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华师榜样!
他们
是优秀的华师学子
用行动践行在华师所学
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不断为社会传递光与亮
2022级研究生李淑祯
热情投身各类学生工作
三度下乡传递温暖
代表“心晴热线”荣登榜样华师
致力以所学回报社会
以知识指导实践
她直言:“和大家一起做团辅活动我感觉非常温暖,我们组织丰富的活动,及时为大家答疑,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焦虑和情绪困扰真的非常有成就感。”最让李淑祯印象深刻的是疫情期间一位双相情感障碍的高三学生的来电求助,对方因为高考延期而心生焦虑,完全无法投入复习,大家便用“小步子原理”建议对方可以每天来打卡。“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活在当下,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给她带来力量。”后来,那位学生不但坚持打卡了一百二十多天,还将心晴热线的志愿者视为“最尊敬的人”写进高考英语作文,最后顺利考入大学。
以行动践行真知
走出学校,李淑祯利用所学的心理知识继续向更多人传递爱与关怀。
在大二的暑期云下乡活动,李淑祯作为队长带领大家开展面向高中生的“成长型思维夏令营”,该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思维课程的训练,使大家敢于突破自我,培养终身成长的理念。同学们在夏令营期间不仅学习到了训练自己成长型思维的方法,还积极策划出了许多创意有趣的方案,其中一项“镜头有你”的方案获得票选第一,李淑祯和队员们积极帮助大家落地实践,提供经费支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被肯定的感觉。
夏令营结束后,志愿队的大家和孩子们也时常联系,高考过后纷纷收到孩子们的喜讯,大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孩子们身上收获到正反馈。李淑祯回忆起时不禁感慨道:“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助人自助,当我为大家准备心理学内容的教学时,不管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还是对自身情绪的调节,都有很大的帮助。”
知行合一,回报社会
在李淑祯看来,知识回报社会,就是自己潜心理论研究的同时也积极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每一次在构思研究时,她都会习惯性地问自己:这个研究对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它背后体现出什么影响机制?我们该怎么去改善调整?
李淑祯认为,每一个学科都是有社会价值的,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静心沉淀,大胆实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用回报社会的愿景去践行所学。
2022级研究生刘伯舟
先后担任多次重要志愿服务活动的负责人
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500小时
两度赴藏教书育人
不改初心热爱志愿
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刘伯舟,先后获评华南师范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称号,社会实践课题获评2019年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优秀课题”,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1年广东省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2022年第六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曾任华南师范大学第五批赴林芝支教服务队队长,华南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昌都分队队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执行主任,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500小时。
走上支教之路
刘伯舟是一位对志愿服务怀有无限热爱的人。进入大学,他就喜欢到处“跑”,包括两次到增城区七境村推广普通话,两次前往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做调研、宣讲。社会实践让刘伯舟不畏惧历练,同时也让志愿精神在他心中沉淀,“在学校、学院提供的平台上,我不断进步,之前以为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慢慢地我领会到志愿服务是双向的。”大三,刘伯舟第一次了解到林芝支教项目,立刻萌生了加入的想法,“我爷爷年轻当兵时曾在新疆和西藏驻守,从小我就有一种西部情怀”,在研究生支教团师兄师姐的鼓励下,刘伯舟决定开始自己第一次援藏支教之旅。
除去自身的情怀,学校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也极大地推动着他努力成长。学校为青年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搭建平台,促使着刘伯舟以及其他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不是三年,而是每一天”
在被问及两次进藏的收获时,刘伯舟坦言:“援藏回来,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人民教师的理想。”在支教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对志愿者的认可和尊重,体会到西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批一批援藏教育人的默默耕耘,“这种被需要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我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以期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没有课的时候,刘伯舟仍坚持常驻办公室。“如果因为我的一点偷懒,让他们最后离自己的目标高中就差一分怎么办?”正如当地支教学校的校训,“不是三年,而是每一天”,学生的学习如此,支教老师的工作亦如此,回来学校读研更是如此,“研究生也是三年,要把握住这三年的每一天,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019级本科生周莹
曾获多类比赛奖项和奖学金
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
运用专业知识创立“果潮计划”
公益助农硕果累累
周莹(右)与“百香姐”的直播带货现场
此外,她还在2020年成立了果品经纪人服务队,紧接着到当地进行深入调研。他们为当地赣南脐橙设计了13款文创果品包装以及周边,和当地带货的网红“百香姐”为当地2200多位农户直播带货,有效帮助农民销售果品。如果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为她提供了契机,那么专业知识则为她进一步实施计划提供了底气,周莹稳扎稳打地开启了她的公益助农路。
在谈到公益助农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周莹说到:“我去乡下调研时跟一些农户接触,他们眼神炙热地看着我们,交谈时又带着一些对未来的期许和迷茫,那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要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更好地服务社会。”正是看到这一个个迷茫却又炙热的眼神,看到一个个淳朴的笑容,周莹团队愈加坚定要将这条公益助农路走好。
最后周莹对华师的同学们表达了祝福,希望同学们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反思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且要多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在田地中、在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去挖掘真正的答案,并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服务社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021级本科生黄晓宁
兼顾多项学生工作与学术科研
发表国际期刊论文
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集所学,走实地,掘需求,解难题
发挥所长助力乡村振兴
黄晓宁:用所学知识助推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学生,黄晓宁始终将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关注身边社会问题,努力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将所学知识、技术与汕尾本地现实问题相结合。
在前期比赛基础上,黄晓宁与团队成员研究了一项针对小样本小目标的目标识别技术,在识别害虫种类方面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在校区开设的IAB创新思维创业课程的启示下,黄晓宁与她的团队希望能够在互联网+比赛中将这项技术跟汕尾市实际结合起来,于是他们结合汕尾地区特色展开了大量调研,发现素有“中国青梅之乡”的汕尾市陆河县有大量占地面积很大,但是发展并不理想的梅田。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得知,果农们在梅子采摘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虫害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单靠人力解决虫害问题无疑会降低采摘效率。
如何提高梅子的收获效率,解决果农面临的问题,是一件“需要做,可以做”的事情。在项目推进期间,黄晓宁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目标识别技术与梅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无人机拍摄图片、导入模型、分析识别目标,降低巡检所耗费的人力资源,从而降低投入成本,以期推动汕尾梅园的绿色和创新发展。黄晓宁团队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在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促进汕尾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当然,梅园的现实情况也并不可能通过这项技术就得到彻底解决。但黄晓宁认为,“既然做出这个技术,并且当地也有这个需求,希望对汕尾当地有所帮助,甚至在以后能有更大的应用领域。”
从去年三月至今,技术研发已有一年时间。在此过程中,黄晓宁跟她的团队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目标识别技术的精度是令他们较为头疼的一点,对此团队伙伴们积极讨论,寻求老师帮助,并为此不断优化结构、改进模型。
得益于书院的导师制,黄晓宁的导师与导师团队的师兄师姐常常为她们的技术研发提供改进思路,为她们解疑答惑,同时校区开设的IAB课程也让她们对项目实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黄晓宁特别感激学校和老师提供的支持。
耐心引导,浇灌祖国未来花朵
为社会贡献出华师力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