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的和美乡村,全网羡慕了……

安徽日报 2023-08-09
7月21日,在美丽的新安江畔,安徽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7月22日,安徽日报推出四个版专题报道,展示了安徽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美画卷。

现场会当天,与会人员集中参观了黄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这些“案例”有哪些特色和亮点?本报记者带您前往探访,详情如下:

“徽创客”的“田园梦”

盛夏时节,走进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绵延4公里的枫杨林湿地,青绿涨满、知了啁啾,与枕河人家倒映水天之中,演绎着“绿野仙踪”的独特韵味。


风景如画的西溪南村吸引了一拨拨慕名而来的“徽创客”。他们修民宿、建艺术馆、开咖啡屋,用创意与理想,让这里承载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资料图:游客在西溪南生态湿地游玩。(潘祯祥 摄)

山水动人 过路客成为“新村民”


“上午刚送走一批铜陵中学生研学团,下午要来的是济南的写生团队。”在西溪南生态营地,申海文正在对接材料、检查教具,为下午的“国宝实景搭建”研学课程做最后的准备。
申海文是西溪南生态营地的负责人,也是定居西溪南村的“新村民”。2019年,他因工作安排来到西溪南村暂住并选择留下,一直到现在。
干净的街道、原生态的环境、可口的家常菜、悠久的历史文化,让申海文深深爱上了西溪南,并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对接旅行社专注研学市场。
“我太喜欢这里了,希望把这里最好的、最原生态的美带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看到徽州的魅力,在心里种下一颗‘徽州’的种子。”申海文根据西溪南的村落特色,设计了采茶骑行、古村寻宝、非遗技艺、自然探索、古建搭建等诸多特色课程和体验项目,还开发了村里文物国保单位“老屋阁”的文创模型,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徽州山水人文的魅力。如今,由他主导设计的“西溪南必玩9件事”等已成为当地最热的打卡线路。
像申海文这样落户西溪南的各类创意创业人才有近百人,建成精品民宿70家,吸纳村民近500人就业。

“诗与远方” 浪漫融入田园生活


清晨,背上简单的画架,随着自己的心意在附近游走,兴之所至,停下脚步,支起画架、调好颜料,一笔笔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这样的生活,就是我眼中的‘诗与远方’。”李雨蔓告诉记者。
丰乐河畔,穿过古老光滑的街巷,踏进满园绿夏的院子,眼前的假山、亭阁、鱼池,还有午后打盹的小猫咪,仿佛让时光静止下来。这里便是李雨蔓在西溪南村创办的“蔓园见山”民宿。
“蔓园见山”原本是一处废弃的明代古院落。5年前,事业有成的她选择落户西溪南,对院内4栋古宅建筑及周边园林建筑进行修缮和恢复。
“对我来说,蔓园不只是民宿,更是我的家。”李雨蔓告诉记者,民宿改造过程中,她十分注意保护性开发,在原址上大量运用传统工艺及现代技术,将院内多处建筑进行完美呈现,再现明清时期民居的典雅庄重、工艺精美的徽派建筑风采。
无人驾驶飞机、森林音乐会、创意市集;民宿、咖啡屋、研学社……如今,众多的“徽创客”,不仅给西溪南带来了发展的新活力,更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村民将民宿当成“样板房”,学习如何进行空间布局、软装设计、色彩搭配,还学起了插花、泡咖啡、做甜品,“诗与远方”真真切切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资料图:游客在徽州区西溪南村的一家乡村咖啡屋打卡拍摄。(樊成柱 摄)

诗画上墙 古村落变身“艺术馆”


把传统的国画书法从纸上“搬”到墙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东红村莘墟村民组房前屋后的院墙上写满了“答案”。

这个离西溪南古村落只有4分钟车程的小村庄,因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墙绘,被人称作是“没有屋顶的乡村艺术馆”。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游人慕名打卡的“微景区”,这背后离不开“徽创客”汪庆誉的努力。
汪庆誉在莘墟出生长大,先后在北京、广东等地从事书画创作工作。村里打造“诗画莘墟”,他回到家乡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2021年9月,汪庆誉牵头组织当地及周边百名画家、书法家来到莘墟,在村民庭院外墙上创作260多幅有关莘墟村古代人文物景、新时代村容村貌、田园风光等作品,再现丰乐河两岸500年前的繁华盛景。
文化墙绘让莘墟村点上出彩、线上成景,村民闲暇时便会围着村里的院墙转悠,欣赏传统国画里的大美山水,传颂墙绘上尊老爱幼的美德。
渐渐地,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乱堆乱放的杂物不见了,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花草草……
今年暑期,莘墟村民活动中心又“上新”了,汪庆誉联合当地书协给孩子们开设了免费书画兴趣班。
“莘墟自古崇文重教,培育出了很多人才,希望尽我所能,给孩子带来书画启蒙。”汪庆誉说。

