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日本首相在国际体系中的使命,要讲清!

虚声 虚声 2021-09-21

前几天,我想到杨坚与杨广父子,又想起朝贡体系。杨广这个人其实非常复杂。他虽然把大隋给折腾没了,但他干的几件大事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他对朝贡体系走向成熟,也是有贡献的。

这里为何单独提朝贡体系?因为菅义伟取代了安倍。

菅义伟和朝贡体系有什么关系?表面上没关系,实质上关系很大。当然这里的关系,并不是要意淫当今日本给谁朝贡,而是我忽然想到日本首相这个位置,在国际体系中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宿命,可以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

关于菅义伟的话题,已经有很多文章,各个层面都有,我也看了很多。

关于日本首相与日本历史的话题,也有不少文章。我本人也写了几篇,不过并不满意。

但从大历史角度,解析日本首相这个位置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和现实功能的,还没有。

所以今天的这个思路,绝对是原创性思维,也算是对立体史观的一种补充。不太了解立体史观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前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过去二十四史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讲故事,都是平面史观;立体史观则是以史实做原材料,以原则和规律重塑历史架构。

 

01 国际关系新解

 

纵观人类发展史——

无数民族或国家兴衰起伏,去了又来,来了又走;有的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有的如同枯木逢春,有的则是在走下坡路。

但论古往今来国际关系中的体系,主要也就朝贡体系、殖民体系与条约体系三种。

中华帝国是朝贡体系的集大成者,日本的第一代老师,后被殖民体系摧毁。

大英帝国是殖民体系的集大成者,日本的第二代老师,后被条约体系取代。

美国则是条约体系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的第三代老师。

这三大国际关系体系,容纳了人类文明史的大部分内容。

这三大体系的碰撞,则是人类文明史最为惊心动魄的篇章。

日本历经这三大国际关系体系,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日本首相在国际关系体系碰撞和改变中的历史使命,至今仍然没有完成;此事关乎日本国运、中日美三国关系走向,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研究。

日本首相这个位置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始于1885年伊藤博文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到如今也才135年。这中间换了60多位日本首相,以安倍执政时间最长。

当我仔细分析日本历史与国际关系时发现,这些首相的执政路线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质,用两个很新潮的字就能形容——破圈

所谓破圈,其实也很好理解,某主播红了之后想破圈成为女明星,某流量社区想破圈成为互联网巨头。孤悬大洋的日本,也想破圈成为霸主。只不过日本破圈的方式很特殊——

日本曾经是中华帝国最勤奋的学生,但是在甲午战争中给予老师最致命的一刀,彻底摧毁东方的朝贡系统。

插刀昔日老师之后,日本成了大英帝国身后勤奋的学生;二战时又给了老师一刀,成为毁掉殖民体系的主角之一,顺便把自己也毁了。

战后日本成为美国身后的学生,啥时候给美国一刀,这个目前还说不准,但它是日本首相的使命。反正这一刀插下去的时候,条约系统就得重新洗牌。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因为日本之前每次给老师插刀,以及未来给美国插刀,都是日本首相在国际关系中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或者简单说,日本首相的使命就是插刀教的教主。

至于未来给美国插刀的日本首相,是不是菅义伟,是一个概率问题。

 

02 日本梦

 

朝贡这种事在中国很早就有。

但朝贡作为一种国际体系,大约成熟于隋唐时代。

强势的王朝,把朝贡思想制度化,演变为东亚国际关系中的朝贡体系。中国是宗主国,周边国家为藩属国。

朝贡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传统中国的“天下观”,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就是说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离中国越远的地方越荒蛮。

越南、朝鲜、琉球等,都曾长期在朝贡体系中扮演藩国角色。日本则游离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偶尔朝贡一下,试探下虚实。

日本非常羡慕这套国际体系中的宗主国位置,一方面对中华帝国的制度与文化全方位吸收;另一方面积蓄力量,等待机会破圈。具体套路就是尝试拿下朝鲜、登上大陆,最终取中华帝国而代之。

从唐朝到明朝,日本试图登上大陆的破圈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白在朝贡体系中,自己只能是跟随者角色,永远没机会实现当宗主国的梦想

时间来到清末,日本却成功破圈,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大清,成功占领朝鲜。关于这段,大家已经很熟悉。但在此之前的两场鸦片战争,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已经被英(法)国为中心的殖民体系摧毁

此时的日本梦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当朝贡体系宗主国到追求当殖民体系宗主国。就是说日本要效法欧洲列强,开拓殖民地。

 

03 朝贡体系VS殖民体系

 

朝贡体系为什么干不过殖民体系?表面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朝贡体系的经济逻辑:藩国拿点贡品过来,得到面子;宗主国回馈大量的财物回去,丢了里子。它是一种放血经济。典型的郑和远航,成了国家级烧钱游戏,不可持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扩大朝贡体系版图。

殖民体系的经济逻辑:宗主国要从殖民地吸血;不论是政治军事手段,还是经济手段,都要不停地掠夺。它是吸血经济,虽然残酷,但可持续。典型的欧洲大航海,获利颇丰,并推动了殖民体系走向高峰。

经济问题的实质,是文明周期问题。殖民体系的英国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朝贡体系的大清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

日本看到殖民体系的好处,便开始搞明治维新,脱亚入欧。

明治维新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就是伊藤博文。他多次去欧洲考察,先后从经济、政治、体制上推动日本变革。 

