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茹佳:地图墙诞生记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订阅哦!
◆ ◆ ◆ ◆
2017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 ◆ ◆ ◆
回望
2016,总觉得有谁把时间从我这里偷走了,明明才过完年回来,怎么转眼又要过年了?明明project才开始没多久(不是为了显示小编英文有多好,只是写“工作”太含糊了,写“项目”又冷冰冰的太正式了,换了这个“高大上”“国际范”的词儿),上周末才算刚刚有个终结,怎么一年已经溜走……废话不多说,先来看一条被“枪毙”的微信:
1 2
3
按序号查看哦~
策划思路全改,不怕“一步到位”
在“秀米”里挖出这条微信,日期是1月8日(还是农历2015年的事……),回头细读,整个文本充满了“急就章”式的敷衍感,为了完成任务而出一个活动的匆忙感,尤其是征集方案,时间、内容、参与方式都是满满的不确定。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快年底了,又来一个新活动,简直不能更消极了好吗)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清晰的策划思路,还在“试试能不能行”的迷糊状态。所以,可以预见的,微信预览发给老周后,迎来了一顿委婉的“痛批”。
为了给多媒体室右墙配上巴金先生在上海走过的足迹地图,我们计划给每个居住地点配一张原创建筑图,最好是黑白线描形式,最后以喷绘或者刻印的方式留存于墙面。那么谁来画呢?咱们宣教部的三枚妹子讨论了一轮又一轮,始终还是没有脱离熟人介绍、寻找名家这些方式,觉得这样更靠谱,所以当老周说要出一个征集方案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捂脸)。于是上图这个不成熟的方案就诞生了,我们征集的是“人”,而不是“画”。
一顿委婉的“痛批”后,思路被全面否定,“我的内心是崩溃的”(继续捂脸)。对话如下:
为什么要找“人”呢?为什么不直接征集“画”呢?
周
偶
可是总共有14个地点,要画14张图,而且都是成品啊!会有人画吗? 来得及吗?
我们不需要色彩的,用线描方式,我看成名画家十几分钟就能画完一幅,就算留时间修改,一天一幅也肯定没问题,不要小看了画家的实力!
周
偶
那还有好多旧居的地点现状不明,没有合适的照片怎么办?
你整理一下,排个行程,咱们自己去拍!
周
偶
……(内心又一次崩溃了。OS:没有一个工作狂领导,出不来员工的工作成绩orz)
暴走,暴走,一路狂拍
中间修改方案,过年,重整工作状态,确认地点信息等过程略去不提。三月三日,我们终于踏上了重访巴金上海旧居的行程,用2016年年底流行语来说,就是“微阅读行走”,在阅读中行走,用行走来阅读。先奉上行程表一张:
以上不是最终版本,但是草稿只找到这一张(小编字太丑,看个大概就好)。原本按照地点聚合情况,分成南北两个片区,然后用百度地图搜索每个地点之间的路程,确定行走先后顺序,定好出发点,约好专车司机(因为靠公共交通一天根本走不完),咱们终于顺利在地铁十号线海伦路地铁口碰头(东北方在建地块就是11号地点麦加里的原址)。染鹅,一天行程几乎没有一处按照原计划路线进行,一路碰到许多突发状况,以及临时增加的行程(因为可能大家聚在一起实地查访十几处文化聚居区的机会,近些年就只会有这一次了)。
以下将开启疯狂吐槽+海量图片模式,友情提醒在WiFi环境下阅读:
曾经的溧阳路965弄,后来的四平路122弄,现在的在建工地,木有门牌号。这是巴金上海旧居近年来改变最大的一处地点。
(它就没了!就这样没了!)
周边一大片待拆区域,陈旧破败,走进里弄内,处处散发着经年累积的人文气质和老建筑特有的情韵。这些历经近百年风雨的住宅,拆了真的比保护起来好吗?
大片待拆小区,青苔处处,光影流转,留住了时光的痕迹。
如今的宝山路鸿兴路一带,想想“一二八”事变那场大火,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总厂被炸,东方图书馆无数珍藏图书被毁,愤恨有之,心痛有之……如果战争不曾发生,多少中外精神财富能够保留下来!
爱我的请举手,爱我的请点点我~~
↑
这是上午行程中找得最顺利拍得最快的一个地点,虹口大楼(原虹口大旅社),就在路口,保存完好,外立面刚刚修复过,简直不能更完美!(要是北区的每一处地点都能这样存在就好了!)
↑
南区的建筑除了永年路149弄门牌号不定无法确认,其他基本保留完好,许多属于保护建筑,基本都在徐汇区(为徐汇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点赞!很多个赞!),一个图集介绍完毕。
乱入一枚看到旧书就走不动道的老周,以及超爱历史文貌保护、穿着高跟鞋也要拼着走完行程的美女姐姐阿平~
经过一天的奔波,拖着没有知觉的双脚,晚上六点钟,我们终于结束了行程。因为实在走不动了,没有体力上公共交通回家,老周请了一顿迟来的下午茶,抚慰大家空落落的肚腹和疲惫的身心。平时微信运动难上前五十名的偶,那天轻轻松松过了一万五千步(最后几小时手机没电无法计数),健身效果不要太好!
