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访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安徽日报 2021-08-19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在“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栏目推出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1年1月16日   2 版)


安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徽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记者:如何评价安徽省的“十三五”?2021年安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李锦斌:从发展实力看,安徽跃上了新台阶,最具标志性的是经济总量向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从发展动能看,安徽创新金字招牌越来越亮,最有代表性的是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从发展成色看,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最有获得感的是江淮儿女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可以说,“十三五”实现了“皖美”收官。

今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跑出“安徽速度”。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我们要展现“安徽作为”。聚力打造“三地一区”,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我们要彰显“安徽姿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安徽将如何依靠创新来迈好第一步?

李锦斌:安徽将瞄准“四个面向”战略方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

第一,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将认真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任务,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抓基石,加强前沿性探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行动;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继续抓好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点断点。

第二,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我们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培育高质量的千亿级企业、万亿级产业,持续优化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锻造“长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加固“底板”,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钢铁、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布局“新板”,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建设。

第三,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抓好三件事:贯通“产学研”,建设科技大市场;聚焦“高精尖”,打造人才强磁场;接轨“沪苏浙”,构建创新共同体。

第四,在转化创新上下功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我们将做好碳中和工作,推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安徽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将采取哪些硬实措施?

李锦斌:作为农业大省,我们将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第一位任务。

一是聚焦成色更足更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三接”:接轨目标,确保脱贫村产业基础实现大幅提升;接续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接力队伍,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是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安徽粮食生产“十七连丰”,是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将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做到“田优、种安、装备强”。

三是聚焦乡村宜居宜业,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让村容村貌村风美起来。

四是聚焦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省65.7%的村开展“三变”改革,村集体平均增收5.4万元、户均增收1093元。

记者: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扬皖所长”?

李锦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已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我们将从点上突破、块上链接、面上联动,实现与沪苏浙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

一是从点上突破,落实重点协同事项,实现与沪苏浙精准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在具体,唯有具体才能深入,唯有深入才能见效。2020年9月10日召开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视频会,部署了14项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事项,我们以此为突破口,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高质量”文章,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联合攻关,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牵头抓好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航等5个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好“一体化”文章,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安徽百姓更多享受一体化带来的制度红利。

二是从块上链接,打造5个区块链接,实现与沪苏浙等高对接。具体来说,就是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其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是“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

三是从面上联动,建设全省“一圈五区”,实现与沪苏浙全域对接。安徽经济布局已经从“北中南”自然地理三大板块逐步升级为“一圈五区”区域功能六大板块,全面融入一体化最关键的还是要激发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记者: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安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

李锦斌:我们将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具体来说,就是抓好“三个治理”: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将持续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深入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改善。我们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扬子鳄、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

其次,加强系统治理,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我们将继续紧盯重点问题抓整改,实行省市县三级领导“点对点、长对长”整改包保责任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坚决杜绝同类问题在同一地区再次出现、在不同地区反复出现,不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其三,加强整体治理,构建生态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我们将抓好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新机制,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三轮合作试点基础上,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推动从单一资金补偿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拓展,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更好地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强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来看总台央视记者对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的专访。



