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喜欢
『乡村生活图景』端午:赠我一支艾
田婷/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农历五月,沐浴在晴日暖风中,一切都热腾腾的。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一词最早出自西晋《风土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此后,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标配”。
如今,在一些人眼里,端午节似乎成了单纯的“粽子节”,为“粽子是甜是咸”争得不亦乐乎。其实,传统节日的况味,不仅可以靠“舌尖”咂摸,也能用“指尖”感受、在“心头”感悟。节日里,自己动手包粽子、做香囊、吟诵古诗,更能品味出端午的诗意与美好。
刘勤利 /图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节。难忘儿时的红豆粽,糯米中浸透了粽叶的清香,沾着白糖吃,日子都是甜的。
陈力 /图
王林洪 /图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端午意味着盛夏的开始。在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连片的稻田宛如绿毯。牧牛的少年穿行其中,歌声荡漾。在颍上县的一处水塘,水草葳蕤,日暖绿浓。
刘勤利 /图
端午是盛夏的开始,气温升高,蚊虫滋生。此时,家家都会买些艾草插在门前。艾草香可以驱赶蚊蝇,也是端午独有的味道。在亳州街头,一位刚买好艾草的老伯满面笑容,推车而行。
葛传红 /图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为了除秽驱病,人们有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中装着中草药末,不仅提神醒脑,还能点缀襟头。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草堂社居委,小朋友们秀出自己缝制的香囊。
剑心 /图
除了美食、美景、美物,端午节还有“体育赛事”——龙舟竞渡。在泾县桃花潭,“龙舟下水喜洋洋”, 选手奋力划桨。
范柏文 /图
朱学文 /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端午节正值芒种节气,小麦抢收、水稻插秧,样样都忙。在合肥市小庙镇,金色麦浪涌动,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旌德县的一处稻田里,农民忙着栽插水稻。
王彪 /图
今年的端午与高考重叠,给考生带来了“高粽”的好彩头。
杨竹 /图
万善朝 /图
端午的“端”有开端的意味。小荷露角、合欢花开,适逢毕业季。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一批毕业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有了新的开始。
葛传红 /图
农历五月气候潮湿,病虫活跃。古人认为,此时吃咸鸭蛋有益身心健康。在合肥市古城小学,身着传统服饰的孩子展示彩蛋,庆祝端午安康。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千百年来,端午文化绵延不绝,“家国情怀”也成了端午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传承千年的文辞,跨越时空,光芒万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宋代的文天祥曾赋诗铭志: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让我们在艾香中浸润传统文化,筑牢家国情怀。
出品:安徽日报全媒体东篱工作室
监制:张尚稳 杨飞
统筹:史力
图片:杨竹 等
编辑: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