《大日本帝国宪法》、《民法》等奠定日本历史基调走向的律法,都是伊藤博文主持修订的。1885年日本内阁制诞生,也是变革的一部分。伊藤博文因此出任第一任首相。

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首相出现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日本告别艳羡了千百年的农耕文明朝贡体系(脱亚),向崭新的工业文明殖民体系迈进(入欧)。

伊藤博文在内阁首相(第2次担任首相)的位置上化身插刀教教主:发动甲午战争,第一次赌国运,成功击败清帝国,实现历史性破圈。

日本由此登上亚洲大陆,并把朝鲜半岛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真正开启殖民地征程

 

04 梦断

 

朝贡体系中,日本没机会当宗主国。

殖民体系中,日本尝到了当宗主国的甜头。

于是日本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开始发动日俄战争,第二次赌国运,又赢了;部分外东北领土成为其殖民地。

随后日本变得贪婪无比,制造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北变成其殖民地;最后丧心病狂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拿下整个中国,终于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日本虽然占领了不少殖民地,尝到当宗主国的快感。但在殖民体系中,日本仍然受到很大制约,确切说就是缺乏能源。于是出于战争需求,日本被迫最后一次赌国运,发动太平洋战争,到东南亚那边去抢资源;同时相当于给英国老师插一刀

从甲午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首相从伊藤博文到东条英机,虽然派系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样,就是推着日本在殖民体系中狂奔

最终奔向一条不归之路。

战争的结果,就是日本被中、美、苏、英彻底击败,一夜回到解放前;之前占领的土地全部吐出来。

关于二战世界大战,有很多种解读,但是——

从国际体系来讲,是殖民体系崩塌,条约体系崛起。

不论是战败国日本,还是战胜国大英帝国,都无一例外地失去了绝大部分殖民地。

条约体系取代了殖民体系,国际关系由此而进入条约体系时代。

日本在这个体系中尝到了甜头,也吃足苦头,现在正在苦闷中。

 

05条约体系甜与苦

 

条约体系大概可以追溯到17世纪。

1618至1648年,欧洲进行了残酷的30年战争。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开始和谈,到1648年10月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原则。第一次提出了主权国家的概念,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进行外事活动。

条约体系的实质就在于,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开始形成。

这种精神最初看起来犹如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乌托邦,并不被广泛认可。

欧洲各国依然在全世界争抢殖民地,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没停息,并最终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但是在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家发现,还是条约体系更实际一些。于是殖民体系崩塌了,美国和苏联成了条约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了条约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日本在条约体系中,被美国牢牢捆绑,扮演被美国支配的角色。

不过日本依然在条约体系中享受到很多好处,主要是指在美国帮助下,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同时也受到很多羁绊,就是被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必须服从美国的战略利益。

战后的日本首相,大部分来自五大政治世家,他们对内的施政方针千差万别,但对美国则始终如一。以安倍家族而论,从安倍外公到安倍,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

即便日本很想东亚一体化,但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就不能推动。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期间,尝试亲华,很快就干不下去了;第二次上台,选择单向紧抱美国大腿,顺顺利利打破日本首相执政记录。

日本首相是亲华还是亲美不是重点,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正常化,追求在条约体系中破圈,就像当年追求在朝贡体系中破圈一样。

安倍如此,菅义伟也是如此;还有后来的其他日本首相,都是如此。

 

06 再破圈的动力

 

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已经明白,日本首相这个位置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日本破圈

朝贡系统中,日本一直想破圈而不得;日本首相在这个位置出现之后,方才成功。

殖民体系中,日本尝到宗主国的甜头,一路狂奔,但最终赌输了所有,明治维新之后破圈而来的成果化为乌有。

安倍之前的日本首相,追求破圈条约体系的动力不足。一方面是美国过于强大,日本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日本自己充分享受到条约体系的红利,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局面类似于汉唐时代,日本想的也是如何吸收中华帝国的先进文化。

等到明清时代,日本觉得中华帝国已经没什么好吸收的,就想疯狂破圈。

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人口老龄化,年轻一代越来越佛系,社会活力下降。

政治上受美国牵制太深,缺乏正常化国家的独立自主性。

经济高位震荡停滞,高科技产品并没有充分市场化。

这三大问题,换一个角度看,也是日本破圈条约体系的动力。

那么突破现有的条约体系,日本就能解决现存问题么?

答曰,至少能解决部分问题。像高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美国限制,仅中国市场就足以让日本企业吃饱喝足嘴流油。

以半导体行业而论,日本的技术加上中国的市场,就是一份史诗级的巨量蛋糕。然而现在日本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流口水,因为日本缺乏政治和军事上的自主权。

现在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甚至扬言新冷战,都让日本看到拿到更多政治与军事自主权的历史机遇。

这些都是日本追求破圈条约体系的动力。

分析日本首相这个位置,一定不能忘记宏观历史格局。现在日本面对条约体系的心态,类似于明清时代的日本面对朝贡体系,破圈的冲动会越来越强烈。

不论安倍、菅义伟,还是后来的其他日本首相,在吃完条约体系的红利之后,追求的历史使命会越来越明晰

再说几句菅义伟,他现在延续安倍的政策,放在国际关系中解读,就是守住中日经贸这个底线。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国,守住中日贸易这个底线,就是守住日本经济的生命线。有了这个贸易底线,一旦找到机会突破中日高科技壁垒,日本就能迅速从中国市场攫取一块大蛋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