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周立民:《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思想的边界”丛书)

巴金故居 2022-03-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书

《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

作者: 周立民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页数: 520
定价: 128.00
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内容简介

作者周立民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书中他选取了巴金与郑振铎、黎烈文、许粤华、胡风、萧军、萧珊、师陀、李玲、曹禺、康濯、李济生、方令孺、林风眠、王匡、冰心、黄裳、姜德明的往来书信,讲述了巴金和师陀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约、巴金与法斯特事件、巴金与林风眠的君子之交、巴金与冰心金坚玉洁的友情等故事。



这些书信,很多是首次面世,它们打开了巴金的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巴金文学观念和思想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亦还原了一个中国作家真实可爱的整体形象。


目录

  • “一切梦都消失了”之后——郑振铎、巴金及其他

  • 人生如一梦——黎烈文、许粤华、巴金及其他

  •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的恩惠——巴金、胡风、萧军在历史转折年代中

  •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新北京”——从黄裳致巴金、萧珊一封信说起

  • 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约——巴金和师陀

  • 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关于新发现的丁玲、曹禺、康濯致巴金的信

  • 巴金与法斯特事件————从巴金给李济生的信说起

  • 你们将同春天一道来临——时代大潮之外的方令孺

  • 君子之交——谈巴金与林风眠的交往

  • 他是一位容易跟人接近的同志——巴金与王匡交往琐记

  • 金坚玉洁的友情——冰心与巴金往来书信读札

  • 巴公精神甚好,斗志如昔日——黄裳书信中的巴金

  • 替我问候北京的朋友们——巴金与朋友书札中的北京记忆

  • 《序跋集》的编辑往事——从巴金与姜德明的通信谈起

  • 我要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读《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札记

  • 后记(一)

  • 后记(二)


文章赏读

BINGXIN


////

《金坚玉洁的友情——冰心与巴金往来书信读札》节选


恕我不称他为“巴老”

“我把你给我的信都用一个盒子装起来存着,因为你一辈子只讲真话,我知道你对我的情谊,也句句是真话。”这是冰心写给巴金与20世纪研讨会的贺词,那是1994年的春天,北京全城飘着柳絮的季节。

我当时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那个名流云集的会上,很多在文学史上读到的名字都变成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可以想象我的激动与兴奋。印象中,冰心的贺词是在一个富丽堂皇的酒店中宣读的,作为文学的老祖母和巴金先生的朋友,她的分量不用多说,然而冰心的表述方式与其他前辈似乎不一样。比如曹禺给这次大会的题词:“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很多人都是用这样的字句评价巴金,而冰心在这么隆重的大会上,居然这么轻松地从巴金给她的信谈起,如同拉家常,然而老太太马上点到了巴金晚年最看重的“真话”,又把它与他们非同寻常的友情联系起来,寥寥数语,举重若轻,又亲切自然,真是不简单!

我还记得冰心曾幽默地说:“我和巴金——恕我不称他为‘巴老’,因为他比我还小几岁,我一直拿他当弟弟看待……”有时候,老大姐还会给巴金下“命令”:

巴金:

北京166中的前身是我母校贝满女子中学,现在是男女合校,高考成绩是北京中学上等(我是名誉校长)。九四年是他们一百三十周年,要你题词,托我转上,请你无论如何说一句话,寄我转就可以。我近来身体不太好。吴青明年七月才回来,寄爱!

冰心

十二、廿七、一九九三

“无论如何说一句话”,没有条件可讲,义不容辞啊!了解巴金情况的人都知道,巴金从1980 年代初患上帕金森氏症之后,执笔无力,写字困难;更不愿意做名人去题词,所以题词、开会之类的事情早在禁绝之列,这些冰心当然很清楚,他们在信中还曾交流过做“名人”的烦恼,当时的文坛,恐怕只有冰心的资历和地位才可以这样让巴金写字,而且连句客套话也不用。而巴金不但乖乖地写了,而且还得回信检讨:“很想多写几个字,手指动不了,请原谅,写不下去了。”②对冰心而言,这面是她的“母校”,那面是她的“老弟”,都是一家人,才有这样的“命令”,而且,从这样的短信中,我们不难看到两人关系之密切,才“无论如何”都得写!——只有老大姐才能说这样的话。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坐在上海巴金的“家”(巴金故居)中读着两位世纪老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通信时,常常为两位老人真挚的友情和忧国忧民的胸怀所打动。这些信件的一部分最近发表在曾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2012年第5期),有相当一批信是首次整理发表。他们的通信和友谊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存的第一封信是1937年4月9日冰心写给巴金的,当时正是彼此风华正茂时,冰心在欧洲多国旅行,巴金在国内办刊物写文章,老大姐的信的开头就表扬他们这群朋友:“得来信和《文丛》,十分喜慰。知道你和靳以不断的在努力,尤为兴奋。萧乾的文章,越写越好了,应该传令嘉奖。”这批信的最后两封是 98 岁的冰心用颤抖的手写下的:

