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锦耀:如何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
点击标题下方新三农,关注后可查阅所有文章
编者按:本文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宗锦耀局长在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实施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实施培训班上的讲话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
(2017年7月12日北京)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实施培训班,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宣传解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部署中央财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支出项目实施工作,明确任务要求和思路措施,确保项目规范、有序、廉洁、高效实施。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参加培训的全国各地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办好这次培训班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明确了相关具体要求,这标志着党的“三农”工作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第二三产业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农村产业融合?简单地说,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让农业不单是局限在种养业生产环节,还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利润比单纯每个产业之和要大,核心是要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是有机交融,不是简单结合。农村产业融合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简单“翻版”,而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其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样、链条更加延伸、边界更加模糊、经营主体更加多元、业态创新更加活跃、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工业4.0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实际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升级过程。农业农村经济1.0版本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规模农业,2.0版本是主要依靠农业机械装备的工业化农业,3.0版本是主要依靠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信息化农业,4.0版本是主要依靠农村产业融合催生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如果说农业产业化只是把产加销三个“鸡蛋”并列在一起的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把“鸡蛋”打碎重新炒出一盘新菜、“炒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具备4.0版本的明显特征,并涌现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展现出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村各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足安康的繁荣景象。我们要深入理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一产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为一产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助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通过分工分业催生出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化解“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质量环保法制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构建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体系,将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拓宽传统“衣食农业”的狭窄发展领域,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价值整合,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从根本上确立“大农业”发展定位,把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联系起来,实现农业“接二连三、隔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获得更大的产业链增值空间。还可以推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促进农业与工业嫁接融合催生出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嫁接融合催生出休闲农业,与信息产业嫁接融合催生出农村电商,与养生养老产业嫁接融合催生出康养农业,与文化产业嫁接融合催生出创意农业,与教育产业嫁接融合催生出亲子体验等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扭转农村单纯依靠发展第一产业和拼资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使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总之,有利于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承受着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双重挤压,农民单靠种植、养殖获利十分有限。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创造出更多新型业态,产生更多增值的环节、增加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环节、新渠道和新途径,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并且,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后的增值收益,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更多的生产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将增值利润留给农民,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在农村,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激活城乡闲置资源、闲暇时间和闲散劳力,同时吸引城市和工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之间资金、人才、信息和产品双向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可能会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也许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进城务工、乡村休闲旅游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极有可能再次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使农业农村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二、准确把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紧紧扭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等关键,依托“三区三园一体”(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等载体,做强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重组等三链重构,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具体来讲,要采取“五多”策略:
一是多业态打造,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范围扩大和就业增收渠道增加。推进产业链相加,通过加工带动,让农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通过休闲旅游带动,让农业隔二连三或接二连一,向前后延伸。推进供应链相通,通过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进而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前后相应、上下衔接的庞大产业集群。
二是多要素发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将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人力、地力、畜力、机械力和单纯依靠生产环节发挥作用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企业、企业家等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来,切实破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等现象和问题。要做大规模聚集点,一片一片开发;做长产业延伸点,一条龙一条龙开发;做亮品牌闪光点,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开发;做圆循环经济点,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开发;做强社会服务支撑点,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开发。以上“五点”协同,密切互动,集聚要素,深度融合。
三是多主体培育,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要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支持休闲农业聚集村合作组织、休闲农园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集中建设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要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比例,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普通农户或组织成员,使农民参与全产业链价值链利益分配。
四是多利益联结,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体系。最为关键的是要有相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搭建组织载体,创新融合模式,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产城(镇)融合型、农业内部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向农业渗透型、园区前延后展产城融合型和复合型等多种类型。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
五是多措并举,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政策创设和落实、科技创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创建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与发改、财政、工信、国土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老少边穷”地区、加工业优势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主要依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体现“三化一体”(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和“三区互动”(农区、园区、城区互动)特点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多种策略,通过各类创业、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通过各级政府的加油助力,最大限度地放大融合发展先进典型的辐射效应,把美丽的盆景串成亮丽的风景,使产业融合的星星之火在我国广袤农村形成燎原之势,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新动能。
三、精心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
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部门拿出“真金白银”,陆续推出了一些含金量很好的政策和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门安排专项建设资金,支持138个县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农业部协调中国农业银行,安排2350亿元信贷额度,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和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给予金融支持。前不久,我部又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印发文件,就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部署,大力支持包括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在内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些年各类涉农资金都在向农村产业融合方向整合,其中农产品初加工就是其中的的重要内容。2012-201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36亿元,支持部分省份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包括蔬菜冷藏库在内的产地初加工设施。2015-2016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支持12个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试点。按照中央财政涉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统筹改革的要求,从今年起,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都纳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项目资金总盘子扩大到100亿元,其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共计30亿元,实施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要结合各地实际分别突出不同方向和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突出构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县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探索将财政补贴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民合作社成员或农户,使其参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利益分配。获得财政资金奖补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原则上不得补助未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同时继续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贮藏、烘干、净化、分等分级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中一定要坚持一手抓实施、一手抓监管,规范、有序、高效、廉洁实施,加强监督检查,强化信息公开、绩效考核和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安全。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项目实施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第一,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中央涉农转移支付资金改革后,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方式,各省级农业管理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在确保完成农、财两部下达的工作任务清单和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区、市)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分配使用资金。各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的汇报、协调,加强与其他相关强农惠农富农资金项目的衔接配套,在本省资金总盘子内争取更多支持。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地方补助资金,将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试点示范县倾斜,进一步突出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各地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证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检查验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改革后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相较改革前更具灵活性。为保证中央涉农资金规范、有序、高效、廉洁使用,各省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省产业需求和发展实际,做好项目的顶层设计。在不同省份,由于项目实施可能涉及1-3个处室或单位,要注意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要求、实施区域、资金分配、支持对象、组织实施、监管要求等,并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要将项目资金分配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第三,选好支持对象,加强监督检查。合理确定实施区域和重点内容,要按程序筛选试点示范县,依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有关条件和标准选择拟支持的经营主体,充分尊重经营主体自主选择权。要在项目实主体遴选、项目建设、项目验收、补助资金兑付等环节严格把关,督促项目实施主体按照规定使用项目资金。要强化信息公开、绩效考核和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安全,特别是要重点防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虚报或多头申报项目以及骗取、套取、挪用财政补助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搞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及时建立并认真执行项目公示制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册、明白纸等形式,向本地区项目实施方案、操作程序、补助资金规模和使用进度、项目实施投诉咨询电话等信息进行及时公开,要对经过遴选确定的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补助金额、建设内容、补助规模等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组建专家队伍,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今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再统一制定初加工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各省可根据本省实际需求,建设贮藏、烘干、净化、分等分级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以及果蔬加工中心、粮食烘储中心等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中心。这就需要各省(区、市)尽快组建省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专家库,构建省、县两级技术支撑体系,出台本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和设施管理规范,加强人员培训,推动建立县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推广队伍,保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实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作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部级技术支撑单位,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六,注重总结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与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作思路,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向纵深开展。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充分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形成全媒体报道格局,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的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同志们!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关于“三农”理论政策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财政支出项目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财政支出项目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切实提高项目实施工作科学化和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宗锦耀局长在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实施培训班上的讲话
来源:农业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