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六破六立”系列特稿③ | 向海而兴,安徽满帆奋进

安徽日报 2023-12-24

新发展格局下,“向海而兴”的对外开放正逐步向沿江、内陆地区展开,安徽已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带。


抢抓多重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协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思想破冰,行动突围。如今,安徽对大海、对开放的向往,频频照进了现实。


安徽还需勇于开拓开放发展的新赛道,勇于到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中锤炼,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货轮经过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上的派河港。程兆 摄


德国哥廷根九月的阳光照射着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欢脱的气息。当地工人安德里亚斯将名字签到刚下线的首款电池包上。


这款电池包,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来自中国安徽。去年6月,国轩高科宣布在德国哥廷根设立其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今年9月,首款电池产品下线。


横穿亚欧大陆,跨越近八千公里,让安徽的电池生产线抵达,这是过去安徽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破除“重内轻外、自我循环”的封闭观念,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


安徽,在思想上破冰,从行动上突围。


“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48个招商团组赴境外开展外资招引活动;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6次来到合肥;大众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落地安徽;国轩高科将工厂建在了德国……


11月18日,芜湖造船厂码头上停靠着加拿大一船东订制的1.2万吨高端沥青船。肖本祥 摄


海,是开放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安徽保持着对大海、对开放的向往。


如今,安徽对“海”的向往,频频照进了现实。


从不断试点创新,主动靠上去,借势“长三角一体化”打开通江达海的更宽大门;到加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用好自贸试验区优势,外向型经济逐年递增;再到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等活动,一个个合作愿景“全景式”打开……安徽虽不靠海又不沿边,但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滞,扬帆远航、追逐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下。


破思想之“冰”

只有思想上“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安徽虽然不沿海但近海、不沿海但通江达海


货车川流,塔吊飞转,立冬之后的芜湖港,依旧一派繁忙景象。


向右远眺,一辆辆新车集结滚装码头堆场,静待装船“出海”。不用转关申报,省掉二次运抵手续,这批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将经由上海洋山港远渡重洋。


“以前通关手续繁琐,运输时间长,成本也高。”芜湖海关启动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港口货物进出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关务负责人蔡文雯算了笔账,如今出口每标箱能减少物流成本600元,进口每标箱也能省400元。


今年以来,芜湖地区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业务量,已达去年全年的15倍,总货值超10亿元。


“井喷式”增长的业务量,是安徽开放的最佳注脚。


10月18日,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李博 摄


思路一变天地宽——


从地理位置上看,不沿海、不沿边的安徽,原来,进出口也可以如此便捷。


曾几何时,不少人因为安徽不沿海、不沿边,产生了小农意识、封闭意识,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将安徽定位成内陆省份,没有做好“海”的文章。


解放思想是先导、是前提、是总开关,是社会的活力之源。


忆往昔。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开放”的要求;1980年,芜湖港开辟为外贸港口,打开了对外开放的通道。


198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简化外资企业审批流程,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随后,全省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成立。当年,这家公司一周时间生产的合成革,就能从合肥“铺”到上海。


开放以独特的活力,让安徽受到深刻洗礼。


近年来,安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了发展共识、形成了奋进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但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少数地方、部门和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视野还不够开阔,谋事创业跳不出“一亩三分地”,对待新生事物不吸收、不转化、不运用,对待新知识不愿学、不愿想,习惯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尤其是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对比来看,思想还未走在行动之前,向海图强、开放包容的理念有待提升。


“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必须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打开解放思想的阀门。


只有思想上“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


安徽多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玉波坦言,落户在“不沿海”的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看中的就是“马鞍山综保区‘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和邻近港口的区位优势”。


