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红挂绿!华师基娃们还好吗?
最近
基金市场发生大波动
华师近半数的受访学生都买基金
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近,基金市场犹如火山车一般让人心跳加速。去年上半年,“基金热潮”席卷国内投资市场,大批90后被基金的高收益吸引涌入。其中,大学生买基金,在高校里并不罕见。晚安华师对华师在校学生基金购买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华师学生都有购买过基金。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据调查
在受访的华师学生中
近20%的人表示投入过万
盈亏波动是常态
套牢困局需谨防
过半受访学生买基金
本次调查于2021年4月进行,参与学生共计645人次,来自石牌、大学城、南海校区,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其中,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城市文化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等学院填写人数较多。
对于大学生而言,资金与时间都相对有限,承担风险能力弱,同时较难投入精力长期关注、操作基金,将近半数的同学也主要因此而没有购买基金。
进行基金理财的同学在面对各种理财方式时,选择明显更为多元。理财方式的选择与风险、投资者个人素质等多因素相关,基金在众方式中风险中等,与其运作机制相关。
基金是专业化投资机构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进行股票、外汇、债券等门槛较高的组合投资。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份额就可以实现组合投资,投资门槛和风险相对较低。同时我们也需要留意,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往往能够有效分担风险。
在知情情况下,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购买基金的行为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调查显示,整体盈亏状态分布较为平衡,大约三种状态各占三分之一,符合投资学对基金的实证市场研究。
投入成本总体上较为均衡,不同数据段均有分布,其中将近20%的受访者基金投入超过万元。
数据显示,将近50%的受访者无论亏损程度如何,未达盈利目标便不会选择卖出,一方面与学生基金投入成本较低、亏损仍在承受范围内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套牢心理”在作怪,值得引起警惕。
在投资决策中,“心理账户”的影响普遍存在:卖出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卖出之后则发生实际亏损,尽管事实上二者并没有差异,但实际卖出后往往更让人感到真实、痛苦,也由此抗拒抛售,可能产生更大的亏损。此外,在“后悔心理”的支配下,投资者担忧市场会随时涨回去,因此被“套牢”而舍不得“割肉”。
目前,超过70%的受访者周均了解基金资讯时间少于一小时,能够较好地控制时间分配,将主要精力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
近七成受访者表示,面对基金盈亏,会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基金理财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亦需要得到关注,理性之余不能被市场波动所支配,应以正面、积极的心态应对涨跌。
直面红绿数字浮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基金故事
或许在他们身上也有你的影子
“基娃”们这样说
他和妈妈一起学习投资
国际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小东(化名)是基金新手。
“我和妈妈都是第一次买基金,算是互相‘怂恿’对方,妈妈投入了大部分。”与许多同学在微信和支付宝等平台购买基金不同,由于担心缺乏购买基金的经验,小东的基金是通过银行的理财经理购买的,且目前只在这一个渠道购买过基金。
尽管如此,在购入基金经理所推荐的基金前,他自己也谨慎地先从网上查询了许多知识,“微博大V、知乎、B站等等平台,我都去看过。”此外,他还曾向自己学习金融的师兄讨教相关经验。做足了准备后,他才最终买下了两只基金。
据小东介绍,最开始他有着相当可观的收益。但好景不长,“整个朋友圈都开始绿了”,小东笑着回忆,“连我的基金经理也在亏。”那时,他最高亏损超过6000元。尽管相对于投入额,亏损率并不算高,但初次购买基金的小东却感受到了“心态的崩溃”。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会点开手机里的基金软件看看“今天还有没有绿”,也会与身边的朋友交谈亏损情况。面对亏损,小东一开始想及时斩仓止损,也曾多次询问朋友的建议。但朋友们的意见各不相同,难有定调。“我有个朋友当时看到亏损,忍不住全抛了,亏了5000多。”之后,小东决定暂不售出、继续观察,“只要先不卖,就不是真的亏损”,他说道。
幸运的是,后来他手上两只基金的收益情况慢慢好转。回首这段经历,小东坦言自己的心态变好了。“现在我登上平台看基金的时间比以前少很多”、“慢慢习惯了,更平常心去看待盈亏吧”。而谈及未来对基金的购买计划,他认为基金购买需要投资者自己多看多听、多关注时事,未来他计划尝试在其他平台购买不同种类的基金,再继续学习理财知识,充实自我。
课堂学投资 课后练理财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林婷(化名)看来,购买基金更像是一场课外实践,不仅需要调用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她对理财也有了更多思考。
2020年年初,受到疫情的影响,股市较为低迷,基金市场相应受到一定影响。观望一段时间过后,考虑到自己已经掌握部分专业知识,林婷决定入手基金。刚开始,她并没有急于进行大额投入,而是采用较为稳健的定投方式。三个月过后,可观的收益让林婷尝到了基金投资的甜头,她开始更灵活地操作基金,逐渐提高了基金在理财总额中的占比。
学习经管专业的林婷坦言,课堂中学习到的部分相关理论知识是抽象的。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她开始更主动地关注社会经济动向、国家政策,希望能够尽可能及时地了解最新动态,以便让自己的基金组合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热点。这样的日常锻炼下,她感到自己对于重要社会事件、政策的敏感度有所提高,对于课内理论学习来说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随后,持续一年的涨势让许多业界人士持保守态度,她开始犹豫是否需要适当卖出。后来,国家政策的导向又让包括父母、银行客户经理在内的很多投资人乐观起来,对市场的上行趋势抱有较为笃定的期待,周围声音格外统一,林婷最终没有进行任何操作。
最终,她和许多人一样,猝不及防地迎来新年的第一抹绿光。
