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切缅怀邓树勋教授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10-28

6月17日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著名体育教育家 运动生理学家

全国模范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邓树勋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 在广州逝世

享年88岁


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体育教育家、运动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树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3年6月1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 88岁。

邓树勋先生1935年11月出生,广东省东莞市人。1957年从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1957-1986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任教,负责运动生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并担任体育系主任;1986年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工作,1988-1996年担任体育系主任,2008年退休。

邓树勋先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担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体卫美学科评审组组长、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树勋先生深耕育人50载,崇教厚德,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教师”“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优秀教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其主编的《运动生理学》是全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体育专业教材,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专业人才,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邓树勋先生一生高风亮节,谦逊包容,治学严谨,受到全国体育与教育学界同仁和师生的尊敬与爱戴。他的辞世,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体育学界的重大损失。先生溘然长逝,但其精神永存!

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邓树勋先生!

尊重邓树勋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

谨此讣告,共寄哀思。

先生千古,懿德长存!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

华南师范大学人事处

华南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023年6月19日

邓树勋教授

深耕育人50载

一生高风亮节

深受师生们的敬仰

《华南师大报》曾多次采访邓树勋教授

现将有关访谈内容刊登如下


《华南师大报》

2002年9月16日721期二版



邓树勋教授,1953年就读于华师,195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任教高校体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高校这片土地上耕耘了45个春秋。“浇灌红花数十年”,成绩卓著。