“八大家”的“新场景”

数枝红杏出墙,几重竹篱绕舍,一幢幢徽派古民居疏朗有致。村前有一小溪,村口有一人工塘,斑驳的民居倒映在清澈的涟漪中。


这里是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数百年来,关麓村的地标一直是“八大家”联体古民居群。如今,关麓村武亭山上,崛起了一处以帐篷造型为标志的“度假村”,成为当地一处新地标。

亦儒亦贾 积淀千年芳华


赏不尽的古韵,道不完的关麓。
走进关麓村宛如迷宫的“八大家”联体古民居群,每幢民居自成一体,粉阁灰墙、石栏漏窗,各有天井、厅堂、庭院、花园;所有宅院屋舍相接,巧妙利用建筑的侧门、回廊、过道等把各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据介绍,“八大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整体占地6000多平方米,设计精巧、建筑精美,特别是连体结构在徽州古民居中极为罕见。
“‘八大家’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粉墙黛瓦间记录着一代代徽商的奋斗史,当年仅村里就开有上百家店铺。”关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利生告诉记者,当地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八大家”就是一个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文化元素更多更好地融入村庄建设治理中,赢得村民的感知、认同和配合。”担任了9年村干部的胡利生说,以前,破旧的环境很难吸引客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和外出务工。从2017年起,村里多方争取资金支持,接水管、修路面、清垃圾、通河道,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日复一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逐渐从偏僻村转变为人气村。

资料图: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农田。(许家栋 摄)

项目带动 焕新乡村价值


随着乡村特有元素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蕴藏其间的生态、文化、经济价值备受关注,关麓也被许多投资者重新认知和发现,其中就有从事旅游运营的景域集团。
“关麓兼具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优势,在这里打造高端旅游度假项目,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的原乡生活,品味地道的徽派美食,饱览美丽的自然风景,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2019年,景域集团在关麓投资建设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
景域集团总裁、黄山景徽关麓旅游开发运营公司董事长朱景荣介绍,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占地2400亩,总投资约20亿元,在保护性利用关麓传统古村落基础上,以农文旅融合和乡村产业振兴为主要抓手,打造关麓“八大家”景区、帐篷客民宿集群、乡村旅拍基地、驴爸爸星球探索亲子乐园、沉浸式演艺中心、中医康养社区等六大组团和十大网红打卡地。目前,一期的帐篷客野奢度假酒店于去年10月正式开业,关麓古村景区和驴爸爸亲子探索乐园今年内具备开业条件。
“为了更好地挖掘关麓多元价值,让历史建筑‘活起来’,我们按照传统再现、文化再生和业态创新的理念、方法,实施关麓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朱景荣说,公司将保护性修缮“八大家”,复原私塾文化场景,增加婚俗文化和非遗展示,再现徽文化繁盛景象和宗族治理智慧。同时,建设新徽派博物馆关麓书院,植入徽学、国学讲坛,徽剧、黄梅戏展演,打造知名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产业总部基地以及新的消费场景和产品。
资料图:黟县碧阳镇关麓村绿意盎然。(吴寿宜 摄)

村企合作 探索“景村共生”


如何利用乡村多元价值,转换塑造乡村振兴新场景?景域集团项目的落地,让关麓村“两委”干部有了更多想法,信心更足。
“我们充分利用村落徽州的肌理和风韵,将村庄、田园、山林等作为一个运营产品,以经营权合作方式,开展市场化运营,实现了村落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创意变生意、生态变业态。”胡利生告诉记者,村里探索整村推进的“景村共生”模式,开展“两山转化”试验,先后租用和流转村民600亩土地,完成16栋古民居经营权流转,与度假区项目方合作打造非遗展示、旅拍等业态,破解了耕地无人种、种地不赚钱的难题,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发展。
胡利生介绍,为解决农民土地被征收后的生活收入问题,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度假区项目方签订了用工协议,采用返聘和上岗培训的形式,让村民参与度假区项目运营。目前,有15000多人次的村民参与度假区项目建设用工,有50余人在酒店就业。整个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直接增收3000多万元,村民也可以通过家门口就业、闲置农房流转、农副产品销售和景区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
2018年,关麓村集体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5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
在项目带动和金融赋能下,关麓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沉睡的资源被彻底盘活,废耕的荒地被开辟为供游人旅游休闲的采摘园、茶园和耕地,荒废的古道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道,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悄然改变,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光彩。

“末脚村”的“变形记”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贫困”就是黟县碧阳镇丰梧村的代名词。古称“古黟十二都”的丰梧村,一直流传着“十二都,垫末脚,不是驮柴就驮料”的说法。
时光荏苒,再次走进这个昔日的“末脚村”,吸引人们目光的,除了一栋栋古老的徽派民居,还有充满新潮气息的生态农场、浪漫风情的酒吧,以及造型别致的乡村酒店、风光旖旎的房车宿营地等。