巴金老弟:

我想念你,多保重!

冰心

1997年2月22日

94岁的巴金三个多月后的回信:

冰心大姊:

我也很想念您!

巴金

九七年六月十一日

为香港回归欢呼!

这些没有任何修饰的字句常常会产生让你热泪盈眶的力量,不能不感慨虽岁月流逝但也埋没不了人间相知的真情。


① 冰心:《贺叶巴两位》,《文汇报》1984年2月29日。

② 巴金1994年1月1日致冰心信,《收获》2012年第5期。

HOUJI


////

后记(一)


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前些年是攻城略地、开疆辟土;近年来,人们显然已不满足于发掘的快乐,于是文学史的构成形式、叙述方式、考量视角等都成了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当下文学史研究模式和表述方式的不满业已成为研究者企图破解的困惑。郜元宝就曾写过《作家缺席的文学史》《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等文,在对当下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评判中,道出自己的不满足:“权衡校量许久,编写者们一致决定不以作家个体精神演变为主线,最后呈现给读者的也都不是由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串联起来的文学史.....”要求“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或许他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近年的出产而论,仅有文本的文学史不仅是枯燥的,而且是没有灵魂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史料的整理、发现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不过是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研究者宁愿依然故我地不断变换着各种流行理论来“重读”作品,而不愿或未能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到文学史研究中。学界不断鼓噪“创新”,史料整理这些雕虫小技自然不在才智之士的眼中。

可是,在所谓的学术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对于作家日记、书信、笔记等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热情,比如李辉自2003年以来所主编的“大象人物书简”“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大象出版社)等丛书,至今已推出多种,远远比某些大学所谓重点学科所生产的学术产品更坚实。一些收藏者和读书人以书话、札记等形式所写的文字也比学术论文更有生命力。对作家书信日记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和应用,会使文学史立体起来;对于作家心态的把握,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的梳理,乃至于时代氛围的认识等都有重要意义,而这些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还应当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本体。

书信在中国古代有“尺牍”“尺素”“尺笺”之称,“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为个人之间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担大历史的描述,更何况,书信中信息芜杂、内容零碎,更给人难以“补天”的感觉。然而,书信的这些“短处”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具体的历史情境,勾勒出历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节节,也有个人化的微妙小情调.....从另外一面看,大历史缺了它们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张皮。

以巴金与友朋的来往书简为例,或许,当年友朋间不经意的几句话,今天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揭开很多历史疑点。至于那些涉及编辑、出版的大量书信,则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对于编辑、出版而言,人们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后的编辑、出版、营销的过程常常在时间中被淹没,编者和作者的书信往来则多少可以打捞出这背后的枝枝节节,甚至补充了出版史的空白......书信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文坛风云,乃至个人情感等,对于了解那渐渐远去的时代和活跃在那个时代中的身影大有帮助。抛除这些,它们还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笔迹也能看出写信人的不同性格、气质,笔画之间还留有不知多少的想象空间......