一个综保区——“境内关外”的特殊身份为区内企业大大节约了税收成本;一处深水港——一期3个兼靠2万吨级船舶码头在这里开航运营。


两端之间,一条物流链,串起了区港联动新模式。


沿河即沿海。“得益于区港联动,我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上海港清关后,转水运可直接抵达郑蒲港,较陆运而言,为企业节约了20%至30%的物流成本。”丁玉波说,安徽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放眼全省。如今,安徽建成了马鞍山港、芜湖港、铜陵港、安庆港、池州港等水运一类口岸,“向海求变”的坚持,让“通江达海”的梦想得以实现。


10月25日,宝武马钢港料总厂江边的码头上,起重设备正在紧张有序地装卸作业。苗地 摄


向东,是大海,是航道。


向西,安徽也在不断打通对外开放新通道。


9月22日,安徽首列通过“铁路快通”模式报关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驶出,将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我们通过对铁路舱单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实现对铁路列车所载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监管,简化班列进出境监管手续。”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铁路快通”模式下,每列中欧班列能节省通关时间约20小时,班列整体运行时间缩短1天至2天,“不断创新、优化服务,让安徽企业走出去更便捷。”


如今,越来越多的安徽本土产品借助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的线路布局,实现了直通海外。今年前9个月,中欧班列(合肥)已累计发运班列736列,发运集装箱超6万标箱,均同比增长约20%。


1831公里的高等级水运航道“通江达海”、200多条空中航线“纵横全球”、累计开行3500列的合肥中欧班列“贯通亚欧”、5477公里高速公路和2522公里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安徽,通江达海,势不可挡。


借机遇之“风”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赋能,江淮大地已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带


这段时间,在安徽鑫蓝海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工地上,生产总监吕惠杰忙得脚不沾地,“抓紧时间把南京厂区的设备和生产线都搬过来”。


同样忙碌的还有鑫蓝海对面的三家企业——诺达佳智能制造、鼎为光电、威灏光电的负责人。他们抱团从苏州而来,同时落户广德。三家企业负责人是多年老友、也互为上下游企业,此次每家投资5亿元、各占地50亩,准备在安徽大干一场。


3年前的盛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航掌舵、擘画蓝图。


牢记殷殷嘱托,奋进的步履铿锵有力。


在上海的“龙头”带动下,安徽借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保持“长三角上进生”的姿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8月9日,宿州市高新区宿杭之光光电有限公司,来自浙江大学的专家带领技术人员查看设备生产运转情况。程兆 摄


将时间轴拉长,在改革开放之初,安徽与长三角其他省份外贸规模相差不多,但多年来,相较于沪苏浙,安徽敢闯敢试的步伐太小,与沪苏浙的差距也日益明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安徽受益最多,也已成为安徽发展最大的“势”。


10月底,无锡赛思特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项目、上海钽泽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年产500台数控机床项目等签约落户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宣州片区。眼下,该区正在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数控装备产业集聚地。


带来的利好不仅是实物,更是观念。


直面差距,敢于追赶。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动了安徽上下思想观念解放,深入推动了体制机制与沪苏浙等高对接。


五年来,安徽对标沪苏浙陆续出台600多项政策举措,选派2600多名干部人才赴沪苏浙跟班实践,复制推广沪苏浙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171项。


滚滚长江,奔腾不息,尽向东流。


融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安徽既急切又努力。


今年8月20日,安徽开了场大会,会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一份文件,名叫《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围绕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等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


以最大精力抓最大机遇,全面动起来、主动干起来,安徽正持续加强与沪苏浙地区深层次链接,在省际毗邻地区、园区结对共建、产业协同发展、民生事业共享等方面深化全方位合作,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和发展实效。


自贸试验区是全国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安徽自贸试验区发挥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功能,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开放力度,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聚焦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


“制度创新要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更要赋能主导产业。”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主任何红旗说,片区围绕芜湖市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慧家电、航空装备等主导产业,不断推进招大引强,着力建设开放性产业集聚区、战新产业先导区和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数据显示,芜湖片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6个,协议引资额2557亿元。


自贸试验区的清风正从一隅吹向更辽阔的地域,孕育更多开放活力。


9月7日,航拍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徐旻昊 摄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7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


