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华师这些老师太厉害了
近日
在第5届广东省高校青教赛上
华师12位青年教师以过硬的专业技能
收获11个奖项和2个总冠军
一起为他们喝彩吧
8月5日,在由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中,我校12位教师参加比赛,11人获得名次,其中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许桂清、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刚分别以理科组、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第一名成绩获得大赛总冠军,将代表广东省参加即将在10月份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资格申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经过省初赛、网络评选、现场决赛、总决赛为期4个月激烈角逐,我校获得全省5个总冠军中的2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永刚、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许桂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詹莹莹、心理学院的滕飞、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夏宝君、生命科学学院的倪贺这6位选手获得大赛一等奖,旅游管理学院的黎冬梅、国际商学院的黄玮、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姜小芳3位选手获得大赛二等奖,城市文化学院的郑莹洁、数学科学学院的钟柳强2位选手获得大赛三等奖。同时,我校获颁“优秀组织奖”。另外,生命科学学院讲师沈文锦首次以医学课程参赛,并获2020年第二届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竞赛暨第五届广东省青教赛初赛一等奖。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老师的风采吧
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第一名
张永刚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2014年至今就职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市天河区人大代表,广东省青年讲师团成员。2016年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6年第八届华南五省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8年第四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首届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一等奖。课程教学理念为:阐释基本原理,涵养理性思维。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理科组第一名
许桂清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学论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入职华师,主持省级通识教育课程《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建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成果奖和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担任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2的副主编。《物理学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史为鉴,传播物理文化,培育科学精神。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文科组一等奖
詹莹莹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2015年始于华南师范大学任教。
“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视。备战两个多月来,既有学养深厚的前辈教师倾心传授,也常常被大家以教育为志业的情怀和力量所鼓舞。同时,以青教赛为契机,我得以细致梳理和反思过往教学经验的得失,不断拓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相信,传与习的生命力绝不止于比赛,更在于真实的教学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滕 飞
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后于2015年正式加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于2018年参加了第四届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得三等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既是一场比赛,也是一个重新寻找发现的过程。重新发现自我作为教师的角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学科的热爱与坚持。我将带着这些崭新的体悟继续深耕细作,期望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贡献自己微弱的光与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夏宝君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2012年入职华南师范大学。
“每个人生而有翼,惟愿用知识充盈学生的羽翼,用情怀托举学生去飞翔,伴他们在宇宙浩渺中孜孜以求,在星空璀璨中熠熠生辉!师者的梦想也必将在这群星闪耀中闪闪发光!”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工科组一等奖