道德文章  为人师表

——访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邓树勋教授


教师节前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如约见到了被评为广东省师德标兵的邓树勋教授。他平易近人的微笑一下子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进行得非常愉快。
道德文章,堪为标兵采访开始时,邓树勋教授特别做了强调: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这一称号,感觉压力很大,当之有愧。他表示,在华南师范大学,有一大批老师爱岗敬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个优秀的群体,而他只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他借用一句名言传达他的感受以及对其他优秀教师的认同:“我不是人民的英雄儿子,我只是英雄人民的儿子。”邓老师很谦虚,对自己的成绩几乎没提,不过记者手中一叠厚厚的资料早已告诉我们,邓老师被评为“师德标兵”的确当之无愧。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4年获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老师1996年被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称号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体美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教育部以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主编全国以及全省教材10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培养的研究生在全国各地高校任教,不少成为业务骨干,2人考取攻读博士……邓教授爱岗敬业,学科成绩突出,在教学改革上勇于实践,锐意进取。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成为全国很有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邓教授钻研业务尧精益求精,从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他不仅自己在教育改革上努力实践,还积极指导全国不少学院的学科以及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果。他作为带头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对《运动生理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改革,主编出版了“九五”全国重点教材《运动心理学》并主编出版多部《体育与健康曳教材》。邓教授在爱岗敬业,实践创新上出色地完成师德规范的要求。邓教授深明团结协作在新世纪的重要性,他不仅仅在自己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还努力做青年教师的带头人、指路人和铺路石。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包括我校以及兄弟院校的,一些在国外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些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岗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包括深圳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体院等)。从他们今日之成功可以看到邓教授昔日辛勤的耕耘。邓教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他都进行严谨的教学。他处处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对待教学,邓教授教风严谨,严格要求;对待学生,他关怀备注,如同己出。春风化雨,培桃育李,邓教授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师德有道,执教有法提到师德,邓教授感触颇深,他执教四十五年,在教坛上经历了许多风雨。对于“师德”这个词,他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一是爱岗敬业。这是师德最基本的条件。搞好教学并非那么简单,要每堂课上好,要学生们在学业和为人上有所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钻研。这需要爱岗敬业精神做支柱。谈到严师,邓教授说,“严”不是态度上的凶,而是要治学严谨,学生能以你为榜样。而如此的严师,正是需要爱岗业,敬岗业。关于这方面,记者在采访之前也做了相应了解。据学生反映,邓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哗众取宠,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研究生的论文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多次修改精益求精。二是学术研究永无止境,要勇攀高峰。邓老师解释说,教师没有对事业、学生的责任感,就不会去钻研。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教学生而自己不钻研,不有所提高,就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知识在发展和更新,老讲以前的东西,学生会不爱听,也不会满意。富兰克林说过:“空无一物的口袋不能站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三是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要以身立教,自己给学生一个榜样。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关爱学生,为他们铺造才华发展的土地。不能溺爱,但也决不能常常一棍子打死。“以身立教”,“正人先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正是一位重师德的教师所为。对待同事,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些老师缺乏团队精神,与同事不能融洽合作,直接影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和群体的能力。说到团队合作,记者认为最讲究的是相处态度,在这方面邓老师很让记者敬佩。他对待青年教师的态度很随和,有时还彼此开开玩笑(这种情景记者在采访开始前目睹过,正是他们愉快的相处气氛缓解了记者的紧张)。邓老师强调,师德的这几个方面,是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的。具体的内容随时代发展会有所充实、有所扩展。比如说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越来越强调,作为一名教师,也决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己。教师被誉为“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来是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然而近年来,媒体的不断披露使师德遭到质疑。提到高校令人担忧的师德问题,邓树勋教授痛心疾首:“三假”和“三不冶”问题令人忧虑。“三假”就是假文凭学历、假著作假论文。这是很个别的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便极其严重,属于学术腐败。把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玷污了。这种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假”现象,不仅仅影响校园,也影响了社会,决不允许出现。还有少数的教师对师德规范观念模糊,这就产生了“三不”现象。“三不”即教学上不负责任、学术上不求上进、对学生漠不关心。有些教师错以为把安排的课上完就算完成师德规范的要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学就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上好课,树立好形象。学术上也要努力攀登高峰,不能止步不前。“三不”现象不象“三假”凸现得那样明显,但是涵盖面较广,不容忽视。师德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奖惩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一个原因是师德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部分教师放松了自我要求。现在某些高校已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浙大实行了年终末尾淘汰制度,年终业务考核测评排名后2%的教师将会面临着被调配甚至失业的可能。这样做目的不在淘汰某一群人,而是让教师在适当的压力下产生动力。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几千年流行的处世哲学,正面临挑战。加大师德在各项制度中所占的分量,防止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松师德要求,这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中国的师德建设需要下一代的努力,然而现在师范生并不注重师德培养,学校是否该增设师德教育课呢?邓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说,师德仅仅靠一两门课是不能培养出来的。“师德立体工程”,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们会从任课老师身上感染到他们的人格魅力。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尊重人生和事业,规范自我,不要给学生和自己带来遗憾。邓老师谈到了自己在上海偶然遇到的两位学生,他们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对当年老师的教诲还记忆犹新。这件事对邓老师的启发很大,他感叹道:许多年后,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许会过时,但传授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对于这一代的师范生,我们并不仅要向他们灌输师德的重要性,更重要地是以行动表明:什么是师德?该不该有师德?
四十五载,矢志不移四十五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它可以磨损人的耐心和热情。记者很好奇这四十五年来邓老师如何能够保持对教育的高度的热忱。回忆往事,邓老师禁不住开怀大笑。他坦白地说,开始他对教师的一切都不是太明确,考师范院校一方面是因为他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大哥、二哥和两个姐姐都是教师,所以环境对他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受前苏联的一部影片《乡村女教师》的影响,主人公瓦尔娃拉为乡村教育呕心沥血最终桃李满天下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他。就读师范时,逐渐明确了教师职责,这才真正确立了当教师的志向。在四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虽然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曾被许多人误解,也曾苦恼,不过这个志向始终坚持没有改变,邓老师也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100个人的观念不可能都一致,80%的人接受就不错了。”“立志、奋斗、成功”,邓老师用这句名言来勉励自己,提醒自己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一直伴随他不断进取。离开邓教授的办公室时,秋季的阳光洋洋洒洒地铺在地上,一片温暖。“立志、奋斗、成功”,记者想起这句话,倍觉鼓舞。(本报学生记者  周萤 王康虎)