买基金的这两年多来,林婷享受过全线涨幅颇高的快乐,也经历过市场下行带来的不安。和不少人讨论过基金话题后,她愈发感受到,尽管身处同一个基金市场,个体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理财风格,心态被基金市场影响的程度也有不同。”在她看来,无论投入数额多少,购买基金都要理性地衡量个人实际情况,绝不能一味地盲从他人意见。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购买逻辑。”
职业教育学院2020级本科生方云(化名)从2017年开始购买基金,面对历次市场波动,他始终认为,如果是个人投资,不要想着通过购买基金获得很高的收益,保持资产不缩水即可。
在方云看来,相关知识是形成个人逻辑的基础,而逻辑体系则是购买的坐标。他先是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丰富知识储备,形成了自己对于市场的理解,最终构建起个人逻辑。
不同于保险派的定投方式,他保持对基金的动态关注。平日里,他经常了解各种新闻,当有重要政策出台或国际国内局势变化时,他会结合现有知识推导出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动,从而根据对经济形势的把握调整基金分配与投入。
疫情的到来改变了方云的基金理财模式。一方面,他的储蓄有所增加,在基金理财方面投入更多,收益水涨船高;另一方面,疫情对于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知识积累与个人逻辑得到了验证,这使方云的心态发生转变,“在购买基金上有更高的成就感,在生活中也会更认可自己”。现在,他也不时会与亲友交流基金理财,分享自己的看法与判断。
事实上,在摸索与尝试不同理财方式的过程中,他也经历过较大的亏损,如今回首已然释怀。他分享道,“不必过分纠结,过度焦虑会浪费时间,最终是得不偿失。”希望每位基金理财的大学生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让手上的积蓄保值、增值。
等待“钱生钱”
在购买基金的路上,也并非全是身经百战、洞察市场的“大神”,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温雯(化名)就是一位基金“小白”。
寒假的某一天,温雯在群聊里看见朋友们讨论基金、白酒、黄金、医疗。这些词让人晕头转向,她却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理财”这个字眼。平时的生活费总有剩余,但她一直没有动用过。温雯突然意识到,这些闲置的钱大可以用于理财,实现“钱生钱”。
“我既不想一下投入很多钱,也不想承担大风险,就只想有稍微多一点点的收益。”温雯回忆起当时的想法。
随后,她点开某平台的“理财”板块,各种数字和陌生名称充斥着屏幕,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一通乱划过后,她终于在基金区域看到一个有点熟悉的词,那是一家公司的名字。高中时要好的同学常用纸袋装杂物,上面印有公司标识和名字,温雯也因此留下印象,她知道同学的爸爸供职于该公司。“她爸爸就在那上班,应该不会有什么差错的。”温雯这样想着,决定就买这个“什么什么蓝筹”。
当时的她不仅不知道“蓝筹”是什么,甚至连那家公司究竟做什么也不清楚,竟也试探性地往里投了几百块。点击确认前,她看着代表跌势的绿色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这是不是“入场”的好时机。这时,脑海里浮现“抄底”二字,像魔音一般驱使着她,迷迷糊糊地输下支付密码。
开学后,她又跟身边的同学细聊问起怎么挑选、怎么操作,大家都说“跟爸妈买”“看网上说哪些好”“听朋友推荐”。
“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也懒得为了买基金赚钱去学习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特意去关注行业和市场导向。”关于略显随意的购买,温雯这样说。
也是在这时,同学们隐晦地透露投入的具体金额,她意识到自己在基金上花的钱并不算多。于是,她在理财平台上又选了两只被推荐在首页的基金,领域恰好是最近微博理财热门讨论。这次,她选择开通小额度的定投,希望每周划款成为自己的另一种储蓄方式。
一月以来,温雯的累计收益基本都是负数。因为总体上投入仍然不算多,她没有经常关注相关信息,只是不经意想起才会去看一眼。偶尔出现的红色波动会让她开心一阵,但“绿意盎然”带来的焦虑也让她下意识地回避自己的决定,索性尽可能地减少浏览频率。
温雯感觉自己已经习惯了“虚拟数字”的起伏,尽管不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但也逐渐明白或涨或跌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她表示,很多普通大学生或许很难玩转基金,但至少要保证投入的都是“闲钱”,不能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认清风险与方向
“理财并不是要赚快钱”,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系教师李诗田一语戳破很多人对于理财的幻想,财富增值绝不是靠短期暴利,而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每个专业都能发光”,在李诗田眼里,“只有学经济的学生才能做理财”是一个误区。学习与教育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多看教育等板块的发展,学习计算机的同学,可以多研究一些IT等行业的股票……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行业,通过关注自己更熟悉的内容,将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不失为大学生理财的好方法。如果学有余力,对专业的理财知识进行学习则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关于如何理财,李诗田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思路。首先,根据个人收入以及消费做好投资地预算与规划,设定阈值。其次,选好标的,在理财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明确自己的投资渠道以及投资方向是要点。第三,做好投资组合,控制风险。最后,把目光放长远,将理财作为经验的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负债的方式理财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大学阶段建议不要以杠杆的形式理财。同时,因为股票开盘时间与上课时间有很高的重合度,股票波动极吸引人,所以合理分配自身精力在理财上的投入也十分重要。
基金只是理财手段
希望大家都能摆正心态
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在购买基金的过程中
收获成长与锻炼
#往期回顾#
采写丨文字 张文磐
林欣诺 吴媛媛 陈文韬
问卷丨何晓彤 何柏锟
祝一甄 胡梦玥
制图丨江俊娴 王静怡 李敏然
陈昕妍 陈钟稼 李文潇
摄影丨蔡涵宇 隋禄源 何雨林
执行编辑丨何语琪 杨世宸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