倪 贺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2013年起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我的青教赛历程以一个出乎预料的‘一等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半年的备赛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也感动满满。正是在很多老师的无私指导和帮助下,我才能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教学小白’迅速成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文科组二等奖
黎冬梅
旅游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这次比赛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青教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实力都是很大的考验,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完成了新的自我突破。育人先育己,未来尚需不断提升自我,方能将一片赤诚之心奉献给我可爱的学生们和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黄 玮
国际商学院金融学讲师 ,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任教。2020年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比赛是对每位参赛老师教学环节全方位的检验。参赛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安排等反复钻研,以便做到尽善尽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文科组三等奖
郑莹洁
城市文化学院讲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近年来,主要承担音乐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相关教学,主讲《音乐与舞蹈鉴赏》、《艺术与审美》等课程。
近两年,主持校级思政教改项目1项,获校级优秀班主任、2020年第二届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
“我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上好一门课’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工作目标。通过参赛,促进我更深入、多维度地思考课程的设计。‘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感恩学校和学院的专家老师、同事们,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乐趣,人情的温暖。”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工科组二等奖
姜小芳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18年入职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2019年开始教授电子信息类专业《光电检测技术与光纤基础》课程。
“无比幸运地一步一步走到了决赛,青年教师大赛给我提供了一个快速积累讲课经验的舞台。这对于想上好课的青椒是非常好的机会,认真对待就无悔,努力过总有回报。”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理科组三等奖
钟柳强
三级教授,博士。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数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和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中的多水平法的设计分析、自适应有限元法理论及其应用,曾获得第14届国际数值分析-- Leslie Fox 奖二等奖、第14届美国多重网格法铜山会议学生论文竞赛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在参加校赛和准备省赛的过程中,得到了数学科学学院领导、教室发展中心、校工会以及高等教学课程组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他们的一路陪伴,才有今天我个人小小的成绩。同时通过参赛的经历,也让自己深感自身在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也希望年轻的后浪在教学技能方面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沈文锦代表华师首次以医学课程参赛
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2016年至今,进行本科生《微生物学实验》、《病毒学》课程教学。获2020年第二届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竞赛暨第五届广东省青教赛初赛一等奖。
今年的省青教赛增设了医科组赛道。沈文锦代表我校医学领域的教师与省内其他医科类高校教师同场竞技,虽然没有获得省赛奖项,但她感慨良多:“我非常感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的这门新课《病毒学》从无到有,也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学生和‘教师’这门职业真正的内涵。”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青椒”之中
人才济济,各有千秋
其中张永刚和许桂清两位老师
分别获得两个总冠军
亦师亦友张永刚
“逼迫自己寻找突破”
其实在最开始,张永刚对于是否参与比赛是很纠结的,由于早在第四届青教赛中,张永刚早就已经斩获了一等奖,因此这次比赛他有很大压力。“但如果通过一种外力来挑战自我,就可以逼着自己做一种改变,提醒自己教育、教学永远在路上。”对张永刚来说,选择参赛更多是为了寻求突破,借助外力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也正因如此,在教学上一向力争上游的他在今年给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赛前的准备需要十二分的投入。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张永刚还挤出午间和晚间的休息时间处理比赛的各项工作。“大部分时候都是凌晨2点后才能睡,持续了至少两个月时间。”他回忆,在教师群里,大家凌晨回复信息都是常态。也多亏家人的支持和付出,他才能更加心无旁顾地备赛。