《华南师大报》

2004年11月5日754期三版



四十八载,风雨兼程育桃李

——访全国模范教师邓树勋教授


编者按: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德水平高低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关系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师资为主的师范院校,教师的道德风范更可谓社会道德风气的“基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校70多年来,我校一直特别注重加强师资队伍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修养、教学能力、行为情操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传统,营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环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无私奉献、德才兼备、治学严谨、勇于进取的优秀教师。近日,我校体育科学学院邓树勋教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就是一个明证。基于学校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我校决定大力推动师德建设,并定于2004年11月开展“师德建设大家谈”的征文活动,欢迎广大教师赐稿参与。一段漫长的岁月,一个无悔的选择,一份无私的奉献,一种紧跟时代的精神……48载孕育的硕果缀满枝头,48载栽培的桃李满天下……2002年,邓树勋教授被评为广东省师德标兵,今年,他又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
“荣誉对我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它鞭策我更加努力地去奋斗。”记者:邓树勋教授,祝贺您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我们都知道,您获得的类似荣誉已经很多了,这次您有什么不同以往的感想吗?邓树勋:我觉得,首先,在年近古稀之时能够获得这样一个荣誉,是对我教坛生涯的重要认可,我感到十分喜悦、欣慰。另外,与以前多半在地区内获奖不同,这次能到北京接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自颁奖,我感到十分荣幸。每增添一份荣誉,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我只有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不愧这份荣誉。记者:您从教这么多年,能谈谈您对“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古话的体会吗? 邓树勋:这首先是岗位的职责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道路,即“授之与渔”的教学概念。“惑”不仅指学业上的“惑”,也指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疑惑。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很紧密的关系,老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愿意跟你分担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在这几个环节中,做人又是最重要的,有一句话“首先要做人,然后才做学问”,骄傲自大的人永远不会在学问上取得太大的成就。记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教师是“红烛”,照亮和成就的都是别人,而对自身的学术或者研究反而会有影响。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邓树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红烛”形容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但并不等于照亮了别人就自我毁灭了。按我理解,红烛就是要发挥为学生指明方向的作用,而要点亮学生的前行之路,首先就必需充实自己。试问,五十年代的知识又怎么能适应新世纪的教学呢?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在进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极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互动“双赢”的交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受到学生思想火花的启发,有时学生的论文报告,学生偶尔提出的某个问题,对我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培养一个学生,影响的就可能是一个时代。许多年后,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许会过时,但传授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记者:请问您平时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呢?邓树勋:一直以来,我坚持的教育原则是:不护短,重榜样。学生如果做错了事,即使有再大的理由,也决不维护,要让他们自己承认错误、接受处分;爱护不等于放纵,若一味地放纵学生,只会害了学生。而严厉批评也不意味着“一棒子打死”,要“以关怀爱护为主,从宽处理”。学生接受处分,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更加有利于他们改过自新。教育不像生产那样简单,一件产品做坏了可以重做,但培养一个学生,影响的就可能是一个时代,没有重头来过的机会。记者:听说您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有时指导研究生写一篇论文甚至要他们改几遍以达到精益求精,您觉得他们从中能够获到什么?邓树勋:在我看来,精益求精可以带来的收获大体有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取得学位、规范作风、让学生学会做人。我能理解学生们在找工作时着急的心情,但是论文的完成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取得学位的资格,深入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做学问需要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一旦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就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努力朝着它前进。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就不可能踏上更高的台阶,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我喜欢校园的生活,喜欢老师这个职业,所以我在这个岗位奋斗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记者: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邓树勋:这么多年来,我有过各种各样的感受和经历。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看到学生能因自己的教导而有所成就。学生的成绩是对老师的最大回报,看到学生的成长,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成效,有价值的,而学生对老师的惦念又让我们倍感安慰。不少国内外毕业多年的学生还时常回来探望我,这让我十分感动。我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的第一句话是“邓教授是我老师……”记者:面对任教了40多年的大学校园,面对您的学生,您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邓树勋: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我喜欢校园的生活,我在这里感到舒服和亲切。生机勃勃的学生和校园,让我感到自己年轻了。中秋节那天晚上,我看到同学们围坐在校园里点着蜡烛赏月庆祝,这份温馨是校外生活小区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记者:在这么多年来,您有没有产生过选择其他职业的念头呢?邓树勋:从来没有。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期,我仍然没想过要放弃这个职业。刚开始,我选择教师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爸爸和哥哥都是老师),另一方面,当时电影《苏联女教师》中那位乡村女教师的奉献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在我看来,当老师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而我所熟悉的规律是:怎样把学生引导好。而且,至今我都记得老师给过的教导,所以,我更加坚信,这个社会需要老师这一职业,当老师是有价值的,是对国家有益的。所以我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当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爱自己、爱自己的事业。”记者:作为全国模范教师,您能给我们这些日后将走上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吗?邓树勋:首先是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师德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爱。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朋友或是兄弟,给予他们关爱。其次,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坚信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路走好,总有一天会有所收获。(采访:张文萃 许敏琳 钟孟贤   撰稿:许敏琳 钟孟贤


