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第一大课!5年10万多节!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4-04-23

2019年3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

华师在这五年间

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构建多维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3月18日下午,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唯实厅举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校党委书记王斌伟出席活动并讲话。


王斌伟指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学校坚持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与马理论学科的发展。本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既是学校党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王斌伟围绕“如何看待思政课”“怎么建好思政课”两个问题作分享。他表示,建好思政课,是“国之大者”。这既是中国特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建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信仰坚定、学识渊博、功底深厚。建好思政课,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话语表达、开辟新的教学渠道。

思政课事关学校教育的成败、中华民族的未来。王斌伟从学校、学院、教师三个层面就“怎么建好思政课”提出要求。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好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职、各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社会服务、管理保障等内涵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要为学校课程思政提供更多支撑,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要在国内外各方面发出华师“马院”声音,扩大学校影响力。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信仰要真、学习要勤、思考要深、见识要广、要求要高、技艺要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赢得学生,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爱的课程。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积伟介绍了学校思政课程的现状、特色和亮点。张永刚、陈梓睿、邵晓丹、姜淑娟、朱春辉、李宜乔、海明月、李立华、邬欣欣、秦一等青年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思政课程的重大意义与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思政课程的‘经师’之要与‘人师’之道”等主题开展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在点评中表示,此次学术沙龙不仅是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内涵,青年教师们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和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青年教师们能进一步明晰学校“1238”发展思路和学院“1338”发展思路,上好思政课,培养好时代新人,为学院建设和学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正宏,研究室主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王颖,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处副处长戴粦利分别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大思政课”,发挥青年教师对学校党建思政工作的支撑作用,畅通青年人才晋升发展通道、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等作了发言。


五年来

华师思政课坚持

“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持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并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培根铸魂,擦亮华师“大思政”金色名片  



五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贯彻“八个相统一”和“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全方位为思政课建设保驾护航。校党委书记王斌伟指出,学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要全面落实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重点任务,擦亮华师“大思政”品牌,打造华师思政课“金课”,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



学校党委明确提出“学校党委书记是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思政课工作,出台相关文件,拟定一系列思政课建设方案,强化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亲自讲授“思政第一课”,多次到课堂听讲思政课,经常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多次到马院调研、出席活动和召开工作推进会,把建好思政课、建强马院、建优马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工作去推动落实。


学校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动马院的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师资队伍等工作,形成了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



马院主动作为,承担思政课建设与教学重任。作为全国重点建设马院,马院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一体两翼三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着力通过党建引领,打造立德树人的巩固阵地。其中,“一体”即明确树立起思政课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两翼”即推动课程和师资队伍两翼的建设,“三驱动”即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驱动作用。五年来,华师共开设思政课10万多节,其中马院教师中个人讲授思政课最多的为近3000节。

在“党建引领+一体两翼三驱动”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党建引领是马院持续加强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坚强保证。马院党委书记周宪表示,建设好思政课,马院和马理论学科的建设是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马院党委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宣马”教工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陈金龙教授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马院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进入A层次,连续多年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5%;拥有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等9个省部级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


探索一个“大思政”教学模式

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形成



聚焦思政课程改革,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有效融入每门思政课程,201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牵头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课程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将“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化,获批广东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新增“改革开放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特色课程,思政课教师荣获2023年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优质课例一等奖。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王斌伟表示,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把关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自身要有高深的学识、高尚的修为、高远的理想,自觉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来严格自律,努力做到“人师”和“经师”的统一。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通过科学规划人才引进、精准实施人才培育、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持续优化人才环境等举措,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努力下,思政教师在各项教师技能专业比赛中崭露头角,荣获多个奖项,成绩优异。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建设项目“新文科建设价值性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20年第五届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21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2023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2023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



加强科学研究对思政教学的支撑,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华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院教授陈金龙表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在实践过程中,马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深化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近年来,马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40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含金量”和“吸引力”。陈金龙表示,思政课建设既要坚持内容为王,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既要增进学生的理论认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道理、学理和哲理。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大思政”的格局,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近年来,马院思政课教师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活素材为依据,将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创新运用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方法和“三屏融合”“分众模型”“对分课堂”等教学手段,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技术赋能,形成全方位的思政课堂组织模式。目前,已开设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结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线下课程,如打造精品共享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开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改革开放精神”虚拟仿真课程、“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在线开放课程,多线并行凝聚体系合力,探索塑造高等教育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新生态。



