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公,大智慧!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工作
化解当前司法实践的诸多挑战
华南师大法学院教授王燕玲及其团队
开发研制出“小包公·法律AI”
聚焦智慧法治现实所需
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路径上
专注法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小包公·法律AI平台创办于2016年,是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领衔的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及其产学研基地的研发成果,利用人工智能、司法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模型等科技手段实现了与法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是国内唯一一家由法学院教授贯彻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法律科技平台。
经过八年迭代更新,“小包公·法律AI”现已涵盖数字法学、数字政府、数字检察、数字法院、数字企业五大核心模块。目前,平台应用超过三十个具体法律实践场景,相关智能系统已在全国十余个省份广泛应用,深受政法机关、高等法律院校和广大法律、法学工作者欢迎,为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响应国家号召
应对法治建设挑战
顺应智能化大趋势新格局
开创性探索智慧法治模式
探索人工智能与法治的融合发展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调整、影响国家社会生活和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当前,法律案件的日益增多,法律高素质人才的紧缺,法律行为的定性、裁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等问题,引发了王燕玲对法律公平公正的实现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如何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
王燕玲认为,良好的制度或政策,需要精细优良的系统作支撑。在法律AI这一前沿领域,她主张将法学的学科理论、应用场景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先打造出一个精细化的底层架构,灵活适应不同的法律应用场景,并演化出多种专业化系统,如智能量刑、全流程智能审判、智能证据分析等,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工作,以确保法律制度、政策的高效落地。
为切实了解我国司法实践所需,王燕玲与团队成员深入调研,足迹遍及全国11个省份,为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王燕玲联系国内兼具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成功搭建起研发团队。
历时四年,王燕玲团队成功研发了“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即“小包公·法律AI”),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国内著名法学专家的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在国内法律实证分析智能应用领域,“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处于独创和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平台由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黄震华教授担任技术专家,由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等法学大家担任专家顾问,聚集了国内顶级资深法学教授、实务办案专家和人工智能科技人员,保障了平台的深度发展和持续优化。
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
抢占科技革命中的法治先机
运用新技术为法治建设赋能
“小包公”拥有大智慧
“小包公”的大智慧
“小包公·法律AI”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法学研究,通过对司法大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整理、归类和分析,快速得出分析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和分析报告,实现了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为广大法学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法律实证研究和政法机关制作各类大数据分析报告提供了崭新而独特的平台和手段。
目前,“小包公·法律AI”已由最初的智能量刑系统扩展至一个全面且多维度的法律科技平台,独立研发多款智能系统,包括智能量刑预测系统、智能类案检索系统、智能法规检索系统、智能刑事证据审查系统、智能量刑偏离监测系统、智能法务系统等,覆盖了法律实务的全流程,提升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实效。
“小包公·法律AI”的智能系统具有“大脑”“眼睛”“巧手”的特征。平台内置了多领域、全案由的法律知识图谱系统,能从中归纳、学习证据审查要素、法官裁判说理规则等,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聪慧大脑”;依托正则表达式、大模型等多项科学技术,拥有一双能在长篇的案件资料中准确识别、抽取关键要素的“眼睛”;还可生成审查报告、量刑建议书、判决书等多类文书,拥有一对能够写清事实、写出逻辑、写明说理的“巧手”。
除了智能辅助审判办案全过程,“小包公·法律AI”的大数据法律监督系统实现了新的突破。王燕玲及其团队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极大拓展了法律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为数字检察工作基础提供坚实的支撑。
“以研促学,以学助产,以产引研”
“小包公·法律AI”的研发和应用体现了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路径
“小包公·法律AI”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通过创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理论学习转化为企业研发和实际应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王燕玲依此创办了广东博维创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法律行业提供高效、精准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司法大数据、智慧司法、企业合规、智能专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法律人工智能企业。
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小包公·法律AI”的研发和应用,学生参与到一线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当中,亲身体验从概念到实践的全过程,深入贯通融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法律人工智能领域中扎根深入学习、在专业上不断成长。
目前,“小包公·法律AI”研发团队中共有学生15人,汤仕琪和汤佳薇便是其中两位在读研究生。在平台实习期间,汤仕琪与团队成员深度参与系统的研发工作,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系统的改进提出建议。汤佳薇则深刻地体会到,能与来自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伙伴一同共事,进行多学科思维碰撞的交流与学习,让她成为人工智能与法学交叉领域的探索者的理想愈加坚定。
在科学研究方面,王燕玲团队专注于法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依托“小包公·法律AI”探究社会法治问题,研究成果20多次获中央领导或省部级领导批示,获得核心发明专利5项,受理发明专项10项,软件著作权32项,发表人工智能法治论文十余篇,承担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子项目,为有效分析、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法律与技术方案。
至今,“小包公·法律AI”平台产品扎实推进智慧法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已获广泛应用与赞誉。以清远市为例,为规范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帮助检察官提出精准量刑建议,清城区检察院2022年10月开始引进该平台智能量刑辅助系统。上线后该系统提出的量刑建议涉及案件66件,量刑建议采纳率为100%,为法律实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对全球法律环境产生深远影响。2024年8月20日,全球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我校与武汉大学、澳门大学作为联盟发起单位,联同66家境内外法学院校、研究机构,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及司法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以“科学+法律”的创新模式,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新的力量。
展望未来,王燕玲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小包公·法律AI”的平台建设,通过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式,继续对司法大数据进行深度研究,进一步促进法律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为人工智能法律教育领域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法学人才,为赋能中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开创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的崭新篇章。
数据驱动 精准决策
透明权威 公正高效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应用目标
用科技赋能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
“小包公·法律AI”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先行者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地址
去年8月以来,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华师作为牵头单位,分别协同广东科贸学院、广州番职院与信宜市、封开县结对共建,协同6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关注“华师双百行动”公众号,了解更多华师故事。
采写丨施莹 林东秀
制图丨杜曜彤 李文晖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