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老师,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们?”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受教师精神感召
这位华师女生投身乡村教育
照亮乡村学生的人生之路
她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
2022级研究生邹瑜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2022级研究生邹瑜,曾参加2020-2021年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在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彭田小学支教,累计志愿时长超过1500小时。获2023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学精神筑牢强国之梦”专题作品三等奖,先后获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
她在求学时
遇到了关爱学生的老师
让她更加坚定
步入师范殿堂的动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她曾被篝火照亮,于是她选择成为火焰。
本科阶段,由于竞争激烈,邹瑜并未被心仪的师范专业录取,但是同院系化学(师范)专业同学的师范课程让她心生向往。她首先尝试了转专业,遗憾没能成功。临近毕业秋招时,她也面试了许多教师岗位,都没有下文。陷入迷茫之际,邹瑜在广东共青团公众号上看到了乡村教师计划的报名链接,长期以来的教师梦想驱使着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报名,却也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复。成为一名教师的道路,似乎比想象中更加坎坷漫长。
机缘巧合下,她又一次看到了乡村教师计划的报名链接。本着再尝试一次的想法,她又报了一次名,并在这次成功入选。这时,距线下培训已经不到一个星期。而她,终于要站上讲台。
曾几何时,有人在她的心中种下了教师梦的种子,从那以后,填报志愿、转专业、报名乡村教师计划,她一步步向着开花结果走去。有失败也有成功,但无论经历多少次失败,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方向。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而被摇动的小树苗,栉风沐雨,力向参天。
乡村教师计划
让邹瑜得到站上讲台的机会
本科未圆满的梦
她在这里接续
“我还是会尽力”
“可能因为本科不是师范专业的,所以一开始上岗的时候是挺懵的”,邹瑜这样描述她开始支教的第一天——头一天被告知要教授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还要兼任班主任,第一天就要走进教室面对一班眼神里满是求知欲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邹瑜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有一个老师,她上课从不用‘小蜜蜂’,孩子非常安静”,通过观察与请教,邹瑜发现她有三个窍门:第一,建立老师的威信,精心准备并声情并茂地讲好课堂小故事;第二,设置表现好的奖励;第三,若学生过于吵闹,她也不会表现出严肃生气的样子,反而是静静地看着大家,让学生们自觉地安静下来。
“那时候,我采取了两个方法转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邹瑜是明确奖惩,及时在班级优化大师上进行加减分,学生们可以在一周兑换一次奖励。同时,她也常态化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尝试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制作模型、做小老师等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活跃大家的积极性。
在支教过程中,邹瑜遇到了一个令她难忘的学生:他是同学们口中“不乖”的小朋友。从一年级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会倔、闹脾气、撕纸、撕书,到在邹瑜的发现表扬下也可以认认真真地将作业写得漂亮。“我写字真的很好看吗?”他这样问邹瑜。“他是真的觉得我好像看到了他的优点,看到了他的好,他就会愿意做得更好”,为了他的身心得到更好地成长,邹瑜让他做了小组长,教他如何控制自己、如何教同学信服。
支撑她
走过无数赛场和组会的是
孩子们的感谢
和最终走上讲台的决心
读研初心是回归教书育人
结束了支教计划后,本科就读化学专业的邹瑜留意到了科学教育这个方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小学科学教育还有许多空白等待后继研究者填补。加之受支教经历影响,她想起那个因她离开又重新变回原状的孩子,继续教授小学学段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因此她选择小学科学作为自己意向读研的方向。
备战考研是一条漫长而考验意志的道路。在这期间,邹瑜常常收到来自支教孩子的信息:“小邹老师,您现在在干什么呢?”“小邹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很感动,我们的交织不过短短几个月。但我好像从未被忘记过”,邹瑜在那段奋战的日子里也因此受到了鼓舞。
考完初试后,邹瑜再度回去支教所在地,学生们对她的支持和鼓励让她更加坚定前进的信心,在复试环节也表现优异。最终,带着学生们的期冀和祝福的邹瑜以409分的成绩考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
研究生历程的第一个挑战是“田家炳杯”比赛的到来,而对于经历过情况百出的有生授课的邹瑜而言,无生授课的师范技能比赛已然更是适应。在几无教学管理、接近理想状态的课堂上,邹瑜的授课要顺畅许多,她的驾轻就熟来源于她在乡村教师计划中孩子们“给予”她的丰富师范实践经验——如何从学情出发、如何思考学生的课堂接受、如何设计课堂回应、如何制定课后反馈……虽然乡村教师计划结束了,但感情和记忆仍如余音袅袅,在邹瑜的脑海中回荡。在无声的模拟授课备赛过程中,一片静默的微格教室里,邹瑜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会念及那片山区里的孩子们赤诚的目光和积极的反馈,“这么讲他们能不能听懂呢?”她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思考,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去构思和设计课程。
“教学不是单向传输,看似是老师在教学生,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在教你如何教他们。”邹瑜解释道。
“我想比赛并不是目的,教育才是。”邹瑜认为,师范生在打比赛的过程中真正要思考的,是模拟的授课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真实的课堂当中,发挥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她曾经在实习过程中尝试使用自己打比赛时涉及的教学设计,借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从学生出发”——这也是师范技能类比赛的意义所在。
通过乡村教师计划和“田家炳杯”的锻炼,邹瑜对“师范”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实践层面上的理解。邹瑜认为,在她的师范实践路上,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坚定成为一名“好老师”——成为带给学生知识和快乐的引路人。这是打比赛的落脚点,更是她初心所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师范之梦”。
躬身师范,实践笃行
以师之名,葆师之心
在未来的道路上
晚安华师读者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晚安华师读者:
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阅读感受、促进公众号不断创新改进,我们设置了此调查问卷,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填写,您的回答仅被用作统计,我们向您保证调查内容将被严格保密。感谢您的合作与参与!
点击下方小程序
采写丨肖语涵 计钟悦 喻丽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黄丽欣 郑淇匀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复审丨林海岸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