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堂,推动思政实践课程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示范性,出版2部优秀调研报告集。同时,签约系列校外实践基地并形成良性互动,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实践基地参观、交流、实习和开展志愿活动,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负责人、研究人员或解说人员深入校园和课堂为学生开展专题教学,促进两个课堂有效衔接,积极拓宽思政育人场域。


书记校长讲授一堂“思政第一课”

收获一大批“粉丝”



学校党委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每学期初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校领导班子全员参与,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院长积极参与,纷纷走进学生中间、深入课堂一线,为大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五年来,校党委书记、校长和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共讲授“思政第一课”500余场,参与学生超10万人次。



构建一个服务广东的共同体

牵头推动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如是说。2022年12月,华师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广东)牵头单位,与广东省内其它53家共同体同向同行、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一体化的事业。


此外,华师作为9家发起单位之一加入了由上海师范大学牵头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加强与其它省域共同体的交流合作。一年多以来,华师组建了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专家团队,协同开展工作,产出成果。


2023年,广东省教育厅成立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陈金龙担任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同年10月,来自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区象贤中学、珠海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个学段的思政课老师围绕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同上“改革开放”一堂课,形成了能够突显广东特色的系列精品资源。同年,华师教师荣获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



马院副院长蒋积伟表示,未来要持续推进项目依托、数智化教学、突出区位特色的课程建设,加强包括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对外交流、课程特色在内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围绕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凝练打磨教学成果,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到一体化教学展示、集体备课、专题论坛、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再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决策咨询、理论阐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正在广东大地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地展开。


打造一个全省高校备课中心

服务全省160余所高校思政课教师



从打造学习交流平台,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再到实现“一对一”帮扶,备课中心通过兼具政治高度、学术价值和可复制经验的备课“小服务”,打造出了具备深远影响力的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大品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专家学者从专业视角切入,深入解读课程的重点所在,紧跟热点进行剖析,就如何上好思政课畅所欲言。陈金龙表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成立有助于促进思政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各高校要形成合力,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


截至今年3月,备课中心已链接全省160余所高校,邀请超过70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近30场集体备课会,累计服务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突破9000人次,集体备课效果得到同行们的广泛认可。


录制一堂高品质系列好课
全平台观看量超百万



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什么样子?“一堂好的思政课是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思政课”“一堂好的思政课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一堂好的思政课是能够带来思想启迪的思政课”……五年来,马院多措并举,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打造高品质思政课,并积极与各大平台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广受好评。



马院教师多次参与人民网“云讲堂: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广东广播电视台“一堂好课”、广州广播电视台“一门‘新’思”等品牌栏目的录制。其中,“习近平强军思想”入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示范“金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改革开放精神” “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课程在各大平台播出后,累计观看量达到100万+。



如何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们各出奇招

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娓娓道来

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启智润心,师生共话思政教育心得  


张永刚:

“三屏融合”思政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马院教授张永刚发现,“总体屏幕”时代下话语形态与交往模式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只有融合投影屏、手机屏与电视屏等三屏优势,才能实现专业性、即时性与引领性相结合,以“三屏融合”理念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后,张永刚更加坚定了立足现实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想法。


实践证明,“三屏融合”理念在学生群体中取得了较好反响。张永刚依托学校网络教育平台开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截至目前,这两门课程已有10万余人次完成学习。他也因此于2019年10月获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精品在线课程优秀奖,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此外,张永刚已录制大量网络直播和课堂,其参与课程与节目《湾区哥哥的思政课》广受好评,《我的一堂思政课:从“最难讲”到“最精彩”》先后在广东新闻联播、广东卫视“飞越广东”播放,并登上《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记忆》第二集入选省委组织部“百部精品党课”(全省教育系统仅有四部入选),主讲的《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微团课作为示范团课在全省展播。