《华南师大报》

2005年8月31日765期四版



邓树勋:甘当铺路石


主持人: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师德标兵,在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过程中,除了在学术上去帮助和指导他们,在精神品格上,是怎样去影响和引导年轻一代教师的呢?邓树勋: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我从1957年大学毕业走进高教岗位巳经走过48个春秋,至今仍在岗奋斗,虽在古稀之年仍必须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60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45年来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一个共产党员要在国家需要我的岗位上努力实干,只有为正确目标去苦干实干,才能谱写有价值的人生,报效祖国。数十年的实干奋斗,取得了一些成果,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给我的人生套上了许多光环,然而我十分清醒地知道:我还是我,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的工作会给周围的同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更是多了一分责任和要求,我们影响的是学生,有时甚至是几代人。我主要做好两件事:带好头、领好路。主持人:说到带好头,我听说您在工作中对自己坚持“七个一”的要求。“七个一”具体指的是什么?邓树勋:“七个一”是:“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位研究生、编好每一本教材、做好每一项研究、建设好一门课程、建设好一个学科、完成好国家和人民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就拿上好每一堂课来说,备课就反映一个老师认真准备的态度。常有些老师不解地问我,你从教多年,这个领域还有哪些东西你不熟悉?为什么每次还这么辛苦地备课呢?我打了个比喻,农民每年都耕种,因此每年都会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也是不断提高和改进的,每一堂课我都会认真地准备。另外,做好每一项研究必须有对工作的科学态度和高要求。我不会放过每一个细节。例如论文是给人家参考的,容不得半点差错。建设好一门课程。我作为《运动生理学》课程带头人,自己必须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位研究生、编好每一本教材、做出成绩带好头,我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多项教材编写任务,从研究生到本科生的《运动生理学》教材、普通大学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运动生理学》确立了华南师大体科院在该门课程的全国领先地位。建设好一个学科。我是《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带头人,努力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队伍,出成果、获奖励,和老师们一起把学科建设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三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把全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指导纲要指定我主持制定、确立了华南师大在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作为一个党员教师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除完成学院工作外,我还担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作、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广东省学校体育指导委员会工作等,我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努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领好路就是事业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对团队中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我应该努力做带头人、指路人和铺路石,为大家的成长助一臂之力。发挥集体和团队的力量。一个党员教师,他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崇教厚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上,我的工作十分平凡,对于党和国家给我的“全国模范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等称号,我受之有愧。主持人:有人这么认为,以您现在的成绩、荣誉足已得到大家的认可,您本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就够重的了,即使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带头、领路,别人也不会苛责,所以不需要把自己搞得这样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邓树勋:我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关心我的同志打趣的说:“这老头不要命了!”我说:“命还是要的,但一个人的生命要有价值!”为什么我在各方面得到那么多荣誉还要去拼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五十年代的教育背景影响下产生的对祖国的炽热感情。记得在我读大学的时代,一位原苏联人民英雄的一句话在我一生中影响深远,他说:我是祖国的儿子,但不是祖国的伟大儿子,而是伟大祖国的儿子。因此,我一直认为: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理念中,我和我这个团队中的老师、学生大家都是祖国大家庭里的同志,在体育科学学院这个集体中,我是最年长的成员,是长者,又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带领大家为共同目标奋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上用行动给大家做个榜样,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二是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入党后我总觉得共产党员要去寻找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我自己的价值就是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为学生、为周围的同志树立好的榜样。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刻苦努力去做也是一天,懒懒散散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努力呢?三是责任感。我的责任是带好学生和周围的同志,影响的可能是几代人,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我已届古稀之年,步入老年行列,但是党和国家需要我继续工作,我肩负这个重任,“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发扬“革命人永远是年青”的精神,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夕阳谱写得更绚丽。(本报记者陈敏玲、姚伟浩、曾晓雪整理)
先生溘然长逝

但其精神永存

我们沉痛悼念

并深切缅怀邓树勋同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