为了以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专业内容,张永刚在教学方式上也下了大功夫。自己反复推敲琢磨以外,同事们的协助也不可或缺。在与教育技术学的老师们磨课的过程中,“翻转课堂”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他坦言,“我也是这一次才彻底理解了翻转课堂的概念。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汲取多学科优势对更好讲授专业知识很有帮助。”
张永刚借比赛历练自己的专业素质,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们上更多堂好课。张永刚学科教学上的严谨和授课形式的轻松幽默,是他把马克思主义讲活、讲透、讲好的重要原因。他并不希望自己的课堂给学生们的思维设限,“我们思想争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我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课是活的”
获奖不仅是一朝一夕的冲刺,更是平时在课堂中的打磨。在课堂中,张永刚始终相信“师生在场”的魅力——“此时此刻我所说的正是你想听的,你的所听所想,正是我想表达的。”他的课堂之所以“活”,正是因为这种对灵魂上深切共鸣的执着追求,尽管有时课程安排很满,持续全身心投入的授课也让身体感到疲惫,但他依然尽可能地避免让课堂落入沉闷,以自己闪耀的灵魂与激情的态度迎接学生们。
曾有学生这样形容张永刚:“我最敬佩您的就是那种自我陶醉的精神。”他也笑着表示赞同。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很喜欢“自嗨”的人,尤其是在讲台上授课时,自己把自己感动是经常发生的事。
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陈俊阳说,张永刚的课堂生动有趣又不失马原本身的深度。他把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发挥到了极致。“另外,他对课堂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时常启发着我,作为一个师范生,我以后也可能要步入三尺讲台,如何讲好一个相对枯燥的知识,老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在启发我对这种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积伟说到,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这是张永刚对教学的一种态度。实际上,不仅马原课上的好,有些原本大家认为很难讲的课,张永刚也是获得满堂彩。“我记得,有一个党员干部的培训班,他们需要讲一门“党务工作材料写作”的课程,这个课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实操性太强了,不容易出彩。但张老师敢于尝试新的挑战,经过精心的准备,他这门课程获得了学员的一致认可。”
课堂之外,“亦师亦友”是张永刚在学生们心中的模样。一年前,有一个学生每次下课后,都会找到张永刚提出自己的疑惑,一开始只是询问课堂内容,逐渐熟悉起来后,就会直接讲起自己的人生疑惑。张永刚不仅不会不耐烦,反而会很感动,认为这是学生对他自己的信任。“首先我不会直接去说教,而是要认真倾听并认同学生的想法,再通过沟通和对话,给学生一种引导。”同时,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这位学生:“你要自信,你要快乐。”看着这位学生慢慢开朗起来,张永刚也从学生的信任中获得了促使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吕璐璐说:“平时他会亲切地称我们为思政宝宝”。同时,除了在学业上的交流之外,张永刚也会关心学生们的身体状况。有时她学习得很疲劳的时候,他会安慰她要多注意身体。
一堂好课背后的故事
“好像自己从读书的第一天开始就想当老师,没有原因,就是喜欢。”对张永刚而言,成为一名老师是从小到大的梦想。中学时期,张永刚看见老师站在讲台上写板书时洋洋洒洒,讲课时滔滔不绝,心生向往。而在本科学习时,马哲公共课老师也深深地触动了张永刚,老师上课时的魅力与震撼力激励着他走上教学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是我努力,也会能够给别人这样的震撼。”
课堂活泼,私下沉稳,是张永刚的一大特点,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背后,靠的是张永刚一复一日的积累和打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积伟说,这种“活”不是靠哗众取宠,而是靠对教学的坚守和艰辛的努力换来的。“在刚哥的课堂上,你会发现一个细节,他的肢体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和表演的味道,而是给人一种十分卖力的感觉。”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张永刚通常会为备课付出许多心血。他认为,想让枯燥的马原课程“活”起来,就需要在提问中吸引学生,在情景故事中让理论变得有趣。因此,问题和故事的设置便成为备课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这个真的要经过好多年才能准备起来,备课的内容很多都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让张永刚最为受用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记录。不管是在读书时还是浏览推送时,只要有可以用在课上的案例,他都一一做好记录和收藏。除此之外,张永刚还会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从中吸收营养。
或许很难想象,讲台上幽默风趣、收放自如的张永刚,却形容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较为沉闷的人,他坦言:“我过去的经历并不都是乐观的,一路走来也跌跌撞撞。平时我的话很少,甚至有时候说话还结结巴巴的。”张永刚曾经也怀疑过矛盾的性格是否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慢慢发现,矛盾的、感性的、甚至是神经质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敏感,从而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同学们的问题或感兴趣的点,反而可以上得更好。
