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唯一!华师学生真优秀!
五月炽热的阳光
照耀在少年人的梦与理想上
近日华师两名学生分别荣获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
勤学上进好青年
近日,团中央公布今年五四评优表彰决定,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郭绮琪同学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同时,文学院何智升同学在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评比中,荣获“勤学上进好青年”称号,是全广东省唯一入选该名单的大学生。
为什么他们如此优秀
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郭绮琪
女,中共党员,华南师大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第19届华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百佳团支部书记”,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标兵”、“百优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赴贵州罗甸开展一年支教,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504个小时。主持的“守艺匠兴”公益项目,助200余人实现再就业,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益苗计划”省级示范项目等荣誉。疫情期间,加入校青年战疫“云支教”突击队,持续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在线学业辅导两个多月;作为兼辅每天跟进478位学生健康打卡,开展抗疫主题云级会。大学本科期间,郭绮琪平均学分绩点专业排名前3%,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四年获校奖学金。
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
“纯”,是郭绮琪回想起支教生活时提到最多的一个字。班里的孩子、当地的居民、周围的环境,在她看来都可以用“纯”字来形容。她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贵州小县城会给自己的大学时光留下如此宝贵的回忆。
刚到学校不久,一个大难题就摆在了郭绮琪面前,她发现年级里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别非常大。学校里的学生大概分成了5个层次,虽然有可以考上重点高校的尖子生,但是也存在很多每门只能考十几分甚至个位数的学生。面对眼前的难题,郭绮琪选择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对于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她表示:“我会时常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我的学生。”
不仅如此,在教学方法,郭绮琪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会先让学生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引导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说,我是物理老师,我会通过设计教具,动手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喜欢上物理这门学科。”
这种朋辈教育的方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课间主动问她学习问题的学生变得多了起来,有时办公室里还会出现“车水马龙”的情况。“我带的两个班级,学习物理的氛围非常浓厚,每次考试都可以排在普通班的前列。”看到班级成绩得到进步,她感觉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老师对学生们的辛勤付出,学校的孩子们也给郭绮琪送上了惊喜与感动。郭绮琪的生日正好就在支教期间,当天晚上,学生们在体育场上摆出了一个特别大的心形将她围住,为她庆祝生日。谈起这段经历,郭绮琪表示,“当时真的非常感动,像朋友一样的师生情是我在贵州支教期间最大的收获。”
留住非遗手艺就能留住财富
在贵州支教期间,郭绮琪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主动参与到当地的扶贫工作中。郭绮琪在校外成立了一个公益团队,“守艺匠兴——传承民族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就是她和队友们创办的新项目,目的在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解决当地居民就业的问题。
扎染、蜡染、土布是贵州当地非遗项目,但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近年来也逐渐被人淡忘。郭绮琪认为,保护好这些传统手工艺术,对实现脱贫有着重要意义。于是,她和队友深入当地调研,一户一户地走访异地搬迁的居民,发现他们虽然搬出了大山,却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很多人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因此郭绮琪和队友成立了“守艺匠兴”项目,不仅保护了当地的非遗文化,而且通过向当地居民宣传非遗项目的手工艺术,给他们进行上岗培训等新的形式来实现当地人脱贫的愿望。到目前为止,郭绮琪和她的队友们一共完成了70多场对点培训,30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超过200人实现再就业。
变身网络主播,助力云支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郭绮琪主动报名学校的“云支教”志愿活动,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子女提供在线学业辅导的公益服务。郭绮琪服务对象肖同学的妈妈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一名医生,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郭绮琪和肖同学结上对之后,郭绮琪先对肖同学进行心理抚慰,帮助肖同学缓解家长不在身边的焦虑心情;另一方面,她也发挥自己师范生的优势,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环节,认真准备有趣的课件,运用网络平台,为肖同学呈现生动的课堂。
同时,郭绮琪还参加了学校对接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社区的寒假直播趣味课堂志愿服务,借助直播平台,开展趣味课程教学辅导,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渡过充实的寒假生活。
经过“云支教”的活动,郭绮琪对线上教育也有了新的感悟,“线上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自己也加入了华师首期的‘未来教育家’培训工程,在里面也学到了新的教育信息技术,这些技术也逐渐开始在课堂上使用。我觉得,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心一用就是高效率
虽然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的公益志愿活动,但是郭绮琪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问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她表示,“学习和志愿活动虽然在时间上冲突,但是二者并不矛盾。要把两个都做好,就不能一心二用。我在学习时就会专注在书本上,工作时就避免被其他事情打扰。”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她平衡二者的重要因素。“在白天我会投入到学习中,晚上就会关注学生工作。所以分配好时间,制定'to do list',高效完成各项事务,也是我大学里学到的最实用的技能。”
