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徽风皖韵”乡村等你来

安徽日报 2022-03-22

三五老人带着小板凳坐在院落里,从清晨聊到中午,眼看着庄稼汉从田里归来,农妇们往灶台里塞进去一把柴火,小村炊烟升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很多人对村庄的记忆深刻。


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具有“徽风皖韵”的美丽乡村,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省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房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建成一批宜居型示范农房;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利用水平全面提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85%;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建设40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和40000个左右美丽乡村自然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共享更广泛。到2035年,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村庄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房和村庄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房选址有要求,灾害易发地段不建房


盖房子,咋选址?


此次《实施方案》明确,农房建设坚持“避害”的选址原则,选址应综合考虑水文、地形、地质、风向、污染源、耕作半径等因素。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宜选用向阳坡,避开风口和窝风地段。新建农房选择场地时,应在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场地稳定、土质均匀的地段,要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合理避让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不在陡坡、冲沟、行洪河道、行蓄洪区、低洼地、矿产采空区、地质塌陷区和其他灾害易发地段建房。



同时,农房和村庄建设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脉络,顺应地形地貌,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鼓励新建农房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中心村聚集,农房建设注重提升农房服务配套和村庄环境,加强农房建设风貌和结构安全引导。农房布局要根据不同住户情况和农房类型集中布置,宜以联排形式为主,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建设农房。规模较大的村落宜分为多个组团布局,顺应自然地貌,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质量安全要有保障,引导设计师入乡村


城市房屋讲究设计装修,农房也一样。《实施方案》要求,农房建设要先精心设计,后按图建造,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探索建立乡村建设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充实乡村建设队伍。组织引导建筑师、设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参与农房和村庄设计建设的技术服务。



在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方面,新建农房的地基基础、结构形式、墙体厚度、建筑构造等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建筑施工条件,满足质量安全及抗震设防要求。在确保农房建筑结构安全前提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传统习俗、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广农房现代建造方式。注重采用乡土材料、乡土工艺,加强对传统建造方式的传承和创新。鼓励使用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探索采取装配式等建筑施工方式。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机制。 



塑造乡村特色风貌,留住最美“乡愁”


“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着一块石板,就可能触动一个时代。”


为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我省明确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以农房为主体,利用古树、池塘等自然景观和牌坊、古祠、古桥等人文景观,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



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精心打造建筑的形体、色彩、屋顶、墙体、门窗和装饰等关键要素。提炼传统民居特色要素,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农房建设要注重农房单体的个性特色,更注重村居整体的错落有致,有序构建村庄院落、农房组团等空间;要体现地方色彩、乡村风貌,注意抗震、防洪、防风、防雷电、防火;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以点带面促进村容村貌提升,防止大拆大建、刷白墙、西洋化。村庄建设要坚持分类引导,使山水田林湖草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地区更具错落有致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山区更具生态山村风貌。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空间


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供水入农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靠近城镇的村庄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科学组织村庄雨水排放形式和排放路径。村庄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应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村内道路应通畅平整。积极推动宽带、通讯、广电等进村入户。引导农村不断减少低质燃煤、秸秆、薪柴直接燃烧等传统能源使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进燃气下乡。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技术和产品,推动村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等用能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压缩式中转站和转运车辆等转运设施配置建设,提高中转站转运能力。合理建设或配置村庄垃圾收集点,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确保村村有保洁。


此外,还将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提供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公共建筑建设成本,拓展村民公共活动场所的提供渠道。鼓励村庄公共活动场所综合利用,室外公共场所可兼做集市集会、文体活动、农作物晾晒与停车等用途;室内公共活动场所,除必须独立设置之外的,可兼顾托幼、托老、集会、村史展示、文化娱乐等功能。保持村内街巷清洁,做到无断壁残垣、无乱搭乱建、无乱埋乱倒、无乱堆乱放,构建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空间。


文字 | 何珂
图片 | 视觉安徽
编辑 | 何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