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人脉”的五大真相,你领悟到了几个?丨读书

2017-11-19 经商

 提示:点击上方↑25 36844 25 9315 0 0 1965 0 0:00:18 0:00:04 0:00:14 1965g>"经商"关注我

导言:我们总喜欢谈“人脉”,总会不自觉地强调起“人脉”的作用。其实“人脉”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到底作用多大?什么状态的“人脉”才是值得我们用心维系经营的呢?今天的“21读书”,跟你聊聊关于“人脉”的那些事儿......



本文节选自李小墨的《请停无效社交:关键性关系助你收割海量社交红利》


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成倍地增加。他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数字“150”,150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题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脉的作用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人脉决定论大行其道。很多人嘴里天天念叨着人脉,却从来没想清楚过,人脉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于人脉的几个真相:



01

真相一: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


中国人喜欢把“多个朋友多条路”挂在嘴边,换句话说就是:朋友越多越好。中国人还喜欢卖力地塑造自己交友广泛的形象。炫耀朋友多成了一个社会怪现象,无论是酒桌上吹牛还是写文章卖弄道理,必言“我有个朋友如何如何”。潜在的价值观其实是:朋友多是成功的标志,朋友越多说明我混得越好,厉害的朋友越多,说明我越成功。   


但是很多人却忘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那么多朋友 吗?


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


一看职业,大部分社交网都是以工作为轴心整合起来的。


科学家和商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程序员和记者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作家和猎头的社交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需要活跃在社交场中,他的工作和事业要求他去编织一个复杂的社交网;有的人只需要三两好友,固定的同事和少量的工作合作就足 矣。


二看性格,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对待社交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推崇外向的世界,内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内向经常被视作性格缺陷。但《内向者优势》让我相信这是一种偏见,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每一种个性都很好,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内向者的优势是具有独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创造性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我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那种沉默寡言、腼腆害羞的内向,学生时期我就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在记者从业经历的锻炼下,我可以轻松做到随时和陌生人打开话题、短时间内取得信任,但我非常确定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内向者和外向者最大的区别不是看起来是否外向,而是他们内在精力恢复的方式。


外向的人,他们的精力来源是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就像太阳能电池板,需要暴露在太阳下再次充电,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来获得充沛的精力。


内向的人,他们的精力来自内部世界——比如独处、沉思,和少量熟悉的人相处。他们就像充电电池,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刺激较小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恢复精力。


所以,大量的社交可以让外向的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对内向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消耗,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筋疲力尽,他们只需要简单的人际关系。

 

可是在推崇外向的世界里,社交能手才会被夸赞。即使是内向的人,也在拼命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拼命让自己显得活泼外向,勉强自己加入人群、参加活动。


其实内向的人大可以停止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不喜欢人群和活动,就拒绝人群和活动。


就拿我来说,对记者这个职业,我喜欢它的许多方面,可是我的性格和它的属性却是割裂的,这种割裂让我精神异常疲惫。记者注定是社会交往家,可是工作之余我打心眼里排斥出席社交场合,我还讨厌花精力去编织和经营社交网络。我宁愿待在家里阅读、思考、写作,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这成为我后来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交,要追随自己内心的需求,如果社交让你快乐,你就尽快投入人群和活动;如果社交让你不快乐,你又何必没有快感却假装高潮呢?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满足需要就行。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不要去勉强,不用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判断标准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职业需求是外部需求,性格需求是内部需求。活跃在社交场的人,不要嫌弃人际关系简单的人木讷愚蠢、不会来事;同样,只需要三两好友的人也不要看不惯积极社交的人,觉得对方肤浅功利。



02


真相二:每个人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神奇的数字7±2》,他提出我们的大脑一次能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超过7±2的记忆项目,有的人能记住9个,有的人能记住5个,超过界限就无能为力了。


乔治·米勒说的主要是智力的容量,其实我们的情感也是有容量的。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的死亡会真正让你感到被击 垮?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到你家是可以自己开冰箱拿食物和饮料的?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是每年和你互相赠送生日礼物 的?


