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升初必考古诗文之《夜书所见》

2017-11-08 菜单课

试题答案

江雪[1]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2],万径人踪灭[3]

孤舟蓑笠[4]翁,独钓寒江雪。


一、判断题。  

1、《江雪》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柳宗元。(× ) 

2、“独钓寒江雪”用的是“词序倒置”的方法。( )

二、选择正确的一项。

1、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千山”指一千座山,“万径”指一万条小路。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阔大苍茫的背景。   

B、 孤舟蓑笠翁”写老翁在白雪覆盖,苍茫一片的江面之上,独自一人坐在一条小船上。        

C、 “绝”和“灭”两字的使用,使“千山鸟飞”“万径人踪”描绘的场景发生了猛烈的转折。

D 、“独钓寒江雪”写出老翁在寒江之上独自垂钓的状态,苍茫广大的寒江和孤独的老翁形成一种深具意味的艺术张力。 

2、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千山鸟飞”,“万径人踪”是热闹的场景,但“绝”“灭”一下子把热闹的状态归于孤寂。

B、寒江独钓既是一种极大的孤独,又是一种很超然的内心境界。    

C 、覆盖千山万径的白雪,既喻示了作者寒冷凄清的内心世界,又表明作者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D 、寒江独钓的画面,显示了作者深沉的无奈,他内心热烈向往着热闹繁华的人生场景。

TODAY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2]

知有儿童挑[3]促织[4],夜深篱落[5]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创作背景: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 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 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 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小试牛刀:

一、填空题。

1.《夜书所见》这首诗是         (朝代)诗人 所写。这首诗描写了         (季节)                (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推荐阅读


《风》 《古朗月行》 《悯农》 《画》

《春晓》 《赠汪伦》 《静夜思》 《寻隐者不遇》

《池上》 《村居》 《小池》 《画鸡》《小儿垂钓》

《梅花》 《登鹳雀楼》  《早发白帝城》《江雪》

《谈天说地话西游》家庭教育的悲欢得失

《谈天说地话西游》系列讲座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