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万+人!华师心晴热线三岁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03-18

截至1月29日

华师“心晴热线”开设三年了

三年时光如梭

这条热线累计为6万多人

提供公益心理援助服务



它是来访者的情绪出口

也是志愿者的成长空间

“心晴热线”一直在这里


  外有风雨心有晴,三载春秋护心灵  


在风雨中成立


2019年末的疫情,让大家不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许多人陷入了自我难以调解的情绪之中。“让心晴朗”成为新的社会议题,此时,“心晴热线”于风雨之中前来相助。



2020年伊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科带头人莫雷、院长何先友、心理危机专家范方等,会同一众心理人商议如何高效、专业地构筑新时代心理服务新模式。经过通宵达旦的讨论后,“心晴热线”成功落地。

从2020年1月29日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校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心理学专家,开始面向社会提供“心晴热线”电话咨询及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俊,现任“心晴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平台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等心理专家也第一时间结束春节佳期行程,率先投入到“心晴热线”志愿服务中。


守护数万心灵


“心晴热线”服务范围广、种类多。在疫情初期,热线团队根据对来访者进行的心理状况评估,开设了两条热线同步进行,创设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救心小屋”、“安心小屋”与“养心小屋”。


“心晴热线”工作架构图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求助群体的变化,“心晴热线”也对自身的服务形式进行了调整,以最适合的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共包括50余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0余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60余名中小学心理教师等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均通过筛选及专业培训后上岗服务。




三年来,为了“心晴热线”的长久运作与志愿者的自身成长,袁杰每周六为志愿者开展线下或线上的督导活动,有时长达4个小时。在督导会上,袁杰总会化身志愿者的心理咨询师,向他们讲述“爱的三步曲”、阿德勒的三角柱......“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聆听和回应,等对方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给他专业的支持,对当前情况做一些分析,最后给予鼓励和肯定,强调他的责任感。聆听、回应、澄清,是我们干预的前三个步骤,在这之后还有评估和判断。”


在提供热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不仅会充分共情,还会以足够理性和专业的角度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一通电话有时甚至有两个小时,志愿者们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志愿者徐淑敏接听完一位中学生的电话后,时间已是下午一点。在袁杰加班后的下班途中,一通危机个案的来电也让他停下电动车,从晚上九点半至将近深夜十二点,在夜晚的路灯下为来访者耐心纾解。


志愿者刘奕伶在接听热线电话


一条热线电话,连接了两颗温热的心灵。热线的这头,是来访者在饱受困扰下的倾诉;热线的那头,是专业团队对他们心灵的抚慰。


2022年末,心晴热线志愿者之一、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奕伶接听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来访者的电话。电话刚刚接通,刘奕伶就感受到了对方情绪的崩溃。因为被隔离了三个月,他逐渐失去生活的乐趣、丧失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无助。经过一个小时的沟通和耐心的开导,来访者逐渐平静下来。“其实,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一个出口”,刘奕伶感慨道,“而我们做的是他们的树洞,为倾诉者带来心灵上的温暖和安慰”。


袁杰和两位志愿者王增建和蒋雅丽


“外有风雨心有晴”是袁杰借用苏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改写的口号。三年中,“心晴热线”的志愿者们让数万“风雨摇曳”的心灵“转晴”,用热线牵引出一条条洗涤人心的“温暖线”。


截至2022年11月23日,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已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累计约60021人次。进行了47场专业案例督导,23场地公益心理援助讲座,录制微课视频12节,累计听课量达31532人次,发布了36篇科普原创推文,阅读量达38.05万人次;出版科普书籍1本,防疫安心手册1套,与电台推出科普音频节目16期,收听量达23万余人次。



芳香自散发


“热线创立之后,我们的名声被求助者口口相传,甚至还有朋友主动在网上宣传我们、有中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推荐我们,于是我们就逐渐‘出圈’,成为一条受市民信赖的公益心理咨询热线,时不时还有海外的电话打来。”袁杰感概。


