆说,为此,他总是半夜起床,偷偷溜出家门,步行去离家不远的大学校园,一坐就到天明。

 

多年以后,盖茨的母亲回忆当年的情形,还纳闷当时为什么盖茨早上起床总是那么困难。而盖茨成名后,对华盛顿大学的捐赠也特别慷慨,这都源于当年学校“给了”这个中学生那么多上机时间。


上大学时,盖茨的学习方式,更是让室友们感到无比惊讶:"他的习惯是一次学上36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然后睡10个小时,出去吃个披萨,再回到书桌前。哪怕是从凌晨3点醒来,他也能立马做到投入学习状态。"


70年代初的那几年,是盖茨的“汉堡之旅”。实际上,他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时,已经不间断练习编程超过七年了。他后来回忆:在当时,有像他这样经历的20岁青年,全世界不会超过50个人。



4


没有任何成功,是可以仅凭天赋达到的。真正的天才,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勤奋、忍受寂寞,才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


所谓天才,就是能够不断将自己,推入追求完美境地的人,在不断训练自己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能量和天分。他们最大的天赋不是天分本身,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张国荣出道时,声线单薄,全然未见后期的巨星风范,到了华星时期,为了将key尽量压低,唱出极其性感的唱腔,他把当时所有大红大紫的歌星唱片,买回家日夜研听,揣摩技巧。


拍摄《霸王别姬》期间。导演陈凯歌为他准备了两个替身。他执意向各位老师学习,暗中苦练,为了一个手势能做到苦练一夜。


学戏的那段时间里,每天上午都会到北影厂练四个小时,吃饭、化妆时都在练习,发烧发到三十八度九,还在坚持压腿。


张国荣说:拍摄《霸王别姬》最苦的一场戏是批斗那场,时至初夏,六月的北京挺热,气温已是33度,把所有的行头穿上,跪在一个大火堆边拍戏,连续拍摄了三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327dmm1&width=500&height=375&auto=0



5


"再没有什么比‘还不错’几个个字,更害人的评价的了。"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说,"是的,我干到这种程度已经还不错了。""差不多了,不需要苛求完美。""来日方长,明天再来。"这些话时,


我们已经把努力的机会,推给了一个又一个明天,根本无法逼出自己的天分。


因为心里没有不甘心时,就没有火山般的爆发。


在《胜利即是正义》中,有一个人设类似宫崎骏的动漫大师。他对助手无比苛刻,不近人情,总是把他们看做笨蛋来训练。


助手一怒之下将其告上法庭,面对哭得惨兮兮的助手,动漫大师一脸沉寂地说:


"你想要多少钱都无所谓,你想我给你道歉,我就给你道歉,但我要说的是,你根本没什么才华!不但是你,就连我也一样。一个个都是笨蛋。


才能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自己亲手挖掘创造的,我也不是什么天才,只是比任何人都拼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等我回头一看,背后已经没有了身影,那帮懒惰的人在山脚念叨,谁叫那家伙是天才。


开什么玩笑!比我有时间、有精力,感情丰富的人,比比皆是,但为什么他们那么懒惰?既然如此,那就把时间给我啊,我还有好多想创造的东西,既然不珍惜,就把这些浪费掉的东西,统统给我一个人好了!"


在所有的伟大成就背后,比起那些日夜付出的艰辛,流淌下来的汗水和承受的孤独,天分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每一个行业里会当凌绝顶的人,谁不是孤身一人,翻山越岭。每一个从平凡走到卓越的人,哪一个不是忍受着寂寞,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绝境,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才创造了我们目睹的奇迹。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伟大成就,其实都是以无比孤独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来源:  沐问。微信公众号:沐问(Sgv0n12),经授权发布,转载联系沐问。

经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钱生钱

让钱繁衍子孙后代

推荐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