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领先!华师老师开发的神器火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1-11-12

12月4日

是第7个国家宪法日

华师法学院副教授王燕玲

主导开发的小包公智能法律服务平台

辅助司法人员精准量刑

首创法律知识图谱

目前已在300多家检法系统使用



小包公智能法律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包公”)是由我校法学院副教授王燕玲主导开发的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它不仅能减少司法人员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办案效率,还大大提高量刑的精准度。

 

左:“小包公”副总裁徐国杰 右:“小包公”创始人王燕玲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041.4万件,执结954.7万件。如此庞大的执行案件量,落到每个司法人员身上的重担可想而知。在今年佛山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表示,2019年佛山市法院受理案件超过30万件,法官人均结案382件。“案多人少”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2018年伊始,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法院门前张贴出一份倡议书,称因工作压力太大,该区已有15%法官辞职、调离和提前退休,并有多人积劳成疾。

 

长此以往,不仅司法人员超负荷工作,办案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保证。如果让人工智能辅助司法人员办案,就能缓解当前“案多人少”的压力。

 


目前,“小包公”已对接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业务系统2.0、“智慧法院”量刑智能辅助系统、政法委、高校等机构组织,在广东、安徽、贵州、内蒙古、海南、河南、云南、河北等十余省份及自治区共计300多家检法系统使用。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11月以来,安徽省怀宁县检察院运用“小包公”平台,提出量刑建议共160件248人,全部被法院采纳,显著提高办案效率。


“小包公”的覆盖地区

 

选定地区与罪名

根据案情匹配选项

3秒即呈现量刑建议

理论量刑分析与实证量刑分析相互印证

“小包公”的出现让量刑变得快且精准

 

  “一次操作,两套结果”  

 


量刑的基本规则是“量刑起点”加上“刑罚增加量”后,法官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最后综合考虑全案确定宣告刑。所以量刑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很多时候,摆在司法人员面前的,是一道需要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的“主观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一个罪名覆盖了法律、司法解释、量刑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因此,量刑远不像加减乘除这样简单、明确。

 


而且,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并非整齐划一。面对类似案件,不同法官的判断极可能不同,容易引发量刑结果不统一的争议。如果能借助大数据,对量刑结果进行数据归纳、分析和智能输出,量刑的精准度将会得到提高——这就是“小包公”正在做的事情。

 


以一起盗窃案为例,只需将起诉书上传至“小包公”,系统就能智能识别被告人姓名、对应罪名等基本信息,并自动抓取“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坦白”“认罪认罚”这三个描述案情的关键词。3秒内,一份完整的量刑规范化表格就呈现在眼前,量刑起点、刑法增加量、宣告刑、自由裁量权及全案的法律依据,一目了然。根据法律给嫌疑人定罪、量刑,这是“小包公”的理论量刑分析的部分。

 


此外,“小包公”还建立了数据库,用于实证量刑分析。数据库中收录了量刑规范化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案件信息,精准覆盖100多个罪名的全部定罪量刑情节。上述案件中,实施盗窃的人是“累犯”,按照规定,可以增加基准刑10%-40%。这时,“小包公”便可依据数据库,检索出与上述情节相似的案件的审判结果,缩小量刑区间,给出更明确、精准的量刑建议。

 

“一次操作,两套结果”。法官仅需上传一次起诉书,就能得到由理论和实证量刑分析出的两套结果,两者间相互印证,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精准量刑。

 


在王燕玲之前

也有学者投身精准量刑的研究

但因为时机不成熟

项目被迫暂停

 

  研发智能量刑系统的时机到了  

 

回顾与智能量刑结缘的历程,王燕玲意识到研发“小包公”不仅是个人兴趣的推动,更是时代作用的结果。“应该说,量刑理论、实践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研发‘小包公’提供了养分。”

 


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赵廷光教授就研发了《辅助量刑系统》。王燕玲介绍,当时公开裁判文书不足,量刑规范化的相关规定尚未出台,很多东西只能靠自己摸索。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全面试行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改革,《辅助量刑系统》对量刑规范化的设定与正式要求冲撞,只好被迫停止。


王燕玲开始研究智能量刑时,障碍大幅减少。量刑规范化改革后,刑事案件的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获取海量裁判文书不再是难题。依照改革的具体规定,程序设定也有了具体的理论支撑。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研究智能量刑的时机到了。

 


2016年,王燕玲组建起一个拥有法学专家、计算机技术人才和法律工程师专业的团队,开始探索信息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深度融合。同年十一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开始试行,2018年由刑事诉讼法正式确定。

 


