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莫雷,从教50年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五十年前,初登讲坛

五十年后,桃李芬芳

华师心理学科带头人莫雷

杏坛半世纪 使命犹在心



1971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至今,莫雷奋斗在教学一线已满50个年头。莫雷从教50年来,特别是在心理学领域深耕40年来,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华师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数百人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博士生有60余人。


12月11日-12日,心理学院举办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筹)第一届学术年会暨莫雷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以“不忘初心,终身学习:学习心理的多学科交叉”为主题,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文科资深教授莫雷,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游旭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伍新春,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教授白学军,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发展心理研究院院长方晓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周宗奎,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连榕和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沈模卫九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刘鸣,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李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何先友,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聂衍刚,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何文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郝宁,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蔡晓平出席了开幕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穗苹,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体育科学学院教授陈静作为博士生代表向莫雷献花,向莫雷从教50周年表示祝福和敬意。莫雷的首位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佐斌代表所有的学生发言,感谢莫雷的教诲。


半生心血 勤育英才遍泽神州

百年树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一起来回顾莫雷这50年吧



莫雷,华南师范大学首位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筹)主任,期间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教学名师与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两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早年走上心理学这一条在最初人迹罕至、资源缺乏的道路,到如今带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跻身全国前三,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为A+,莫雷不断潜心研究,帮助华师心理学不断攀峰,领衔构建立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心理服务体系。


要不断找寻自我价值

更要“努力到无能为力”

莫雷用行动证明成功没有捷径


  20岁开始从教生涯  



1951年,莫雷出生在广东省高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和姐姐都是人民教师的家庭环境,也让他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格外深刻。1968年11月,莫雷进入湛江市前进农村曲河生产队做知青,20岁时,因在生产劳动中能力出众,又具有中专学历,莫雷被选入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由此开始了从教生涯。


“我喜欢这个行业,也喜欢跟学生在一起。”知青时七年的从教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行业,也让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有增无减。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莫雷与几百万人走进考场,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师范学院教育系。

 


进入大学后的莫雷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课上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占图书馆位置,占不到就去教学楼,有时候教学楼也没有位置,跑几个地方都没有才回到宿舍学习”。那时的条件虽然艰苦,学习氛围却格外浓厚,大家在早饭排队的时候都要掏出单词本。


由于国家招生计划有变,原本备考中国教育史硕士的莫雷在落后于别人半年复习进度的情况下从头复习心理学,并以华南师范学院文科最高分考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阮镜清。虽然从教育学到心理学的专业跨度大,但莫雷坦言:“一个人一生的兴趣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的是主动变化,有的是被动变化,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促进点,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发展。”

 


1985年,莫雷考取了心理学专业博士,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本校培养的,也是新中国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博士,他将学习心理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为采集博士论文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样本数据,莫雷跑遍了广州市内省属、市属、区属重点中小学校。那时,常会有人看见一位少年,踩着单车穿梭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附近农田的黄泥路、沥青路之间,每天风雨无阻。采回数据后,莫雷就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进行梳理分析,“早上煮上一锅粥,从早吃到晚”。

 


凭借着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创新点,莫雷在199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此后,他不断将博士论文成果延伸并形成专著,两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一等奖。莫雷又把整个阅读过程和机制,包括西方的整个阅读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阅读过程的双加工理论,写成由一百多篇论文、几十篇研究报告构成的专著。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华师首次在此奖项中获得一等奖。



从中学到大学

莫雷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

孜孜探索教育良方

 

  常教常新,不知疲倦  


研究生期间,莫雷就经常参与教学实践。博士毕业后,莫雷决定走上华师三尺讲台,继续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同时,孜孜探索教育良方。



1988年起,他正式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在199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获批为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心理学院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9年,心理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数十年间,他为中国的心理学界培育输送了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心理学专业英才。


在中学教书的时候,莫雷也在学生处碰过钉子。“那个时候也许自己讲得不清楚,学生也不专心,心情肯定不好。”带着对教育不断反思的态度,他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教学摸索道路。



讲什么?怎么讲?莫雷给出了具有普适性的理解。首先,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理解深度。知识融会贯通,理论根基牢固,站位高,是讲好一门课的基础。除此之外,语言艺术也至关重要:莫雷很注重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学生交流时也格外注意当下学生的语言习惯,课堂上用生动的例子将内容讲透。在他看来,不间断的学习与经验总结是教师的生命之泉。


思绪从遥远的中学教学经历回到如今,莫雷不禁感叹,“教不好的时候心情不好,才证明这个老师有希望!