盘活乡村资源 培育多元业态


“我来的时候,村里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有了一定改善,但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了,整体缺少活力。”回想起刚到任时的情景,丰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涛涛历历在目。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丰梧村的变迁,首先是盘活资源,培育新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沿着乡村小道折行,穿过一望无际的稻田,隐于大山脚下的无名初自然疗愈酒店出现在眼前:白墙黑瓦马头墙,小溪穿梭其中,不同主题设计的11栋建筑错落有致,设计简朴、装修淡雅,呈现出徽派建筑特有的清雅美学。
音钵疗愈、茶道、插花……白天有舞动的阳光,晚上可见满天的星斗,一切尘世的喧嚣都悄然褪去,只有静谧的时光在慢慢流淌。
2021年,这家酒店一开业就吸引了众多游客。
山沟里建酒店,抛荒地变农场。在丰梧,村里的每一处闲置资产都充满无限可能。
2021年,一位“海归”青年企业家来到丰梧,投资建设朴蔓农场,流转400亩低效抛荒地,种植黟县“五黑”农产品之一的黑糯米,打造蔬菜采摘园、休闲花海、萌宠乐园等,并租赁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村集体废弃厂房,建成创意米酒工坊和浪漫情调的“蔓廊”,推出农事体验、萌宠互动、露营野餐、观赏酿酒、沉浸看书等休闲业态,探索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新业态在古老的丰梧村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2022年,朴蔓农场、无名初酒店等企业以支付租金、发动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还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
资料图: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吴寿宜 摄)

柔性引进人才 激活“第一资源”


“这个连廊建成后,太阳晒不到、下雨淋不着,许多村民都在这纳凉,可热闹了。”村民叶梅兰对家门口的“徽州巷陌”风雨连廊赞不绝口。

这个被村民点赞的纳凉处,由国际乡村营造社的乡建青年设计。
今年5月,这群来自伦敦大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青年人,来到丰梧村开展乡村建设实践,与村民共建田野驿站、水渠廊桥等乡村节点,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公共空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丰梧村创新柔性引才方式,通过“荣誉村民”等形式,吸引近百名各类人才落户。
建筑师张靓秋、刘鲁滨夫妇,是丰梧村的常驻“新村民”。
今年2月,他们发起丰梧·季乡村建设行动,分乡村赋能圆桌论坛、国际乡村营造社、乡村公共空间再创和乡村建设巡回展四大板块,面向国内国际招募青年建筑学子,围绕乡村节点、公共空间等改造和活化利用,通过艺术赋能、创意赋能、社区营造赋能,探寻乡村振兴更多可行的路径。
眼下正值暑假,丰梧·季乡村建设行动,也吸引了许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
“乡村古建保护情况怎么样,乡村项目落地情况如何,群众对于乡村建设的满意度高不高,是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梁希实验班学生张顺涵建议,希望推动更多的“大学+乡村”特色项目落地丰梧,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服务。

就地就业创业 共建幸福家园


“在家门口上班,通勤时间省了一大截,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到家里,陪在孩子身边,不缺席他的成长。”林玉兰是朴蔓农场的一名前台工作人员,原先在外地工作,看着近几年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便毅然选择和丈夫一起返乡就业。
周涛涛告诉记者,去年,村内企业为村民提供47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季节性务工180余人,平均每人增收6000余元。
丰梧村乡村美了、产业强了,也为村民提供了创业的广阔舞台。
“大丰收!七月小菜园,时蔬随心配。”2021年,因为采收季节,自家的蔬菜供大于求,随手发的一条“蔬菜盲盒”朋友圈,让郑涛意外开启了返乡创业路。
误打误撞的“蔬菜盲盒”火了,“黄山好物”一不小心成了爆款。郑涛趁热打铁成立了黄山拜年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帮助村民带货,将当地的豇豆、茄子、辣椒等有机蔬菜,以“盲盒”方式打包挂上电商平台,送上大城市的餐桌。
“从最开始每周几单到几十单,再到平均每天固定有100多单,累计卖出了6万多公斤蔬菜。目前,公司链接了60多户村民,平均每户增收6000余元。”郑涛告诉记者,公司在碧山流转了30多亩抛荒地,种植多品种高品质蔬菜,打造标准化示范蔬菜基地,培育推广“萝卜计划”,引导更多的村民参与。
郑涛透露,下一步将创办“酱菜工坊”“主题农场”等项目,开展自然教育、亲子游、共享菜园等文旅活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来源:安徽日报
文字:吴江海 叶有辉 王蕾 祁俊 朱西敏
海报:张雨秋
编辑:马珺

文章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