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政区划 | “藏文化发源地”山南撤地设市 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五个地级市

2016-02-17 新华网 九州地名


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山南撤地设市,西藏自治区目前已经拥有5个地级市,分别为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昌都市、山南市。配图仅供参考。


新华网拉萨216日消息,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行署获悉,国务院日期已批复同意撤销山南地区和乃东县,设立地级山南市;山南市设立乃东区,以原乃东县的行政区域为乃东区的行政区域。

山南市辖原山南地区的扎囊县、贡嘎县、桑日县、琼结县、曲松县、措美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错那县、浪卡子县和新设立的乃东区。

据了解,山南地区将开展撤地设市的各项选举工作,完善成型市级政府的组织架构。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山南地区行政公署将退出历史舞台。

此前,位于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西南部的日喀则地区以及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均已获国务院批复,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


被誉为“藏文化发源地”的山南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山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块农田萨热索当、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此。西藏第一座宫宇、第一处殿堂、第一个寺庙均在山南,

山南官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南撤地设市,将加大区域资源整合,优化总体布局,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链接:山南市辖县介绍


浪卡子县

浪卡子,藏语意为“白鼻尖”。位于山南地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位于东经90°22′~91°05′、北纬28°46′~29°11′之间。东与措美、扎囊县交界,西与日喀则地区江孜、康马、仁布县为邻,南与洛扎县和不丹王国接壤,北与日喀则尼木县和拉萨市曲水县隔江相望。全县国土总面积8109.23平方公里,人口3万(2002年),边防线长25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227公里。

14世纪中期,帕竹地方政权在此设浪卡子宗。1954年噶厦政府分设浪卡子、白地两宗,归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浪卡子宗和白地宗合并设浪卡子县,打隆与岭谿并设打隆县,划归江孜专区管辖。1964年,属江孜专区管辖的打隆县并入浪卡子县,划归山南专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地浪卡子。


错那县

错那,藏语意为“湖前面”。错那县位于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位于东经91°28′~94°22′、北纬26°25′~28°27′之间。东与印占区珞隅地区相接,西邻不丹,南与印度交界,西北与洛扎措美两县相毗邻,东北与隆子林芝地区的墨脱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4936.51平方公里(含被印度非法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地区),人口约1万(2002年),边防线长268公里,平均海拔44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220公里。

约公元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在错那建宗。民主改革前,错那宗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而门隅的大部分地区则在本世纪上半叶被印度非法侵占。19595月,错那宗、德让宗合并设错那县,下辖洞嘎、雪夏、勒布3区。19626月,将隆子县觉拉区划归错那县。


隆子县 

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势力雄厚”,古称“涅”。隆子县位于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北麓,位于东经91°53′~93°06′,北纬28°07′~28°56′之间。东与珞隅地区为邻,西与措美县相连,南与门隅地区相接,北与林芝地区朗县接壤。全县总面积9809.24平方公里,人口约 3万(2002年),边防线长163公里,平均海拔39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147公里。

隆子,吐蕃时期属约茹的涅东岱(意为千户所之意),设千户长,藏语称为“东本”。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建宗,宗址设在今隆子镇松巴村委会,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噶厦政府时期曾把隆子列为山南6个一等宗之一。民主改革前的历任宗本均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负责管理本宗的事务。隆子宗直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195610月成立隆子宗办事处。19595月,成立隆子县人民政府,属山南专区领导。1972年,隆子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原松巴乡宗学村迁到原新巴乡。县政府现驻隆子镇。


加查县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把一块盐放在一个洞里,从此洞里就流出了盐水。加查县位于山南地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位于东经92°14′~93°07′、北纬28°49′~29°43′之间。东与林芝地区的朗县交界,西与曲松、桑日两县接壤,南与隆子县相连,北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毗邻。全县国土总面积4493.1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2002年),平均海拔35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160公里。

加查曾是吐蕃时期活动频繁的一处要地。西藏和平解放前分别设立加查宗和拉绥谿,属工布基巧管辖。1959年,加查、拉绥谿2宗合并成立加查县,划归山南地区管辖,县人民政府驻地仲巴村。


洛扎县

洛扎,藏语意为“南方大悬崖”,因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洛扎县位于山南地区西南部,东经90°22′~91°36′、北纬27°43′~28°28′之间。东南与措美和错那两县为邻,西北与浪卡子县相连,南与不丹王国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570.3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2002年),边防线长200公里,平均海拔382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354公里。

吐蕃时期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所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设有多宗、生格宗和拉康谿3个宗谿,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属洛喀基巧管辖。19595月,3个宗谿合并成立洛热县,19604月,更名为洛扎县,县府驻地洛扎镇。