列出一份名单来,你会发现这几份名单都不长。你还会发现他们都是你平时投入关注最多的亲人、爱人和好友,你们经常见面,或者经常联系,或者互相牵肠挂肚。


这份名单还能更长吗?恐怕很难。试着想象名单增加一倍,那么你平均在每个人身上花费的时间会减半,你觉得你和每个人还能像原来那么亲近吗?


做一个人的好朋友,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付出许多感情,对一个人深切的关心会让人心力交瘁。我们的情感是有容量的,我们的心就那么大,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就像稀释的墨水一样。最亲近的人的名单,最多在10人到15人之间的某个点,超过这个点,我们会难以承受。


那社交圈的极限是多少呢?假如你住在一个5人宿舍,你需要应对10个单独的关系,除了你和另外4个人的关系,还要加上其余四人相互之间的6组关系,你才算了解所处圈子的人际动态。


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成倍地增加。他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数字“150”,150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这种社交关系达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想一想,表面上看起来社交网络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子,可是微信上数百、数千好友中,看到头像能马上想到是谁的有几人?互相点赞、评论的有多少人?一年里能聊上几次的有几人?开口求助会爽快帮忙的朋友又有几人?


超过保持社交关系的限度,就是盲目扩展人脉。疏于培养、维护、经营关系,然后拥有无数蜻蜓点水的关系,究竟有什么意义 呢?


我们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很多人总是忘记这一点,贪心地、想尽可能多地把别人招揽进自己的生命。可是就像吃自助餐一样,饭量是有限的,能吞到肚子里的食物是有限的,多取的食物不过是浪费罢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优化社交结构,不用把太多人请进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新京报记者刘刚邀请我加入他组建的全国记者群,刚开始是QQ群,后来是微信群。我当时在海南特区报社任职,他邀请我的时候说:“就差海南的了。”原来他在有意识地优化群成员,把这个群打造成覆盖各省市及不同媒体形态的强大的同行互助联络网。


就像他不用把太多的人请进群里,我们也不用把太多的人请进自己的生命里。相比社交的数量,社交的质量更重要,试着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社交结构,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社交上。


我们应该学会对关系断舍离,把一些人请出自己的生命。


断舍离的观念因为一本日本畅销书风靡全球,一般是用于生活空间的管理,但其实这个观念也可以推及关系管理。空间管理时,我们可以把多余的东西请出我们的房间;关系管理时,我们可以把一些人请出我们的生命。


学会对关系断舍离,就是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试图让所有人满意,不再对每段关系都紧抓不放手。学会对关系断舍离,就是放弃那些我们心里不喜欢的人,随缘地对待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然后郑重地对待那些重要的人,那些你真正在意、真正心动的人。


亲疏有别,主次分明,维系一个简洁的关系圈子,可能我们就不会这么累了。


我们还要接受一个现实,每个人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可我们又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不断地接触新的圈子,所以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交际圈,我们的交际圈就像我们的细胞一样在新陈代谢,我们身边的人会一茬一茬地换。



03

真相三:能力是1,人脉是1后面的0


我是坚定的人脉决定论反对者。我反感人脉决定论,觉得它误人子弟,是因为它不断在明示和暗示:对于个人发展,人脉比能力更重要。


人脉决定论也催生出一批万事俱废、一心搞人脉的人。出席各种社交场合,虽然并没多少成长和收获,但可以安慰自己“我在积累人脉”;在饭桌上觥筹交错,虽然也没谈什么正经事,但可以告诉自己“人脉以后用得上”。


他们拒绝去学习去实践,拒绝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因为他们认为“经营人脉”才是聪明人的选择。“积累人脉是最重要的”似乎成了拒绝努力最好用的挡箭牌。可是等着他们的将是既没能力又没价值的无望人生,“经营人脉”成了他们无望人生的遮羞布。


当人们盲目追求人脉的时候,其实是在疯狂追求捷径。从别人身上借力,是他们找到的捷径。他们不想辛苦爬楼梯,只想坐着电梯扶摇直上。


可是人脉这件事恰恰是走不了捷径的。人脉发挥作用是需要能力和实力打底的,企图跳过自身能力积累,借由人脉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有能力,人脉才能发挥作用。