从教五十年来,莫雷虽早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两次带领队伍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但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莫雷提出并实行“倒立金字塔式”专业课程方案,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教育提出“领悟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性教学”并进的教学法,并带领华南师大心理学院着力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试行“研究者+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扎根中国国情,培养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心理学创新型人才,是心理学院的育人目标。

 


“不知疲倦”,是应用心理学研二学生高媛对莫雷的评价。在老师身边学习工作,老师的拼搏精神让她叹服:一个PPT,他会逐字逐页修改;一个知识点没有理清,他会两遍三遍变着法讲,直到讲懂为止......对于教学,莫雷的精力与热情似乎永无止境,他用永不枯竭的耐心和宽容教育每一位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课程问题,都带给莫雷极大的满足。


“我从来没有职业倦怠,”莫雷笑着说。教学多年,没有哪几次的课件是完全一样的,周四要讲的PPT,即使之前已经用来讲过,他也要在前一天更新版面与内容,因为“讲课的内容就是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即使是同样的研究方向,也许隔几天就会有新进展。科研与教学相长,使莫雷永远保持对教学新鲜感。而且,他对课件的修改几乎全亲力亲为。高媛笑称,莫雷的办公软件用得比学生还好,课件里的动画都是自己做。“我讲课的时候话题让学生提起兴趣,下面的学生有收获,这样的感觉很好。”


 

学者的高深与教师的柔软

为无数“莫门人”树立丰碑


  “以生命影响生命”  


莫门的学生,必须要谨记三句话:读懂一篇文章、形成一个设想、完成一项研究。



莫雷表示,首先一定要读懂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文章,那是最高端的前沿总结,然后再看文献,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才能使知识贯通延伸。


“莫老师创立的‘三个一’科研方法论,对初入门的研究者就像攀峰的登山杖。”华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王瑞明如此评价。他曾以保送生的身份在莫雷门下修读硕博,受莫雷高深的学术造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求学不厌的精神影响至深。

 


王瑞明回忆起他的第一篇论文首次交给莫雷修改的场景,莫雷只是看了一会儿,就将这一份王瑞明手写修改多次的论文原路送回。“他甚至没有具体修改,只是说明后面讨论的地方写得不行,让我再去看一些文献。”


于是,王瑞明就再进一步去看,重新从“读懂一篇文章”开始,研读众多相关的国内外前沿论文,尤其是综合讨论部分,纸上的讨论被一次次重构。这篇文章最后经过了大篇幅修改,再次送到莫雷手上,“他比较满意,可以直接给我修改了”。但即使如此,莫雷仍旧在文中做了很多修改,那篇珍贵的论文以及纸上的圈圈画画,王瑞明都一直保留着,也记在心中。

 


作为莫雷2017届博士生的向燕辉,目前任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令向燕辉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莫老师教育指导之尽心。


那时莫雷运用键盘不甚熟练,惯于用两指缓慢打字,戏言“二指禅”——凭着这两根指头,莫雷亲自将向燕辉的论文前言和议论修改了近三分之二,又与他反复讨论修正。以莫雷的学术地位和忙碌程度,竟能做到这样事必躬亲,这让年轻的向燕辉暗自发誓: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做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人。



在学生眼中,莫雷不仅在科研上给予指引的力量,在小事也上体贴入微,用宽和与耐心影响着身边人的处世之道。向燕辉回忆,莫老师不摆架子,谈话睿智随和,与其相处可谓亦师亦友。在课余空闲时刻,他们常常去学校操场散步对话,讨论学术问题,也闲谈奇闻轶事、人生观念等,这段时光令向燕辉十分难忘。


散步教学法是莫雷独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每天五点半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散步去了”,他的学生们自然心领神会跟随前往。



高媛回忆入学时刚参与莫雷“散步教学法”时的情景:“老师走路特别快,健步如飞。”一边快步走一边和老师讨论研究让她有些费力,而这时,她发现莫雷把脚步微不可察地放慢了下来。“我边走路边讲研究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老师很细心察觉到了我的吃力,就默默地放慢了脚步。”


“莫老师的教育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谈到恩师莫雷,2021级博士生彭君十分动容。十年前——2011年,彭君来到华师心理学院就读硕士,加入莫雷带领的课题组。硕士毕业后彭君回到广西高校工作七年,但深造的念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也非常感恩莫雷的教诲与指导。



当问到她为什么坚持回莫门读博,彭君回答“因为良师难遇,三生有幸啊!”当彭君时隔七年拜访莫雷,莫雷笑着向一旁的学生介绍:“这是你们的彭君师姐,以前很活跃的,还是校园十大歌手呢!”这简单的几句介绍,让彭君心生感动。莫雷的学生众多,他却重视并记得。“你可能觉得老师大概不会在意,而他却都了解并一直记得。”莫雷的温厚深刻地影响了彭君待人处世的态度。