善借东风、巧搭快车,才能在抢抓发展机遇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安徽纳入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赋能……


新发展格局下,安徽积极把握机遇,已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带。


扬敢为之“帆”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合一”加快走出去步伐,勇于到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中锤炼


10月25日晚间,国轩高科发布公告,拟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23.64亿美元,并委托公司全资子公司美国国轩与密歇根州政府及其他第三方合作伙伴签署相关协议。


其实,除了产品,国轩在海外资本市场上表现也颇为抢眼。


去年7月,作为第一批登陆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GDR的中国企业之一,国轩高科成功募资约6.85亿美元。


对于国轩高科“国内国际双引擎”战略的实施,董事长李缜表示,企业走向国际,产品、技术、资本也要走向国际。


在采访中,有企业家坦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逼迫企业改变惯有的“外贸出口”思维,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工业制造能力,“提质补链”,一手“提上去”、一手“走出去”,从而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面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一定不要视而不见,一定要顺势而为”。


而在前期调研中,记者也发现,不少企业对“走出去”有顾虑。


让更多皖企出海“狂飙”,政府部门需要作出表率,给企业足够的底气与信心。


安徽启动“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系列行动,出海拓市场、促合作、强链补链。


“之前3年都没怎么出去,今年几乎每个月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日本等,都有我们的身影。”安徽振达刷业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总经理张梦妮告诉记者,走出去的路上,或许风大浪急,但水深鱼大。


“收获超过预期”——在走访中,不少外贸皖企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面对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地方、部门和干部“敢为”的气魄更大一些、“善为”的本领更硬一点,才能让更多本土企业大步“走出去”,全球领军企业“走进来”。


今年前9个月,“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共组织48个招商团组赴境外开展外资招引活动,安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大众科技、海森生物、库迪科技等一批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相继落地安徽。


眼下,安徽省商务厅正在大力促进新兴产业领域的外资招引,重点打造“投资安徽行”等招商特色品牌,主动对接中投公司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国际化基金,加强资本对接、基金合作和产业引育,支持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并购后在皖返程投资。


“安徽省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令人瞩目,投资环境与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同时,安徽还有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三菱电机在安徽设立了电梯、空调事业公司以及半导体生产工厂,今后我们会继续扩大在安徽的投资。”11月5日,在投资安徽行(上海)恳谈会上,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中国副代表小柳津裕说。


今年,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已是第六次来到合肥。他说,德国在安徽投资企业超150家,大众、大陆、博世、西门子等都在安徽有投资或合作,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成为双方合作共赢的典范。


拥抱全球资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要“四链合一”。


今年以来,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龙“飞”个不停,法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皆有他的身影。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作为“科大硅谷”的市场化主体,正在加速打造全球创新中心,辐射全球创新高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科大硅谷”已在全球成立法国、美国硅谷、日本等5个海外创新中心,联络海外校友400余人,收集储备优质海外项目资源30余个。


6月28日拍摄的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科大硅谷服务平台。程兆 摄


放眼全球,目前,已有90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皖投资,项目超180个。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实际使用外资11.9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都达到了68%左右。


“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如何进一步深化,促进开放怎样进行新拓展?


安徽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将强化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示范区等开放平台的统筹联动,办好“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徽动全球”出海等活动;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继续推动“新三样”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跟踪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推行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新模式;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推动优势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安徽正进一步扬起“敢为”之帆、提升“出海”之能,乘好远航路上的“风”,破除阻碍前进的“浪”,不断开拓外向发展新赛道、提升开放发展新水平。


往期回顾

● 推动“六破六立”系列特稿① | 勇于突破“跳出来” 对标先进跑起来

● 推动“六破六立”系列特稿② | 观念突围勇“破冰” 聚力创新当先锋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本报特别报道组

执笔:何珂

图片:视觉安徽

编辑:王嵌


文章好看 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