措美县

措美,藏语意为“湖下游”。位于山南地区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东经90°56′~92°00′、北纬28°11′~28°57′之间。东邻乃东、隆子、错那县,西与浪卡子县相连,南接洛扎县,北靠琼结县。全县总面积为453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2002年),平均海拔45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130公里。

措美,元朝时大致为雅桑万户属地。帕竹地方政权于1354年在此设立佳孜哲古宗(即后来的哲古宗,现在的措美县)。噶厦政府统治时期仍保留了哲古宗行政区划,统归洛喀(山南)基巧管辖。19595月,哲古宗和古堆谿、达玛谿合并改称哲古县,辖哲古、当许、乃西3个区。1960年设山南属山南专区。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哲古县改名措美县。


曲松县

曲松,藏语意为“三河”,因境内有3条大河,故名曲松。曲松县位于山南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喜马拉雅山东段,位于东经91°59~92°28′、北纬28°37~29°16′之间。东与加查县、朗县接壤,西与乃东县毗邻,南与隆子县相连,北与桑日县交界。全县国土总面积1935.5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2002年),平均海拔42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57公里。

曲松,吐蕃王朝时期属约茹管辖。公元10世纪以后,吐蕃政权崩溃,赞普后裔在此建立雅砻觉卧地方政权,随后又兴建了加里寺。由“拉加里”王室与寺院佛教势力结合成为政教合一的法王后,一直控制该地区。民主改革前,法王统治的地区有拉加里宗、加查宗、隆子宗和桑日宗。195955日拉加里县人民政府成立。1965113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曲松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地曲松镇。


琼结县

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位于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雅鲁藏布江南侧,东经91°22′~91°47′、北纬28°49′~29°13′,东北与乃东县相连,西南与措美县接壤,西北与扎囊县为邻。全县总面积1029.71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2002年),平均海拔3900米,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28公里。

吐蕃王朝时期,琼结属于约茹青瓦青域区的青隆千户所。公元1268年,萨迦地方政权在琼结县的唐布切乡一带设千户府。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在琼结建宗,琼结为一大宗。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山南设立洛喀基巧,琼结属洛喀基巧管辖。195610月,成立琼结宗办事处。19595月,琼结宗改为琼结县。1960年隶属山南专区管辖,县府驻地琼结村。

贡嘎县

贡嘎,藏语意为“寨后白山,山顶白色”。地处山南地区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位于东经90°30′~91°15′、北纬29°00′~29°30′之间。东与扎囊县为邻,西南与浪卡子县接壤,北与拉萨市曲水、堆龙德庆两县相连。全县总面积2283.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50米,人口约5万(2002年),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85公里。

贡嘎,吐蕃时期属约茹管辖。公元13世纪,由蔡巴万户管辖。公元14世纪中叶,元顺帝授权西藏帕莫竹巴政权接管西藏地方事务,大司徒绛曲坚赞执政后,在此设立贡嘎宗。后为西藏噶厦政府管辖,贡嘎宗归属洛喀(山南)基巧。19595月将贡嘎宗和杰德秀堆谿合并,正式成立贡嘎县,隶属山南地区(专区)管辖至今。1960年县府由贡嘎学村迁至吉雄村。县府现驻吉雄镇。


扎囊县

扎囊,藏语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位于山南地区西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冈底斯山南侧,位于东经90°03′~90°38′、北纬28°27′~29°34′之间。东邻乃东和琼结两县,西连贡嘎县,南与措美和浪卡子县接壤,北与拉萨市和达孜县相连。全县国土总面积215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人口约4万(2002年),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47公里。

13世纪元朝时,扎囊为帕竹万户府所辖。西藏噶厦政府时期,设立洛喀(山南)基巧,辖区内有札当宗、桑耶宗、扎奚宗。19595月扎当宗、桑耶宗、扎奚宗三宗合并为扎囊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扎塘镇。


桑日县

桑日,藏语意为“铜山”(因近山无植被,岩石裸露呈红铜色,而得此名),汉字译“桑隆”、“桑里城”(清)、“桑日谿(宗)”、“丧惹”、“沙格里”、“香日宗”等。桑日县地处山南地区东北部、冈底斯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段,位于东经91°50′~92°36′、北纬29°00′~29°50′之间。东与加查县、东南与曲松县为邻,西与乃东县相连,北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东北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263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65.75米,人口17000多人。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30公里,距贡嘎机场1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便捷,有乡村公路45.4公里。

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首建宗时,即在现桑日县境内建有沃卡达孜宗,后又建桑日宗。1959412日,桑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山南地区管辖,县机关驻地初设巴朗,1960年迁往雪巴。现驻地为桑日镇。



来源:综合新华网、中新网、山南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华夏地名(微信ID:hxdm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