焚膏继晷,废寝忘食

莫雷用学术思想与“三无一有精神

激励代代心理学人


  “三无一有”影响代代师生  



“无周末,无节假日,无寒暑假,才会有所作为。”莫雷提出的“三无一有”激励代代心理学院师生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向前。莫雷始终如一地践行“三无一有”,以一人之力感召带动华南师大过半师生。如今“三无一有”不仅在华南师大广为盛传,也逐渐被其他高校的师生们效仿传扬。

 


拼搏是科研斗志的要求,要有面壁十年的意志,有百折不回的毅力,莫雷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用于学习与工作。“假期在学习室学习的学生,也会见到老师来学院上班,”在莫雷带领下,整个心理学院科研氛围浓郁,他的拼搏精神深刻影响着身边的人。


莫雷工作强度非常大,常常连轴处理多个项目,期间还需参加各种会议,高媛说:“莫老师就像一枚不停转的齿轮,处理多元任务的能力非常强。无论节假日、周六日还是寒暑假,对老师来说都和工作日一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精神激励着学生们,在莫雷的影响下,学生们自发地跟着他一起拼搏奋斗。

 


莫雷平日里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但对待科研的态度却非常较真,对于学生的研究,他定会亲力亲为,严格把关,确保学术逻辑不出差错。学生发给莫雷的文档,经常是“黑进红出”,满满的批注来自莫雷教授逐字逐句的精心标记。“尽人事以观天命”贯穿在他的科研之路上,既然要做,就要认真做到最好。

 

秉承“只认可头脑中的逻辑,不畏惧任何权威”这一治学之道,莫雷在科研之路勇于创新,也如此激励着自己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在感兴趣的领域勇于尝试。彭君研一时,对工作记忆相关方向产生了兴趣,就大胆向莫雷申请做相关研究。



了解彭君的想法后,莫雷立刻在课题会上组织展开讨论,在当时,课题组里并没有人做这个方向的研究,“老师却愿意在各种方面一直支持我。”心理学院的学生们研究方向五花八门,而得益于敏捷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储备,莫雷对学生报告中涉及的全新领域,总能即时作出深度反馈。学生们表示,“他不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因为他觉得科研思维是贯通的,他教会了我们扩宽眼界。”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他将带领心理学扎根祖国大地


  “心中有大爱”  



2017年,教育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莫雷带领心理学院一众名师组成的“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这也是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当年,王瑞明负责撰写申报材料,莫雷与他讨论多次,希望能提炼出心理学的学科精神。最终,莫雷敲定了“爱国、拼搏、合作、创新”这八个字,并且将这八字作为心理学院院训铸于学院院楼门厅处,时刻提醒往来师生。其中,“爱国”二字赫然于首。用莫雷的话说,爱国是“初心”,也是“使命”。

 


“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走向应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莫雷带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健康中国”为基本目标,根据地方乃至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顶天立地”的科研攻关和成果应用。

 

2008年汶川地震,莫雷组织教师与研究生形成志愿者服务团队分多个批次前往汶川开展心理援助。援助结束后,莫雷与团队提出了灾后心理援助的都江堰模式,并在多个学校建立了校园阳光行动心理援助工作站。

 


2010年,作为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莫雷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能太过单一,否则无法顺利申请部分重大社科项目,无法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挑战。


于是他转入对中小学生心理状态的监测干预研究,并与团队在2014年创建“个体心理危机的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的建构”,通过建立档案、紧急筛查与实时监测,探索出“实时掌握舆情,主动开展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并连续获批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的构想与方案。

 


2020年疫情爆发,那年开学季,广东省内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为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影响下普遍性的心理危机,团队将系统的紧急筛查功能拆出,在一周的时间里紧急筛查全省万所学校师生心理状况。


同时,莫雷立即组织心理学院老师面向社会提供心晴热线电话咨询及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将广东省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四年前,敏锐感知心理咨询行业存在乱象的莫雷,带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团队,联合全国28个省市的高校和心理学科,着手社会心理服务咨询师的规范化培训与考试。彭君回忆道:“莫雷教授费了很大功夫,坚持组织培训事宜,实打实地制作出一套体系,一套课程。”该培训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多,期间从没有进行市场化,也没有任何收益。在一次散步时,彭君曾经就该项目问莫雷,华师心理学是否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物质回报,得到的回复是:“不,这件事情能够落地和发生已经够了。”

 

当时,莫雷全心全意为国家培育社会服务型心理学人才的格局辐射并影响到参与项目的各高校。大家不仅因为其科学性、实用性与未来可推广价值,同时受莫雷人品影响而凝聚在一起,为保障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性与为人民服务的纯粹性而形成合力。“当时我的脑子‘嗡’的一下!”彭君感叹,莫雷将自己作为国家运行的一枚齿轮,支撑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真正规范起来,保障人民群众心理健康,这样的格局与人格力量令她无比动容。

 