作为18级的研究生,明年郭绮琪也将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但是她并不会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公益事业。“参加公益志愿活动。跟自己也没有毕业、是不是大学生关系不大。我将来走出校园,也会参与到社会的公益活动中,继续把志愿工作做下去。”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的话,还希望能够再回到贵州,回到支教的学校,尽自己所能继续完成公益服务项目。
郭绮琪赴黔支教
而比她小一届的何智升
则选择前往青藏高原
不同专业 不同年龄
两个人却同样优秀
同样有着热爱公益服务的心
何智升
男,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第20届华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获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优秀志愿者”,广州市“银牌义工”,校 “百优毕业生”“兼职班主任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立项课题、广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曾赴西藏昌都开展一年支教工作,执教期间,与队友一同为我校在昌都的支教服务点开辟新支教领域,且拉动社会资源筹集爱心物资,受益学生超过4500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青年志愿者每天为2名医务人员子女提供线上陪伴辅导服务。曾获华南师范大学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奖二等奖。
开辟西藏支教新领域
2018年,华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昌都开了新的服务点。与研支团的接触,令何智升感受到他们所做之事的伟大;而作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广州人,青藏高原是何智升想要去探寻的地方。当年7月,由何智升、赵梦龙、丘锦添、唐利四名华师学子组成的队伍,踏上了去往雪域圣地的旅途。
与昌都孩子们相伴的时光里,何智升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通过言传身教,尽自己所能地去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认知。不只是支教,每个星期,他与队友们都要去一个新的地方组织策划志愿活动,花十足的精力和心血,将当地情况摸索清楚,以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经过仔细的考察与策划,他们将科学实验、手工、趣味体育等趣味项目带入了昌都孩子们的课堂。
校团委的吴蓉老师如此评价他的支教经历:“他带领的团队给我们开辟了新的支教领域,也为后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21届的研支团团长笑称压力很大,因为上一届做得太好了。”
支教结束的前一夜,孩子们为研支团的志愿者们准备了当地最高的礼节,轮流上去为他们献哈达。何智升与孩子们达成约定,等他们初中毕业就回来一起拍毕业照。昌都邦达机场离他们支教的卡若二中有136公里的距离,他和队友凌晨四点起床出发。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平时和他关系很好的两位学生四朗扎西和益西桑布,特意调好闹钟早早起床在校门口等候,向他和队友们拥抱道别。
至今,何智升与教了一年的学生们仍保持着联系。他说,西藏的孩子特别纯朴,也懂得感恩,“一年不算长,但能去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情,是非常好的。我绝对不会后悔教过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
“我只是集体中的一份子”
谦虚,是何智升带给我们最深的印象,相比起个人的光芒四溢,他更注重集体的力量。
赴藏支教初期,何智升与队友们的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高原的初体验、生病的痛苦、以及发现部分农牧区孩子缺乏预防传染病的意识,令他们群策群力,完成了一本普及传染病知识的绘本。
如今谈及此事,何智升仍然十分感慨:“这个绘本和后续相配套的健康课堂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是我们华南师大研支团一整个团队的成果,而且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绘本制作初期,他们在多番筹划后,在昌都团市委、华南师大校团委的指导帮助下,与昌都当地的疾控中心、华南师大校医院、华南师大文学院红十字会等单位取得联系,得到各方技术支持与意见,并由美术学院的同学根据文案进行配图绘制,由西藏民族大学藏语系的研究生进行双语翻译。
他们还与深圳市慈源基金会合作进行公开募捐,在华师学子与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们筹得充足的初期启动资金,终于得以将《再见!传染病小怪兽》这本以故事为主,例子为辅,预防肺结核、包虫病、手足口病等9种农牧常见的传染病的藏汉双语青少年健康彩色绘本呈现在西藏昌都农牧区的孩子们面前。
抗疫期间,何智升报名校团委组织的华南师大青年战疫云突击队,去为医务人员的子女进行一对一线上陪伴辅导义务工作。除了享受与学生相处的乐趣外,何智升更注意到了每天坚持在微信群中打卡的志愿者“老师”们。这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看到了中国人在困难面前的力量,也看到了华师学子的担当。“这是华师青年云战疫支教团队集体的力量,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的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
小事做好便是爱国
何智升的志愿服务经历十分丰富,在本科四年里社会服务总时长多达2000小时。将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做好,需要周密的考虑与细心的服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从不把它们当作是任务,更多的是享受事件本身带来的快乐。
大二暑假,何智升在增城“三下乡”支教的一节足球课上,发现有不少孩子只穿了拖鞋前来上课。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参与活动并且避免扭伤,何智升干脆把鞋袜都脱了赤足上阵,“现在我就教你们怎么光着脚踢足球,好不好?”这个做法不仅顾及了没穿球鞋的孩子的感受,也让每个孩子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体验赤脚踢足球的快乐。
何智升曾参与陪伴残障人士的志愿服务活动,用真诚与热情和这些身体不便的人们交流。有次因事缺席,他们还特地拍了个视频,让其他志愿者发给他,内容是问他为什么没有来。这件事情让何智升十分触动,“志愿服务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过程,还能为别人带去快乐,从中我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抗疫支教期间,他结识了学生小陈。在相处过程中,他发现小陈的动手能力极强,对实验课程非常感兴趣。于是一个文学专业的老师,竟给小陈寄去许多实验材料,带他动手做起了科学实验。后来一大一小打成一片,何智升叫刚剪完头发的小陈“小光头”,小陈也亲切地“回敬”他“大菠萝头”。如今,何智升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之余,何智升依然会关注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什么是爱国?就是把自己能做的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情,去把它做好,那就是爱。”专业课上听老师所说的这番话,令他感触极深,也贯彻至今。这种理念体现在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科研、学生工作、志愿服务,他都希望用真诚与热情感染身边的人,给更多的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少年扬帆起航
朝着梦高歌前行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