新华社报道
↓↓


新华社合肥1月15日电 题:再创新“徽”煌——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谈让“关键变量”成“最大增量”
  江淮潮涌,创新引领。作为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于一身的省份,如何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如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十三五”实现了“皖美”收官
  记者:如何评价安徽省的“十三五”?“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李锦斌:从发展实力看,安徽跃上了新台阶,最具标志性的是经济总量向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从发展动能看,安徽创新金字招牌越来越亮,最有代表性的是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从发展成色看,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最有获得感的是江淮儿女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可以说,“十三五”实现了“皖美”收官。
  开局就是决胜,起步就要冲刺。2021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一要跑出“安徽速度”,保持全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二要展现“安徽作为”,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要彰显“安徽姿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靠创新育先机,靠创新开新局
  记者: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安徽如何进一步依靠创新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
  李锦斌: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着力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创新的“干货”更多了,涌现出“九章”量子计算机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创新的“里子”更厚实了,“芯屏器合”成为产业新地标,长鑫存储、京东方、科大讯飞等成为产业链创新链重要力量。创新的“引擎”更强劲了,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八位。
  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进新征程,安徽仍然要靠创新育先机,靠创新开新局。
  要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抓基石,加强前沿性探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行动,形成“非对称优势”。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继续抓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攻什么”?就是要锁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卡点断点,力推“独门绝技”。“怎么攻”?就是采取“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谁能干谁揭榜、谁干得好就支持谁”。
  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首先锻造“长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其次加固“底板”,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三是布局“新板”,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做好“上云”“用数”赋能大文章。
  “四个聚焦”做好“三农”工作
  记者:安徽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将采取哪些硬实措施?
  李锦斌:作为农业大省,我们将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第一位任务。
  一是聚焦成色更足更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三接”:接轨目标,确保脱贫村产业基础实现大幅提升;接续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接力队伍,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是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安徽粮食生产“十七连丰”,是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将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做到“田优、种安、装备强”。
  三是聚焦乡村宜居宜业,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让村容村貌村风美起来。
  四是聚焦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省65.7%的村开展“三变”改革,村集体平均增收5.4万元、户均增收1093元。
  从点、块、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记者:作为长三角“合伙人”,安徽如何做好“扬皖所长”的文章?
  李锦斌:一是从“点”上突破,以14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事项为突破口,实现与沪苏浙精准对接。
  二是从“块”上链接,实现与沪苏浙等高对接。打造五个“区块链接”,促进全省城市、城区、县城、园区与沪苏浙全面结对共建。具体来说,就是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安徽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
  三是从“面”上联动,实现与沪苏浙全域对接。全力支持合肥都市圈与沪宁杭等都市圈协同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大力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让“一江碧水向东流”早日重现
  记者: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安徽将怎样做?
  李锦斌:我们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扬子鳄、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保护长江生态原真性完整性。全省禁捕区域内1.2万余艘渔船、3万多名渔民已全面退捕,长江安徽段已出现野生江豚群。
  其次,加强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专项攻坚行动,以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56个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系统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问题1841个,完成整改1668个。
  第三,加强整体治理。抓好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新机制,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更好地用制度威力守护绿水青山。

经济日报报道

↓↓

《 经济日报 》( 2021年1月16日 3版)


近年来,安徽省以创新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高质量快速发展好成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安徽将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发力开新局?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记者: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请问安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请您谈一谈安徽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李锦斌: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防汛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百姓满意、可以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2020年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左右、7.4%左右。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不懈奋斗,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跃升性变化。突出的有3个方面:

其一,从发展实力看,安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最有标志性的是经济总量向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预计2020年生产总值接近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左右,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其二,从发展动能看,安徽创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最有代表性的是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了领先领跑优势,日前公布的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安徽荣获9项,占总数近1/10。其三,从发展成色看,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最有获得感的是江淮儿女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下降14.6%,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7.7%,好于年度目标13.2个百分点。高铁运营里程2329公里、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平安安徽建设连续9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可以说,“十三五”实现了“皖美”收官。

当前,安徽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21年是大庆之年、开局之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扎实实办好安徽的事情。我们要跑出“安徽速度”。“十三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稳定,高于全国1.5个至2个百分点,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保持我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推动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我们要展现“安徽作为”。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彰显“安徽姿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开好顶风船,打好主动仗,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请问安徽这几年在抓创新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进一步依靠创新来迈好第一步?

李锦斌: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力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现在看来,安徽创新的“干货”更多了,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涌现出“九章”量子计算机、“质子刀”、“量子显微镜”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安徽创新的“里子”更厚实了,“芯屏器合”成为产业新地标,长鑫存储、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产业链创新链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安徽创新的“生态”更活跃了,安徽创新馆、编制周转池等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集聚各类人才超900万人。

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进新征程,安徽仍然要靠创新育先机,靠创新开新局,瞄准“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持续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在新赛道上跑出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这些年,我们对标世界一流,争创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提升了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我们将认真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其一,抓基石,加强前沿性探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行动,聚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已经确定的领域打造国家的“长板”,形成“非对称优势”。同时,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争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其二,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继续抓好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构建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连片布局和加强“合肥科学岛”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聚变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

其三,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点赞安徽省在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我们将服务国家需求,精准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甩掉“卡脖子”之手。“攻什么”,就是要锁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点断点,围绕工业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合精锐力量,力推“独门绝技”。“怎么攻”,就是要采取“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真正做到“谁能干谁揭榜、谁干得好就支持谁”。

来源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