最后,从平均每人拍摄的三百多张照片中,优中选优,每个旧居选出一到二幅,作为绘画蓝本使用。其中景灵谈道学舍、南洋中学、原马浪路、现宝山路、原麦加里几处,原址均已不存,用街景、老照片或相关标志建筑替代,以体现历史风貌。一个成熟的策划终于形成啦!欲知详情,搜索“寻找绘画高手”哦~
30天,150幅,6773人投票,1人中选
机智的看官可能一眼看到了问题,征集时间:2016年3月18日-2016年4月18日,纳尼!画完一套十四张画只给一个月时间?!没错!原因见上文一段对话。怀着对领导决策的蜜汁信心,我开始了疯狂转发(给每个骚扰过的盆友鞠个躬),和忐忑的等待(不要问我为什么忐忑,我是有信心的!)等待,等待,等待,半个月很快过去了,微信后台也有一些询问,但是参赛作品呢?在哪里?是不是时间太短完不成?每天在低落-亢奋-低落-亢奋的极致情绪转换中,4月11日终于迎来了第一组参赛作品!总共15张哦!
随后参赛作品陆续发来,风格还不尽相同:线描的,水墨的,丙烯的,版画风的等等,共有10组约150幅作品参赛。激动的小编精心制作了一期作品展示和投票微信,又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投票过程,和专家评奖过程。(怎么一次比一次短?!没事,咱民间高手自带人气)
投票结果
专家评审稿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评比,公布方案改了又改,时光流啊流,三个多月缓缓逝去,我默默地从废纸堆里翻出其中一稿,如下:
公布方案之一
8月26日,终选结果终于公布了!“6773人投票初选+专家复选=1人中选!”这个题目是不是略炫?嗯,其实,得到的评语是“就这个吧,虽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有数学含量”……Anyway,画作总算尘埃落定!剩余写创作协议、核对个人信息、统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寄协议证书授权书、收回协议授权书画作原作、反复核对转账等等,都不算什么了。一件大事告一段落,吁~
与旧上海地图纠缠的情缘
上面这件大事还没完毕,另一件事已经提上日程,这一切,和下面这张古色古香的上海老地图有关:
刻印在墙面的绘画作品确定了,但是画作怎么有机组合呢?讨论过后,我们确定用1948年的上海旧地图作为蓝本。但是如上图,地图太大、细节太多,必须有所取舍,合理删减。
删减原则是:一、挑选和巴金旧居有关的街道;二、留下上海标志性地点用以判别方位和距离;三、尽量把挑选的地点连在一起,形成整片区域。小编在图上找到旧居所在的地点,贴上小便签,找了一个上海本地(对上海地标比较熟悉)的美术专业(手绘地图线条)志愿者研究了一个下午,一条一条确定需要保留的街道和名称。根据需要画出墙面的形状,描绘了第一个版本:
第一版电脑初稿
第一版手绘初稿,是不是很美貌?
实际效果一上墙,老周就发现了问题:墙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间需要留出来,把地图变成横向的长方形。因为游客休憩的凳子靠墙摆放,不能让游客到脚底下去看细节啊……我们开始想办法:
办法一:拉宽后压扁了,很不美貌
办法二:南北向旋转九十度,形状符合了,看起来也还可以
但是办法二又被否定了,因为必须依照正常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否则会造成游客的困扰。于是,东西两块空白需要街道和标志地点来补齐:
首先把手绘扫描图南北调正,如上
然后怎么办呢?我打印出来,赶鸭子上架地手绘了周边主要路名和标志区域,现在,是不是像个魔都的样子了?
(说实话,要选择哪些街道留下,实在难煞了小编这个选择恐惧症重度患者。然后,画画好不容易啊,仰慕各位画家,星星眼~)
画了擦,擦了画,终于有了一张略为满意的,再一一描绘,黑笔加粗,然后扫描出效果,给美编苏苏参考。
地图画面通过了!接下来,就要把各个绘画作品按地点放进地图,做整体效果了:
这是我用PPT做的效果,比较粗糙,线条不清晰,只能看个大概。
图样终稿成形!
其实上面已经不是我画的版本了,而是苏苏在作图软件上照着图样重新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地图,这样以后图形的调整都在电脑上进行,方便制作,谢谢敬业的苏苏!
这样,是不是就完成了墙面呢?NONONO~细心的你,一定已经发现右下角多了一张表格:巴金上海旧居的时间、原址、现址表。本以为大功告成,没想到最后一步最最折磨人……这张表格经过了无数次的核校,每一次核对都是一次深度的挖掘和痛苦,每次都要找一遍原始资料,其中一版的样图我还保留着:
一个“核”字背后……
核对表格信息的工作一直进行到上周末,圣诞节,没错,才算有了一个完结。绵延一整年十二个月的多媒体室右墙面终于定稿完工,准备进入装修阶段!
最后的终版墙面什么样呢?
当当当~等多媒体室重新开放,再来眼见为实吧!
图文、编辑 | 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