2021年6月19日,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病例,全校实行封闭管理。在疫情防控最吃紧最关键的阶段,6月24日下午,华师心理援助团队成员范方、袁杰与祝菡受命前往东莞,11个日夜的忘我工作,将“心晴热线”抗疫心理援助服务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新华学院,连夜开通两条热线电话与安心小屋,为保障师生心理健康作出了贡献。此次抗疫,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表扬信与高度认可,并获东莞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感谢信。



自东莞归来,“心晴热线”抗疫心理援助服务的成功经验,再次推广到华师心理学院与广州市南沙区合作的全国首个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试点项目中


左右滑动查看


在逐渐“出圈”的过程中,“心晴热线”受到许多平台与主流媒体的热切关注,也得到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高度好评。成立初期,“心晴热线”的团体辅导便受到《中国教育报》的关注。《南方日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也多次在报道中肯定了“心晴热线”对于防疫的贡献。从运行机制到团队成员,“心晴热线”时常以不同的角度成为记录者们的笔下描绘出的“心灵港湾”。


左右滑动查看

三年来
“心晴热线”的优质服务

离不开团队与时俱进的运行机制


  救心安心养心,双线守候护心  


三间小屋灵活结合 心理干预多管齐下


“救心小屋”

——“心晴热线”的急救中心


“救心小屋”面向因疫情引发的急待解决或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开展一对一电话辅导或微信辅导。志愿者在“救心小屋”中评估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针对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来访者,志愿心理咨询师则安排专家咨询,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陈俊主要负责“救心小屋”的相关工作。在她看来,在“救心小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在倾听中给予其心理支持,在对话中构筑全民心理健康,在互动中进行心理建设。这既是心理人的责任,也是华师心理学科作为国家A +学科的使命。


志愿者通过视频电话开展义务心理咨询服务

“安心小屋”

——“心晴热线”的分诊大厅


“安心小屋”是以心理陪护+科普微课+心理训练为主的身心保健科普微课堂,教会来访者对疫情相关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一般性应对。志愿者在“安心小屋”中带领来访者学习“整点科普推文”、“情绪微课堂”,参与“正念练习”、“每天吐一吐/乐一乐/练一练/省一省”等心理调节活动,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调适情绪。


“安心小屋”心理咨询支持微信平台


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基地班班主任,袁杰曾带领2018级基地班全体同学加入“安心小屋”,负责情绪调节微课程版块,师生齐上阵为抗疫贡献力量。因为这一贡献,2018级基地班团支部“心灵之光,战疫有我”活动荣获2020年广东省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百优”项目。

         

“养心小屋”

——“心晴热线”的住院病房



党员志愿者梁佩婷撰写访客调研报告 


来访者在“安心小屋”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心理问题类型或人群类型,被划分到不同的“养心小屋”,组成不超过20位来访者的微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在一段时间内,由志愿者为来访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更有深度、力度的心理支持,解决他们相对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养心小屋”内,“来访者待一段时间,可以得到一种陪伴,一种力量,一种提升。”袁杰谈道。


“养心小屋”心理咨询支持微平台


双线不辞风雨 心晴持续在线


开通初期,“心晴热线”采用双线运作的形式,用两条热线同步接听各地的来电。疫情形势渐趋平稳后,随着咨询需求量的下降,团队关停了其中一条热线。在2022年末疫情形势严峻时,“心晴热线”又重开第二条热线优先面向校内师生,同时也仍旧为社会各界服务。风雨不变,“心晴热线”始终在线。


“我们热线一直是常态化运作,而且我们的运作是没有周末的。”袁杰表示,即使是除夕当天有危机个案的电话打进来时,他也会第一时间接听,即刻从假期状态转成危机干预模式,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黄伟明接听热线电话


“节假日是我接线的主要时间。”心晴热线志愿者之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伟明表示,节假日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或者热线需要,他也很主动并乐意去热线值班。


