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记 | 时光变慢的“红”土地

2016-10-22 政知局 政知局


撰文&摄影 | 邢颖

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开心又期待。不仅因为这是第一次出差,也因为去的地方是我的家乡省份。不过说来惭愧,身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此前也只是听说过陕北千沟万壑的窑洞和丰富的红色遗迹,却一直没有去过。借这次出差的机会,才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对我而言既亲切又陌生的地方。

8月24日早上6点多我拖着箱子从北京出发,乘坐高铁到西安然后转车,晚上9点到达目的地吴起。夜色笼罩下的吴起很安静,只见一座山上亮着无数盏小灯,仿佛天空中的点点繁星。

时光变慢的“红”土地

吴起县隶属于延安市,距离延安市区有150多公里。吴起镇位于吴起县的中心位置,是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我此行采访的主阵地。

吴起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打出租十几分钟,就可以横穿整个县城。因此,在吴起的整整两天采访时间,我几乎全靠步行。远离了喧嚣的北京,溜达在吴起街头的我瞬间有了一种时光变慢的错觉。


除了小以外,吴起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红”。为了纪念长征,县城的主街道叫长征街。县城的地标是胜利山,因红军在此打了一场胜仗而得名。依山而建的是总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这里处处都写满长征印记。拾阶而上,可以看到一层层台阶中间的红色大理石上,雕刻了长征的大事记。每个平台都竖立着浮雕,刻画着红军会师的关键时刻。山上还矗立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登上胜利山便可俯瞰吴起县城,这是蜿蜒在山谷间的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县城,洛河从胜利山脚下流过,其两岸竖立起了一栋栋楼房,还有道路和楼房正在施工中。蓝天白云和植被较好的山坡,改变了人们对陕北黄土高坡的印象,而排排坐落山间的窑洞,继续展现着陕北的居住风格。


眼前所见之景颇有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强烈感觉。尤其当我在采访中了解到,81年前红军历经长征在吴起落脚时,这里只是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五座县城的交界处,而今天的吴起已经是一座人口13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城。

当地人告诉我,如果吴起不是长征的落脚点,那么吴起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历史课本之外的故事

此行我的重要任务就是寻找故事,尽可能多地还原红军长征到吴起的那段历史。在与几位采访对象聊天后,我从历史课本中学到的长征故事更丰满和鲜活了。

其实,在当地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中央红军到陕北之前,还发生了许多故事。

两位当地人向我讲述了父辈与红军接触的故事,这些为红军提供过帮助的当地人当时也并不全然了解红军的身份。任常兴的岳父杨生高始终觉得很遗憾,因为他一定在给机关后勤处送物资的时候见过毛泽东等领导人从院子里走过,但当时他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


宗世保的父亲宗有明也并不知道自己遇见骑马的领导是谁,在指挥部指挥战斗的领导是谁……不仅仅是他们,整个吴起人当时都不知道哪位是红军的领导人,他们走了后派人来吴起回访时,当地老百姓才知情。

父辈的故事已经远去

先前早有耳闻陕北民风淳朴,此行的感受也是如此。

任常兴的岳父和宗世保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父辈遗留下的故事随着时间消散了很多。往往他们只能记得故事的轮廓和大概,很多重要的细节已经记不得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努力地回想,试图解答我的疑问。任常兴是一位退休的法院工作人员。在聊天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人老事休”,自己只是转述岳父说过的话。“我岳父已经去世好些年了,这些都是他以前讲给我的,有些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只能提供参考啊”。

宗世保家则有另一段不愿过多提及的事儿。在发生在吴起的“切尾巴”战斗中,他的父亲宗有明曾经给红军带过路,而且作为宗湾子村里名望较高的人,他的父亲担任了多年的村长。“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这还是我小的时候,有亲戚到家里来拉话,我听见大人们说的,后来我们就再也不对外人说了”。

这是因为,宗有明在“文革”时期成了被批斗的对象。“开大会时,领导在台上讲话说,‘有些人,不要以为你给红军带过路就了不起’,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我父亲,为了避免别人指指点点,我们就主动不再提起这回事儿了”。

宗世保家里原本有红军当年留下的刺刀和坏枪,在“文革”时被全部没收。“我们要求写了个字据,说这些文物全部收清,这样以后再有人问我们要的话,我们就能说得清楚了。”他从衣柜里拿出一个沾满尘土的木箱子,在桌子抽屉找到钥匙后打开,里面除了文物收清的字据,还有“陕甘宁边区房窑证”,父亲在1954年当选人大代表时的证书等。

父辈的故事已经远去,任常兴和宗世保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会拿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相比,然后我便能感受出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红军长征使吴起得以成为今天的吴起,父辈的经历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虽然“人老事休”,故事的主线却不会退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