这项制度要求检察官提量刑建议,但由于检察官常年不从事量刑工作,需要量刑工具的辅助。这时,借助“小包公”智能量刑系统,理论量刑分析与实证量刑分析相互印证,能得到更客观、精准的量刑建议,减少“从宽”误差。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它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权司法保障,及时有效地惩治犯罪,从而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当事人权利。我认为制度的推行离不开优良、精细的工具,所以我们一直坚持研发小包公智能量刑系统。”王燕玲说。


“只要我不犯法,量刑就与我无关”

这也许是很多人内心的想法

但法律问题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因此“小包公”想做的还有很多

 

  “图谱”式普法,国内第一家  

 


“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法律问题,很多时候老百姓被侵权了,却因为维权成本太高,只好作罢。”王燕玲说。要实现公平正义,量刑公正只是一方面。于是,王燕玲和她的团队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普法。为了让更多人懂得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小包公”开设了视频号,以短视频的形式剖析社会案件,提出专业的法律建议。



今年9月,小张被浴室玻璃门割伤手一事引发网友热议,@1818黄金眼曾就此发起投票:“你认为谁该对此事负责?”。投票结果表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维权。王燕玲团队紧跟热点,在“小包公”视频号上讲解发生类似事故时应如何维权。



有了维权的意识,还需要维权的工具。但目前中国的律师缺口较大,普通人家想找律师咨询并不容易。据《2019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43.7万多人,中国人口以14亿计算,平均296人配备1名律师,这一比例在偏远地区将会更大。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小包公”开发了智能法规检索系统,供大众、学者、法律工作者查阅法律法规。



输入法律名词,系统就能呈现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在传统的法条检索系统中,检索结果只能按时间顺序简单排列,各个层级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堆叠混乱。“小包公”则能根据法律的层级逻辑将检索结果串联起来,整合成条理清晰的“知识图谱”。用图谱的形式呈现法条检索结果,王燕玲团队是国内第一家。



使用时,人们根据需要展开图谱分支,即可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除此之外,“小包公”还梳理出法律的修改历程,其详细程度堪比教科书。王燕玲希望,当人们急需法律援助时,知识图谱可以扮演法律顾问的角色,协助人们解决问题。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仅知道法律法规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就像不懂数学的人做数学题,只给他公式是不够的。因此,要切实地帮助人们维权,还需要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在王燕玲的设想中,“小包公”除了提供法律知识外,还能呈现类案,用类案告诉人们相似案件的审理过程及处理结果。目前,王燕玲团队已完成这一系统的研发并投入应用。


类案覆盖面


为了保证检索的精确度与法律援助的有效性,“小包公”还要完成自然语言处理,将法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大白话。这时,“普法”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延伸至法律、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三者的融合,需要打破厚重的专业壁垒。

 

“系统成熟后怎么引导人们使用呢?”面对记者的发问,王燕玲说,之前人们没有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是因为没有简便的渠道。技术成熟后,寻求法律援助的门槛降低了,人们自然就会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个系统寻求法律援助,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我做这件事,不只是想完成一个应用,而是想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王燕玲补充道,要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还需要所有法律实体和法律程序共同发挥作用,需要每个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包公”让量刑变得更精准

但它可以取代法官吗

人工智能又有哪些难以企及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听老师怎么说


  司法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Q:相比于人工智能,法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

A:价值判断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同样是卖假口罩,如果是在疫情期间发生的,法官很可能会判得比平常更严重,因为在价值判断中,疫情期间卖假口罩带来的社会危害比平时更大。人工智能很难考虑到这一点。

 

Q: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相对准确的价值判断,它能代替法官吗?

A:我一开始研发这个东西,就没想让它取代法官,只想把它当作辅助量刑的工具。无论智能量刑发展到什么程度,法律赋予法官的裁量权,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事实上,无法保证一项技术百分百准确,哪怕只有1%的错误,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所以,最终的量刑结果还是要靠法官把关。

 


Q:“小包公”有强大的法律检索功能,会不会有人利用这一点钻法律空子?

A:不排除这种可能。“小包公”是一个中立的产品,你输入什么,它只是呈现一个客观的结果。你主观上怎么运用,它控制不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钻法律的空子,即使没有“小包公”这样的产品,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技术是中立的,要看你怎么用。

 

Q:您提到“司法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作为法学院的老师,您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呢?

A:法科学生的传统思维是毕业后当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几乎没人想到去做法律工程师。这是因为法学教育一直缺乏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的内容,学生难以触碰这方面的信息,但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其实不仅是法律领域,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会对各类交叉学科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科技的进步

让“精准量刑”成为可能

“小包公”将继续用科技赋能司法

助力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往期回顾#  




采写丨秦粤 欧嘉滢

郑乔尹 康琦悦 左嘉淇

摄影丨郑乔尹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何语琪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