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换来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春日里的江淮大地,处处充盈着新希望、孕育着新生机。3月22日下午,全省民生工作大会在安徽省行政中心召开,全面总结民声呼应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不足,部署下一步工作。趁春风正盛,号召全省上下以奋斗为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展现更大作为。“民生工作关乎群众的福祉,关乎执政理念,关乎高质量发展。”全省民生工作大会上,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强调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安徽结合实际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要想做好民生工作,必先听取民声,让民生跟着民声走。2023年,建立覆盖省、市、县各级的“民声呼应”平台和工作体系,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领导阅批、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民生领域难题多,但只要重视就不难。省委对民声呼应工作高度重视,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具体意见,设立工作专班。对《民声呼应》反映的群众诉求,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每期必阅、每期必批,带头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现场核查督办,推动问题解决。
3月16日,合肥新站高新区学林体育公园,市民在篮球场上打球锻炼,乐享春日美好时光。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完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健身需求,打造家门口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张敏 摄阜阳市搭建“全覆盖倾听”平台矩阵,实行“全处置”责任落实闭环,推进“全领域”排查整治提升,建立“全参与”政民企交流互动机制。芜湖市创新搭建群众诉求感应系统、市《民情摘报》等平台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全市群众诉求定性定量分析,实现从被动接受向动态感应、主动治理转变,推动党委政府所为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把解决农村黑臭水体和餐饮油烟、噪声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会上,合肥市、阜阳市、滁州市、芜湖市和省住建厅、省医保局、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分别发言,交流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去年,全省“民声呼应”类载体共刊载群众反映诉求3.62万个,直接推动解决3.5万个,办成了一批暖民心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照进现实。
近日,歙县潭渡中心幼儿园举办“运动悦童心,陪伴向未来”亲子运动会。“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吴建平 吴玲英 摄会议中播放的《民声呼应工作专题片》,对过去一年全省民声呼应工作进行了回顾。从农民吃上放心自来水、到群众走上舒心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受访群众都对这一工作真心点赞。如今,民声呼应已经成为我省破解民生难题的特色抓手、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品牌。本次会议还对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进行了部署。——突出平台整合,加快建立统一的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拓展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突出办理质效,把工作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上,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建立提级办理工作机制。——突出标本兼治,统筹“当下改”和“长久立”,注重从具体诉求中查摆工作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以党委政府“有为”促进人民群众“有感”。省委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推动群众诉求解决效率更快、办理质量更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3月21日,淮北师范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大型招聘会举行,共吸引262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0862个,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多样的就业选择。万善朝 葛 婕 摄
记者注意到,在会场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白皮书。这本名为《2024年50项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汇编》的册子足足有180多页,它的背后承载着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省委有关负责同志解读了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的通知》。去年,我省大力实施50项民生实事,统筹投入各类资金443.7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按照有进有退、滚动实施的原则,我省在去年已实施50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新增12项,调出已建成(完成)或纳入部门日常工作管理10项,将5项调整合并为3项,形成2024年50项民生实事。这些实事主要分10大类,包括促进就业类3项、社会保障类5项、困难群体救助类12项、教育惠民类5项、卫生健康类3项、环境保护类2项、交通出行类2项、文体服务类3项、城乡建设类10项、公共安全类5项。
3月19日,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实训室内,老师指导学生练习操作智能制造生产单元设备。今年,该校新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光伏工程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王彪 摄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加快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政府兜底线保基本、市场供给多元、社会公益互助的养老模式……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举措,用心用情用力托起民生“幸福梦”。“民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带头抓落实,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会场内传来铿锵有力的话音。3月20日,怀宁县人民医院组织义诊团队来到清河乡敬老院,为老人们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开展老年病预防宣教,让老人们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檀志扬 陈 俊 摄去年,省委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建立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工作机制。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做好民生工作,也要对标省委,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群众诉求办理、实施民生实事作为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开展现场办公的重要内容,推动问题在现场在一线解决,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他们还认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把民生工作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不能好高骛远,不做承诺兑现不了的事。我省对照每一项民生实事,逐项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将主要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具体化、责任化,建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近日,在庐江县白山镇白山社区“老年食堂”内,工作人员正在热情服务老人们用餐。李红兵 摄
民生工作做的好不好,最终要看老百姓的“口碑”。会议提出,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纵千里终有尽,服务民生无止境。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民生工作关乎群众福祉,关乎执政理念,关乎高质量发展。全省民生工作大会对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要部署。全省上下要坚持把守好民心作为最大政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展现更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实施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特别是去年以来,创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声呼应平台体系,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坚持点上问题和面上问题一体整改,坚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赢得了广泛认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但也要清醒看到,民生保障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诉求重视不够、解决不力,必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系统加以解决。
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突出平台整合,加快建立统一的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打通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关口,拓展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要突出办理质效,把工作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上,推动群众诉求解决效率更快、办理质量更高,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要突出标本兼治,统筹“当下改”和“长久立”,注重从具体诉求中查摆工作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坚持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以党委政府“有为”促进人民群众“有感”。
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继续统筹实施50项民生实事,从小切口入手,从老百姓身边的事、日常的事、具体的事做起,细化具体举措和工作抓手,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民生工作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生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带头抓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要严格考核评价,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