现如今莫雷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自2015年立项以来,该项目以社会心理服务咨询师队伍建设为辅,从基层着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探索调动公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援助的有效模式。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莫雷及其团队立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计经济效益,制作出一套严谨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心理服务体系。莫雷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四层次、三系统、两通道”的项目建构思路,有针对性地实现对心理健康群体的发展性任务及对心理不良群体的干预性任务。

 


今年三月,该项目在广州南沙区正式启动试点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如今,该项目已经申请了三项国家专利。用莫雷的话说,这是中央提出的宏观目标真正转化为社会服务系统,“这个项目并不能在短期内收获可观的成果,但长此以往,我们将看到社会自杀率降低、国民心理素质提高,这就是最重要的‘社会效益’。”

 

进入华南师大以来

莫雷倾力建设心理学科

见证了华师心理学水平飞跃


  华师心理不断发展  


因莫雷超强的个人能力、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管理智慧,团队高度协作,心理学科欣欣向荣,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列被评为A+。



在莫雷的带领下,华师心理学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2000年以前,学科通过不断进行建构,走向省内领先水平。2000年后,学科逐步向国家一流水平发展:200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心理学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获批国家级学科;2010以后,心理学科发展逐步达到国家前列水平。

 

  00前,破局  



“所有的钱都发不出去,”上世纪90年代,莫雷刚成为系主任,学科处于弱势,社会影响力不高,资源资金匮乏,“别人一节课100块钱,我们一节课10块钱,那时候是艰苦奋斗。”

 

团结是莫雷带领的心理系团队的破局之刃。30多名教师挤在几间小破房教学办公搞研究,“没有大吵架,也没有人离开。”当时莫雷经常组织心理系聚餐,一面探讨问题,一面维系情感。“华师心理学院的团结是全国公认第一的。”莫雷骄傲地说。

 

  00后,求变  



2001年,莫雷已经是心理学学术界的“四大金刚”之一。他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反而极具独到眼光,把握了心理学发展潮流,将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重视实验与统计,开创了心理学的研究新局面。

 

“学院刚引进研究统计学的老师温忠麟,莫雷老师跟着研究生听了一学期的课,”当时的硕士研究生王瑞明回忆,莫雷已经发表了几十篇运用统计的文章,“实际上莫雷老师的统计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这就是他的一种求学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学校被逐步取消,意味着以培养中专教师为道路的心理学专业即将失去对应的稳定行业。时任系主任的莫雷当即决定进行心理学培养方案的改革,他敏锐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是未来社会的潜在需要。瞄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方向调整。果然,1999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全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在2001年,学科受省教育厅委托承担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与研究工作,创新性地搭建了科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平台”,解决师资短缺及专业发展问题。

 

成为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后,莫雷还用大量的时间去跟每一位老师交流,了解大家的诉求,综合解决矛盾,同时兼顾每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莫老师很多时候讲敬人之心、为人之情、容人之量,”从莫雷的助理到成为心理学院副院长,王瑞明有了更深的思考,“莫老师管理非常有一套,从宏观上考虑到方方面面。”


  10后,顶天立地  



“2010年后,中国的英文文章大批走向国际,但是没有形成很突出的地位,”莫雷用木桶理论来反证华师心理学的发展,木桶能装多少水由短板决定,但是科研的成就是由最高的木板决定的。我国高水平论文数量不少,但缺乏很突出的国际公认的东西,“我们在国际上肯定应该是处在先进水平,但是不在领先水平,因为没有高峰。”


作为学科带头人,莫雷将战略眼光放在国家应用需求上,强调“顶天立地”。2010年、2011年,莫雷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刊物《PNAS》上发表三篇系列论文,实现全国高校心理学界的重大突破。

 


“顶天”就是立足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追求理论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在莫雷带领下,学院建立“国际研究前沿跟踪”机制,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为“以前沿的科研带动学习,以学习促进科研前沿”,同时探索“研究者+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2008年心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又入选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立地”就是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追求实践价值。“心理学要成为世界级应用学科,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定向,集合技术解决重大问题,取得基础研究突破。”莫雷将心理学科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完成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建设工作、“广东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考改革中国特色题库建设工作。


2018年,莫雷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今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心理学院党委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数载春秋饱含感恩回忆

华师心理学科几代学子

致以诚挚祝福 道师恩难忘



杏坛躬耕五十载

莫雷以桥梁之躯承载桃李万千

推动中国心理学科向前发展

带领华师心理学

未来更攀高峰

  #往期回顾#  




采写丨唐娅辛 刘怡珍 杨雨佳
李幸凤 朱凤敏 高慧霖 李芷璨

摄影丨吴建国 宋开国 刘怡珍

部分图片由心理学院提供

视频丨王宣皓 连紫颖 胡嘉怡

龚泽瑄 冯纪雯 唐娅辛

部分视频由心理学院提供

执行编辑丨郑钊驰 雷宇慧 许一如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