“只要走上讲台,我就会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把课讲好!”他说。张永刚的自信来自过硬的实力,更饱含着对传递知识、交流思想的渴望,对学生的负责和关怀,对教师行业的坚持和热爱。于他而言,讲台,才是真正的舞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每年张永刚都会带着学生去那里研修实践。他们没有请导游和专业的团队,大到开班讲课、研修学习,小至自己做导游、联系酒店和餐饮,全是老师们统一负责。而且在暑假参与的时候不只是热,有时连续几天下暴雨,“去深圳爬莲花山的时候是40度高温,我们上半身很热,但裤腿上都是湿的,而且沾满了泥巴。”整个过程工作量很大,天气炎热,但即使很累,张永刚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考察中的一些问题,每期活动他基本上都是参与最多的,“只有这样,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这门课的负责人,才能带着老师们把课程完善好,我觉得这也是自己的一项工作。”
除了担任教师,张永刚也是华师的三位天河区人大代表之一。人大代表的工作并不简单,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漫长的推进过程,期间难免遭遇许多困难。继上一次华师东北门改善工作完成后,仍然有许多人建议进行进一步修整。听见大家的呼声,张永刚立刻同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谷红丽一起,响应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段雪玉重新提出议案。尽管由于议案涉及部门多,困难重重,但张永刚说:“我们三个代表下定决心,哪怕再难也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一定要把大家的声音传递出去。”
不同于恣意绽放在讲台的张永刚
许桂清则更加内秀而浪漫
他用诗文讲述物理之道
用耐心来感化莘莘学子
“做谦逊走心的引路人”
累,但“超有成就感”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讲师许桂清凭借参赛课程《物理学史》获得了理科组总冠军。许桂清面对这个结果非常谦逊。“这是一次团队的比赛,我只是作为一名代表向全省展示华师教学团队的风采。”
青教赛时间紧、要求高,对即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许桂清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比赛需要参赛选手在准备好的10节教学片段中随机抽取1节进行现场授课。若晋级到省赛,选手还需要现场演讲、答辩。“课程的内容可以很丰富,而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比赛中呈现,需要我很艰难地取舍。”
于是,许桂清反复地构思,力求展现出最有代表性的课程内容。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院长领衔设立了青教赛7人指导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也邀请了校内外专家,共同协助许桂清不断打磨课程。最终,10堂课共试讲了20次的许桂清,带着修改后的第7版教学课件和第15版演讲稿走上了省赛讲台。“累是累,但是每改出一版,我都超开心、超有成就感。”
准备比赛的课程讲授还不是许桂清遇到的唯一挑战。作为教师,他需要完成自己最重要的本职教学工作。许桂清将自己的备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个学期,在进行《物理学史》线上授课的时候,他将比赛素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从院赛、校赛,一直到省赛,许桂清邀请上课的同学们直接给他提意见、揪问题。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2017级的龚雅云回忆当时的场景:“课程群里300多名同学七嘴八舌,都愿意为许老师建言献策。老师非常谦逊,不管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对是错,许老师都会一一回复、认真探讨并真诚感谢。”在省赛现场决赛的前两周,许桂清的二娃出生。要兼顾职业和家庭两边的重大责任,他常常一边抱娃一边默念教学内容和演讲词。“除了比赛前一天晚上,其余的每一天我都有陪着娃睡觉,每晚娃一叫我就醒,半夜通常要起床3次。”
“过程很有挑战性,但是成长飞快。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个过程需要毅力来不断坚持,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自愿地主动反思教学、提升自我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充实。”
会写诗的物理老师
“我对许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许老师来华师上的第一门课临下课的时候,他找出了自己求学期间写的很多诗歌,挑了几首在我们面前朗诵。这些诗歌大多都是与物理、物理教学有关的。”许桂清的第一届学生肖洋说。
许桂清“写诗”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甚至带到了省赛现场,成为了他鲜明的个人授课特点。他希望用这些诗歌表达物理人的风格和特色。
许桂清在读研读博期间就开始写诗了。他觉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挺有意思”。在最初开始讲授物理学史课的时候,他想到,为什么不用诗歌的方式去凝练自己对物理学家的思想与方法、家国情怀等等方面的认识呢?就这样,许桂清一首接一首诗写到了现在。
“这些诗歌非常抓人眼球而且耐人寻味,不仅是这些诗歌,我们总是会对许老师的课保有新鲜感与期待值。”龚雅云总结许桂清的课堂,“他的课堂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老师走下讲台,像一名普通同学一样融入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在授课,而是在和我们讨论。知识、理念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我们。这是其他类似科目从没有过的体验。许老师真正用行动诠释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
许桂清开设了一门名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的通识教育课程,吸引了不少同学来“蹭课”。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新颖:“比赛纸飞机的飞行距离”,这占到了课程考核比例的5%。学生四人小组不但要保证飞机飞的距离远,还要为纸飞机“做广告”,进行自我宣传。“别小看了这个纸飞机比赛。”许桂清说,“其实,这是考查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表达能力,还有如何让飞机飞得远的科学原理。在比赛型的游戏中,这些全部都锻炼到了。”这样的趣味性不单体现在课程的考核中。
