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安徽日报 2023-01-15

1月13日上午9时,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开幕,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报告》指出,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突出招大引强,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

看点


今后五年发展主要目标


报告摘登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点击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开放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

看点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报告摘登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


报告点击


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拥有多重有利条件和机遇,要用足用好;我们也会遇到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要准备充分。

看点


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


报告摘登


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不松手。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不失时机恢复和扩大消费。


报告点击


把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结合起来,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对投资的聚合效应,突出强链延链补链,在主导产业集群投资上突破一批链主型大项目。


把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与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积极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和“四新”经济企业,更加注重在项目引进中对技术创新团队的招引。创新招商方式,聚焦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生态招商,定期开展新材料、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招商。


扩容升级“徽动消费”行动,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承接旅游消费释放,全面推进安徽旅游升级发展。通过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等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加大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引育,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000家。

看点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报告摘登


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报告点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通过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强化要素汇聚耦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直通。通过“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相互赋能,推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资本的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0项。瞄准新兴产业需求,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20家。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


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

看点


深化一产“两强一增”


报告摘登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报告点击


聚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


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一对一”服务成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


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看点


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


报告摘登


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和品牌质量。大力发展建筑业。


报告点击


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进一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组织功能,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在软件、材料、设备等环节自主可控能力,突出“芯”“车”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光伏突破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做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做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塔尖”,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安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成为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的深厚土壤。


深化亩均效益评价,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全面推开占地5亩以上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开展服务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左右,争创“中国质量奖”。


积极培育特级资质企业,增强建筑业高端市场设计和施工能力,支持优质建筑企业参与高精尖工程建设。推动装配式建筑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快全产业链发展。

看点


深化三产“锻长补短”


报告摘登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报告点击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推进软件“一市一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制造+服务”模式创新,形成更多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实现70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万个以上。


用足用好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

看点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报告摘登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


报告点击


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发挥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平台作用,加大新基建、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合重组,支持省属企业与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合资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让民营经济在安徽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更亮风采。持续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倾心倾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尊重、理解和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最鲜明的态度和最有力的行动。


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坚决落实“十做到”“十严禁”。健全常态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设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


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高效运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扩大市场化基金培育引进,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开拓人力资源红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以“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为路径,实施“四新”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

看点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报告摘登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


报告点击


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


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高效运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让连接东中西的市场腹地进一步成为联动国内外的开放高地。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扩容和完善商协会体系。

看点


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报告摘登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


报告点击


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


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和发展活力。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各地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市场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片区更新开发,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看点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报告摘登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报告点击


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


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看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报告摘登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报告点击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


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看点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报告摘登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报告点击


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建立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试点。


开展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


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加强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兵役征集、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

看点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报告摘登


强化法治意识,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强化担当精神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斗争本领和履职水平。强化为民宗旨,坚守务实诚信、崇廉尚俭公仆本色。


报告点击


实施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建立违法行政行为预防和及时纠正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全面建立公共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部门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横向统筹和纵向协同。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职能协同、行政资源高效配置。


深化政府公务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倡导干什么学什么,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尊重基层实践探索,推行典型引路工作方式,引导大家摆脱“老套路”、跳出“舒适区”。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壮胆,为担当作为者撑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深入实施政府履约践诺行动,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说话算数。

记者:吴量亮

监制:顾群 胡旭

制图:甘亮

编辑:马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