“心晴热线”的对话

连接着志愿者与来访者

它为来访者予以力量

也让志愿者获得成长


  一线牵两端,能量赋双向  


爱的三步曲



“爱的三步曲”是“心晴热线”的咨询服务中时常出现的原创理论,袁杰和其他志愿者经常通过该理论开解来访者。


长风(化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一直觉得爱自己是自私的,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时常因为抱有过多期待而失望。2020年7月,她通过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了解到华师“心晴热线”,并拨打了热线电话。在咨询的过程中,袁杰帮助她剖析着负面情绪的来源,借用“爱的三步曲”理论告诉她,“从小自己觉得很懂事”的本质是希望得到爱,但作为成人的她,也有能力爱自己。“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会主动根据‘爱的三步曲’践行爱自己。也减少了很多对别人的期待,在爱自己的过程中先让自己丰盈起来,才可能有更多的能量不带目的地给予别人爱。”


党员志愿者贺竞雨通过电话咨询帮来访者缓解焦虑情绪


开学以来经历被误解,学业上的焦虑等种种插曲,一名高一学生选择接受“心晴热线”的帮助。在“爱的三步曲”引导下,他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对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因为有你们,我选择活下来。我曾经怀疑过活着的意义,但现在,活着对我来说是喜欢的选择,而不只是正确的选择。现在我慢慢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也看到了许多美好善良的人和事物,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因为有你们,我才能发生这么多的改变,才能走得这么远。”


他感慨道,“爱自己对我来说是一剂良药,我不用活得那么累,也能够自己给自己能量,不被他人的评价、批判、标签所中伤,可以勇敢地向前走。我可以接纳自己,可以从困境中跳出来,不再感到迷茫和无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别人没有理解和接纳你,请你不要忘了理解和接纳自己。”袁杰这句话直抵人心,在看不到生活意义的陈女士的内心播下了一颗“爱自己”的种子。在处处不顺意的生活里,“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只要现实条件允许就大胆地去做。”袁杰还向陈女士介绍了“小步子”方法论,让她关注当下,将大目标细化成小任务,一步步达到终点。


志愿者之一、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迪曾接到过一个双相情感障碍的来访者的电话。首次处理这种案例的她试着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话语,理解其情绪,并尝试运用袁杰的“爱的三步曲”理论去引导来访者。“我们通过引导来访者理解和接纳自己,让他们慢慢学会爱自己,走出向外寻求认可和关注外界评价的漩涡。”李迪说道。最终在她的开导下,来访者解开了心结,并表示“很庆幸拨打了这个电话”。


重获目标与动力


陈俊接听热线电话


初入职场的晴晴(化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高压下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得不到宣泄。崩溃边缘的她,选择向外界求助。了解到“心晴热线”后,她拨打了热线电话,从电话接通开始她就止不住哭泣。热线另一端的陈俊耐心地倾听着她对职业的担忧、对人际的困惑、对生活的怀疑,并试着开导她正确地看待现下的情况。陈俊给予了她一些关于职场新人的建议,引导她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让她知道如何使自己快乐有为。


经过20多分钟的心理疏导,晴晴慢慢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到后面甚至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开心地告诉陈俊:“这次开导,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赋能的过程”


志愿者李迪处理案例


正如袁杰所说,“‘心晴热线’对外是公益的心理援助服务,对内也是华师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基地、教育基地。它既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也锻炼了自己的队伍。”


每一通心晴热线电话都是志愿者和来电者进行的心灵交流。在李迪看来,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赋能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能够感觉我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我们会感觉到这个能量存在。”能帮助来访者愉快地开启新生活,让李迪感觉充满能量。刘奕伶也坦言,通过“心晴热线”,她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心理咨询不光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也让她有了一到无穷的可能。


  心晴热线,一直在这里  


“心晴热线”电话

1号线 18011959205

2号线 15626197578

热线开放时间

每天9:00-21:00



更多情绪调节方法及心理调节知识

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也可以公众号后台留言

让“心晴热线”倾听你的心声

纾解你的心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张佳吟 朱银环

热依汗 赵彦婷 郭蕾 罗银芳

曾宇熙 马智幸 孙余清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陈欣然 陈芸仪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