同学们反馈,“这门课,连举手也要有创意”。许桂清解释,由于同学们参与课堂都十分积极,发言的机会给不到每一个人,所以他规定:只有举手方式与众不同的小组,才能发表见解。“所以我的课上就会突然有小组的同学集体拿出四把雨伞,举起四双臭鞋,甚至有整个人躺在桌子上来吸引我的注意。”许桂清说,“有的人说,大学生现在缺乏创意。我觉得,不是他们缺乏创意,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机会和平台去展现他们的创意。”
“走心”的引路人
正如学生形容的一样,许桂清不论对待教学还是学生个体,都带着这样的关键词——“走心”。他不仅在知识上是学生的引路人,还是不少学生“以后想成为的样子。”
已经在华师入职一年的肖洋博士曾是许桂清的学生,他表示“许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都是在许老师的带动下形成的。本科的时候,许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物理教育研究这个方向,才让我萌生读博的想法。”
在“为了明天”比赛的备赛过程中,龚雅云也受到过许桂清的不少帮助。由于今年的竞赛在线上开展,不少条件受到限制,龚雅云的课堂实验效果也总是不佳。距离比赛还有两天,龚雅云将自己的录课视频发给许桂清看后,忙碌的许桂清当晚就提供了十分详细的修改意见,并反复回看讲课视频,拎出龚雅云课堂上还需提高的每一个小细节。“许老师会毫不保留地夸赞我的优点,也会非常客观地说出我的不足并且给出明确的改进建议。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我:这场比赛不是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还有许老师在身后作为我强大的支柱。”
许桂清对学生有这样的理念:“大学老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学生能踩在老师这块地砖上前进,我觉得就够了。”他认为,老师用心、真诚付出,学生都是可以感受到的。“用心付出之后,学生也会真心喜欢上这门课,一旦喜欢上了这门课、融入这个学科了,他的学科认识就会加深、开阔。这悄悄然之间,可能就对他未来的轨迹产生很大的影响。”
讲台上的绽放
除了青年教师的付出
还有他们背后很多人倾力帮助
这不仅是几位青年教师的荣耀
更是华师师资软实力的体现
他们背后是一群人的支持
副校长陈文海表示:“作为我校参赛选手的优秀代表,许桂清和张永刚两位老师获得总决赛冠军,为我校赢得了赞誉。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为了让一个教学设计更加清晰、让一个标题更加准确,他们往往反复修改数十次,甚至为此而夜不能寐。”同时,所有选手们都毫不懈怠,对每一个细节都精心磨练。他们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令人深为感动。“可以说,华师派出的每一位选手都是令人骄傲的。”
据了解,在备战本届青教赛过程中,教师发展中心、校工会、教务处、财务处等单位均给予大力支持。各参赛选手所在的二级学院专门成立工作组,从专业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校的多位学科专家也从课程设计到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参赛选手以精心的指导。其中,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为参赛选手们的课件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启买说,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与发展,围绕青教赛,学校出台了新的竞赛文件,还配备了专项竞赛经费。校工会主席徐颂军说:“这些青年教师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另外,整个比赛过程中,从校领导一直到校工会、教师发展中心等各部门,都一起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些平台,帮助他们深度磨课。”同时,校工会也协同主办方一起筹备青教赛,为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陈文海认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都是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二者不可偏废。教学工作做不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大学老师。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见、有前途的学生。希望青年教师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为个人的成长不懈努力,为华师的发展贡献力量。
“华师是以教师教育立足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培养优秀教师,既是我们的办学传统,也是我们的工作本分。而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培养者本身首先不能不优秀。”因此,多年来学校对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这次省青教赛,华师取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既是各位获奖教师精心准备的劳动结晶,也是华师教师培养成效的自然展现。“同时华师教师在教学投入、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等方面还参差不齐,需要补齐的短板还有很多,希望以青教赛以及其他各类教学大赛为契机,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专业,真诚,负责
榜样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见识了华师“青椒”们的风采
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加优秀吧
#往期回顾#
采写丨王禹萱 李婕 何亦希
陈雨畅 丰奕姿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来源于华师新闻网
制图丨黄格林
执行编辑丨黄嘉仪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