当然了,我们说的能力,并不总是指金光闪闪的才华,或者各种可调配的资源,有时候只是一种让别人放心把事情交给你的能力,比如值得信任的人品和靠谱的执行力,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被托付的任务一定会滴水不漏地完成。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最好的情形,那些能帮助你的人慷慨地要给你机会,给你资源,给你平台。可是如果你自身能力不济,机会来了你能抓住吗?给你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你能胜任吗?提供一个不错的生意机会,你有资金入伙吗?交给你一个锻炼人但压力很大的任务,你能靠谱地完成吗?如果第一次提供机会的时候,你的表现让人极其失望,那机会还会第二次来敲门吗?实力不济,贵人想帮助,也爱莫能助。如果你是背靠父母人脉的二代,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空消耗父母的人脉而已。


人脉的扩展常常是通过互相介绍、互相牵线来完成的。真实的情形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力不扎实、业务能力很水、人品也不靠谱的人,你的朋友甚至羞于把你介绍给他人,因为你是一个拿不出手的朋友。


我们不能否认人脉的作用。但对于个人发展,能力是1,人脉及其他是这个1后面的0。没有1,后面的0毫无意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可以让1的威力成倍地增长。


没有能力,人脉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没有匹配的实力,人脉发挥不了作用。而有扎实的能力做底,人脉才会像金手指一样发挥作用。


有了能力,人脉才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了能力,你才能赢得人脉。

 

我们总是把人脉当成通往成功的捷径,可是人脉其实是一个随着成长而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们是先成为优秀的人才获得跻身一个优秀圈子的资格,还是先跻身优秀的圈子,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你有一个出众或稀缺的能力,且你的能力借由作品、成绩被认可的时候,你想要的


高质量的、有效的人脉就会破门而入。你有用并且被需要的时候,人脉会来找你。


我以前一直以为出书是一件特别遥远的事,在图书出版界我也没有任何人脉可言。可是当我的文章被各个平台转载,我的写作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之后,前前后后有五六个图书编辑找我谈出版合 作。


当你能力平庸,苦心去扩展人脉,你是最想认识别人的人,同时也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你认识的人越多,只不过让越多的人知道你平庸且无能而已。


当你有能力但尚未显山露水的时候,你的社交成本会很高,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努力才能让别人了解你。


我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加了一个和我公众号定位差不多的运营者,我当时只有几十个粉丝,而他已经有两万个。但在我看来,我的文章质量、公众号运营能力并不比他差,我应该是可以和他平等交流的一个同行。但他只把我当成一个小粉丝,态度礼貌但疏离且冷淡。我挺受伤的,所以之后再无交流,心里赌气地有一种“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不忿。


果然,当我的部分文章被大量转载并收获一波粉丝,同时我的公众号平均阅读量是他的两倍的时候,他反过来找我了。这次,他把我当成了一个与他旗鼓相当、值得尊重的同行。仔细聊了聊,其实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那他当初为什么对我那么冷淡呢?甚至连看一下我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其实如果我是他,我也许也是差不多的态度:“你谁啊?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在你的能力没有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之前,你的社交成本是很高的。


人脉是呈现马太效应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不用急着结交人脉,当我们还不够出色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沉下心来好好沉淀、磨炼专业技能、提高认知深度、抓住实践锻炼的机会。只要你够出众,人脉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04

真相四:用得动的才是人脉


人脉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有利用价值的关系。但光用得上没用,用得动的才是人脉。


当你说“我有人脉”的时候,指的就是你有一段可以利用的关系,有一个用得上且用得动的朋友。可谁也不是傻瓜,谁都不愿意被白白利用。为什么这位朋友肯帮你呢?如果


不是你当下就出让利益和他交换或者他欠你人情尚未回报,那一定是因为你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用得上的朋友!为什么这位朋友你用得动呢?因为你对他来说也是可用的人脉,你这位朋友希望等到他需要你的时候,他也用得动你。


有些人对于人脉最大的误解就是,认识的人多,就等于人脉广,接触了高端的人群,就以为拥有了高端人脉。生平最反感的一类人,是认识几个厉害家伙,就一厢情愿地把人家当成自己的高端人脉的人。