我常常为这些美丽的风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当然,偶尔也会停下脚步梳理思绪,随手写一点札记,表达一些感想。感谢《万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杂志上为它们提供了相当篇幅。如今重读,我还不由自主地想起写下这些文字的日子,那时,我住在复旦附近租来的房子中。狭小的房间中堆满了书写累了,去逛书店;间或有同学光临寒舍(真正的“寒”),谈的也是书里书外事。在一个崇尚实利的时代中,这无疑是几位书生给自己制造的梦境。写这些文字,于我而言,同样是寻梦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么“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还有谁关注这些于实利毫无关系的文字。蒙祝勇兄错爱,将它收入所策划的丛书中,让我有机会保留对那段时光的一个纪念。尝读卞之琳的诗:“像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过去的足迹/一步一沙漠/从乱梦中醒来/听半天晚鸦。”(《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诗中的心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字更是万无一用的东西,但对于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系念。从乱梦中醒来,还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

2012年12月16日



内页赏鉴


「思想的边界」丛书

CONG SHU

思想的边界


“思想的边界”丛书(第一辑)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丛书有:《“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书信里的文章大家》四种。



丛书主编斯日先生认为,该丛书的主旨不外一个任务和一个希望。一个任务是探寻、采撷那些遗失的珍珠,努力为思想描摹相对完整完美的“形式”;一个希望是努力为读者还原思想家们相对完整的生命角色,于无边界之处超越边界,探寻思想的无界。


在该丛书研讨及发布会上,四本书的作者周立民、 北塔、李斌、逄金一分别就所著书的情况做介绍。周立民认为,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转折时期文人的心态,他们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历史转折;北塔在发布会现场与读者分享了创作的缘由和心路历程,并感谢出版社,将他的文字“小孩”打扮成了一个“英俊少年”;李斌认为,《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从书信的角度讨论大家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角度;逄金一认为,“思想的边界”丛书完美地体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文学与文化的结合,文学研究与生命观照的结合,大师、名家的美学观点与写作者个性化提炼的结合。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书名:《“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作者: 北塔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页数: 400
定价: 98.00
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是茅盾书信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本书以作者北塔在中国传记文学领域最权威的《传记文学》杂志开设的茅盾书信研究专栏里的文章为基础,精选了茅盾与蔡元培、钱锺书、巴金、周作人、俞平伯、赵朴初、施蛰存、戈宝权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通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和文化解读。



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钟桂松说:“北塔先生的《“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是一部研究十分扎实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以它别具一格的选题和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解读,填补了茅盾研究的空白,是茅盾研究史上有学术高度,有历史厚度,有根有据,可读可赏的著作。”




《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


作者: 李斌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页数: 452
定价: 116.00
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以郭沫若57岁至86岁(1949—1978)之间的友朋信札为基本材料和线索,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一、郭沫若对旧作《历史人物》《地下的笑声》《洪波曲》以及古文字类著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二、《武则天》《蔡文姬》《管子集校》等重要著作的写作过程;三、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权与责;四、作为著名诗人和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如何在文坛发言;五、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人和学者,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何种角色。



郭沫若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知识分子,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的内在关切、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活动方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本文从此前学界所鲜见的大量的档案资料、未刊手稿、未刊信札的角度切入,研究触角涉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诸多层面。




《书信里的文章大家》


作者: 逄金一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页数: 256
定价: 68
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作者逄金一供职于济南日报社,多年来保存下很多名作家的来信。在《书信里的文章大家》中,作者整理了20世纪90年代40位文化名家上百封来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作者还为每一位名家都建了一个“人物档案”,介绍其身世著述,后附“信札故事”,交代他与对方交往的情形,以及每封信的由来和所涉及稿件的内容等。



这些信札,没有刻意的雕琢与修饰,作者的性情和学养,在只言片语中呈现自然的折射。这些信札,之前皆未曾正式展示,皆是首次披露与面世。这些信札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重构了20世纪90年代纷繁的历史图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陈忠实、舒芜、沈昌文、周汝昌等人的另一面,完整地还原了一个文学时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的边界。

作者还从书信发展史的角度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最后的纸信时光,从而把这些纸信的意义给予另一维角度的呈现。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预告 | 为何今年暑期阅读专题迟迟没来,而一来就有重磅嘉宾呢?

新书 | 巴金:《新生》(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

书讯 | “一切梦都消失了,我还是不能忘记他”——《点滴》2021年第3期看点

点滴阅读 | 朱银宇:寻访巴金在松江的足迹(节选)

活动 | 跨越十年的光影——摄影召集活动持续征稿中

瞭望台 | 好奇—探索—想象—启迪—成长:带上孩子一起去逛艺术展吧


编辑:刘现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