“我很感谢华师提供的平台和同学们,是因为学生们的疑惑和求知欲才让我出发去探索,也因为华师这个大家庭里有很多优秀的同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作为支撑,才让我走得更远。”在未来,张永刚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念,通过“三屏融合”的模式加强理论宣讲,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用生活化语言和方式来讲述深刻道理,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立华:

以“人师”高度求合,以“经师”深度求精



为了能上好“让学生认真听讲”的思政课,马院教师李立华深入思考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刻认识到,如果要将思政课讲透,就要避免“填鸭式”的塞知识、“祥林嫂式”的重复说教,“堂吉诃德式”的树立假想敌。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学习,李立华将讲好思政课的心得凝练为“以人师之高度求合,以经师之深度求精”。


“思政课是有高度的,作为思政课的人师也是要有高度的。不论什么学科,与思政课都有可以融合的部分。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从“人师”的高度,打通不同学科的壁垒。”在和理科生上课的时候,李立华会找出兼具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树立榜样,告诉同学们理科不是只学本专业的内容就行,想在自己的专业里有所建树,便不能缺少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不能少了思政课的学习。此外,李立华还意识到,思政课是有深度的,作为思政课的“经师”,也要有深度。“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自2021年正式承担教学任务以来,李立华在日常科研与授课中不断精进自身本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上学期,李立华受教育部委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前往拉脱维亚大学讲授《近代亚洲的崛起》这门课程,同事笑言他“将思政课上到了波罗的海”。在那里,李立华同样采用以我国历史为主线,对比参照亚洲其他主要国家历史的方法。李立华谈到,华师马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师资力量雄厚、格局很大、视野很高,他在向优秀前辈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未来,他会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责任,继续努力,上好这门关键课程。

海明月:

保持学习力,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2023年9月,海明月正式入职华师马院任教。她坦言,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认识划分为三个阶段:机遇-事业-信念。无论是刚参加完博士复试笔试后的初次学习、新生军训结束后的再次学习,还是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周年的第三次学习,都给海明月带来了重要的成长指引。


在她看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就如何定位思政课、如何讲好思政课等方面给予了明确指导,尤其是针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学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统一”,带给她信念般的坚持,对她整个职业生涯指明了长期努力的方向。在具体教学中,海明月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院名师支持和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支持下,总结自己的教学重点,逐渐摸索出“两个转换”的教学方法:将政治话语转化为理论话语,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这也是海明月与自己不断较劲的地方。


在得知有同学还未走进思政课堂之前便已产生放弃这门课的想法后,她有些不甘心。考虑到人文社科类专业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与知识基础,她尝试着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运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将专业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将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在未来,海明月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学习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推动建设培育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思政课。


符贵瑜、杨广、李林颖、余佳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在上大学思政课之前,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师范2023级符贵瑜认为高中政治课本上一大串连续文字让人头疼。但通过大学思政课堂上的学习和老师有趣的讲解,以及课堂里浓厚的讨论氛围,让符贵瑜明白了政治对个人的意义,政治不只是国家大事,更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思政课也让她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22级本科生杨广表示,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让他耳目一新,授课老师新颖的视角和讲课形式,尤其是他的教学能力和对待历史的态度,给自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杨广认为,该门课程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知识的再回顾,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看待历史的角度。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杨广也会在老师的指引下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



经过思政老师系统地讲解,国际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联合培养)专业2022级学生李林颖深刻领悟到了青年人身上肩负的使命。李林颖表示,青年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应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目标相结合,用个人梦想助推中国梦的腾飞。同时,青年人要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先思考“如何解决”,而非“如何逃避”,做一个能吃苦、肯奋斗的人。


通过在思政课上的学习,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科学教育专业2022级学生余佳治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兴趣。余佳治还在课余之外阅读了很多思政方面的书籍,这不仅提升了余佳治的历史素养与爱国情怀,还为生活和学习上的行为做出了指引。


心怀国之大者

答好时代命题

华师将矢志不渝 肩负教育使命

善用“大思政课”

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供稿丨马克思主义学院

采写丨陈婧 赵晨 邵嘉敏

摄影丨吴建国 李宁

曹野 杨涵 陈煜婷 陆芊骅

执行编辑丨朱晓薇 陈虹媛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陈正宏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