有效人脉是基于平等的资源置换。


即使常常被温情掩盖,但社会交往是基于互惠原则的。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一个容易被忘记的小角色:阿关囡。她嫉妒安迪得魏渭青睐,发黑帖污蔑安迪是小三。帖子火了,安迪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曲筱绡查出幕后黑手是自己的高中同学阿关囡。而这个阿关囡刚好一直讨好曲筱绡他们,想进入曲筱绡他们那个富二代的圈子。为了帮安迪出头,曲筱绡怎么做的?她假意邀请阿关囡和她们一起玩,然后套阿关囡的话,阿关囡信以为真,得意扬扬地透露自己抹黑安迪的过程,曲筱绡和她的朋友趁机录像并威胁阿关囡发帖澄 清。


为什么曲筱绡不接纳高中同学阿关囡进入自己的圈子,却主动向安迪示好、帮安迪摆平难题呢?其实一开始曲筱绡也一样不分青红皂白污蔑安迪是小三,后来得知安迪的底细才态度大改。因为安迪可以给曲筱绡指点迷津,可以给曲筱绡介绍资源,而这些出身一般、能力平庸、品行不佳的阿关囡都给不了,所以安迪是曲筱绡珍惜的人脉,没有交换价值的阿关囡却是曲筱绡瞧不上眼的伪白富美。是的,后来的剧情走向曲筱绡、安迪姐妹情深,可温情掩盖不了互惠的社交本质。


试想一下,阿关囡如果和别人说,我认识曲筱绡,我和曲筱绡是高中同学,曲筱绡她


们圈子的人我都熟。她所言非虚,可是曲筱绡是她的人脉吗?当然不是。别说阿关囡不被搭理,就算被搭理估计也只有被利用的份!曲筱绡不会真心回报她,在她有需要的时候,也不会出手相助。



05

真相五:临急抱佛脚是没用的


“找个实习怎么这么难呢?”小秦是我大学一起上选修课的同学,眼看快大三了,她希望自己能多一点实习经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简历好看一点。可是暑假就在眼前了,投出去的简历还没有回音,硬着头皮麻烦专业老师推荐实习单位,也没什么结果。


当她得知老师给班上几个同学早早推荐了满意的实习单位,她的心理彻底失去平衡了:“只有平时巴结老师的那些人才会被推荐!”


我不明就里,也不好说什么,心想或许这几个学生就是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许只是老师有偏爱,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偏心,何况带着一大班学生的老师呢。


后来我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秦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不满,传到了当事人的耳朵里。果果就是小秦口中所谓的“巴结老师”的人,她听完肺都气炸了。她告诉我,当时老师有个研究项目缺人手,就在班上招募学生义务帮忙,需要牺牲不少课余时间,所以当时肯应征的只有他们几个。做问卷、处理数据、整理材料,埋头一干就是半个学期。


不仅是感谢他们帮忙,老师和他们处久了,互相感情都深了,找实习时,老师比他们自己还上心,结果在小秦嘴里成了“巴结老师”。而且老师也有自己的顾虑,推荐不是那么随便的事,总是优先推荐自己知根知底、踏实靠谱的学生,搞不好卖了面子又丢脸。小秦课后和老师零交流,还经常翘课,老师对她压根没印象。


我这才明白小秦为什么找不到实习,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老师需要她的时候,平时可以交流的时候,她没影儿;等到需要推荐实习,她才想起老师。这是临时抱佛脚的社交。


我们都不喜欢临时抱佛脚的社交,不喜欢那个平时僵尸粉一样的微信朋友,上来就要我们帮忙点赞、投票、填问卷;不喜欢那个多少年不打交道的同学,要结婚收份子钱了才找你客套;不喜欢那个平时很少往来的亲戚,需要借钱才把你想起。


关系是需要培养和维护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不想在过程中投入时间、精力、感情、资源,却一味索取,只想要单方获益的结果,即使能一时得逞,也不能一世得逞。


临时抱佛脚的社交不仅无效,还让人反感。因为没有人会把有求于自己才大献殷勤的人,当作真正的朋友。


太多的人急需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需要一个人脉网。但所有成熟稳定的关系都是需要不断维护的,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去积累和铺垫。

创业财经汇

创业&投资好助手

钱生钱

让钱繁衍子孙后代

推荐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