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导淮、涂山会盟、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辉。21世纪以来,随着蚌埠市禹会村遗址的进一步考古发掘,“大禹治水会诸侯”发生在禹会区涂山的这一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涂山村位于涂山脚下、淮河岸边,自然环境优美。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生机勃勃的村庄,感受今日的涂山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民宿产业,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传奇。“要建设基础设施,也要重视观念改变”
——发展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魂
“漫野榴园隐古村,荆涂淮畔留禹魂。花开时节邀君至,细将趣事述游人。”68岁的涂山村村民刘圣贤喜爱古诗,诗中既展现涂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抒写新时代村庄发生的巨变。
涂山村有很多传说故事,在刘圣贤看来,建设和美乡村,既要进行硬件建设,也要积极挖掘并利用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文化作为灵魂,乡村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刘圣贤说。当地人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整理出一些有趣的传说。相传大禹治理黄河后,率领治水人马南下“排淮泗”。当时,淮夷人聚族而居的涂山氏国还是母系社会,首领涂山氏女年轻貌美,与大禹一见钟情,大禹随后入赘涂山。在涂山氏女的帮助下,大禹大会诸侯,斩了捣乱诸侯朝会的防风氏。为治水患,又有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涂山,至今尚有大禹与涂山氏女结婚的仙人床、夏启出生地桑台、禹会诸侯之地禹墟等传说故事和遗迹。汉高祖十二年,涂山建起祭祀大禹的禹王宫。自唐代起,沿淮群众在禹会诸侯之日自发组织禹王庙会,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涂山禹王庙会已是沿淮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民俗庙会,每年赶庙会的人数多达十余万,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数十里或数百里外涌向涂山。2006年,涂山禹王庙会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名单。资料图:涂山村坐落于涂山脚下,淮河在此“急转弯”。
刘圣贤诗中的“趣事”,既有古代传说故事,也有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卧牛潭,这个如今被村里人当作“门脸”的风景塘,一年前还是臭水池。“过去是死水,村里污水、垃圾都往里倒。”村民张凡凡说,去年施工队来到村里,对卧牛潭进行彻底整治。孙保兴是安徽建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涂山村项目负责人,他介绍,去年入村以来,公司建设了1300米入村道路“白改黑”和两侧绿化景观,客货两用停车场,900米石榴园段垒石景观,卧牛潭水塘,石榴文化馆,村史馆,民俗街等。让孙保兴感到欣喜的,不仅是即将完工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村民的观念变化。“卧牛潭清淤后,引来上游活水,疏通下游排水,水中植入净水植物,周边建起栈道凉亭。”孙保兴说,起初还需要安排人劝阻村民往水塘扔垃圾,后来游客逐渐多了,村里加强了环保宣传,塘边的几户人家竟主动维护起环境来。“外面来的人多了,等于来村里做客,谁不想打扫干净庭院再请客?”涂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跃龙说,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逐渐有了环保意识,稍加引导就事半功倍,“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建设基础设施,更要重视人的思想观念转变,面子里子都要有。”看到卧牛潭及村子内外发生的变化,刘圣贤忍不住又赋诗一首:一潭碧水起涟漪,绿柳摇风拂画堤。廊转花明通雅境,卧牛回首望龙溪。“涂山石榴名气虽大,但也要适应消费新趋势”
——升级老产业,让金字招牌更闪亮
王为元家的石榴园,在进入涂山村的路旁,取名“石榴王”,王为元的理由有三:一是他姓王;二是他经常在怀远石榴节上“摘金”,今年又拿了个“石榴王”评选金奖;三是他多年前将一棵堪称“树王”的老石榴树成功移植到自家园子,至今每年挂果,枝繁叶茂。提起这棵“树王”,73岁的王为元很骄傲。当年修路要拆掉邻村的一户园子,他闻讯赶到,抢救性地将老树移栽到自己的园子里,悉心照料,甚至专门建了个大棚。“我要当好这些老树的医生,把它们保护好。”王为元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已经移栽近50棵老石榴树,“我一家五代人都在涂山上种石榴,涂山石榴风味独特,如果树留不下来,味道和品牌也保不住。”王为元不仅保护老树,还引育培植新品种。在他家的石榴园,一棵树上挂着不同颜色的石榴。“这些是我嫁接培育的新品种,我为它取名叫涂山红一号,籽软、甜度高,还比当地品种早熟。”王为元打算在蚌埠石榴的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之后,再培育出一个新品种。涂山村的石榴种植面积约3500亩,不仅本村人种,也有如姚登波这样的“市里人”。姚登波是蚌埠市花卉协会石榴协会会长,在今年石榴上市前,就谋划着要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好“怀远石榴”这个金字招牌。“涂山石榴名气虽大,也要跟上新的消费模式。”姚登波说。今年10月,姚登波经营的安徽省红玛瑙石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引入了追溯防伪码,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轻松获取石榴的种植、采摘、品名、登记、规格和企业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品质。早在2010年,“怀远石榴”便成为国家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怀远石榴”主产区包括怀远县以及涂山村所在的禹会区。多年来,一些外地石榴“冒名顶替”怀远石榴在各地销售,一直困扰着主产区的石榴种植户们。姚登波介绍,二维码溯源技术犹如为每箱石榴赋予了一张专属“出生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涂山村里,给石榴贴上二维码的还有个年轻人,叫王传龙,是涂山榴园农庄的总经理。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蚌埠市某公司代表30余人到榴园农庄观光。其间,王传龙一边介绍涂山历史、涂山村原产石榴品种、口味,一边陪着游人在村里游玩打卡。“石榴园的环境一定要好,还要有室内空间能喝茶,客户就能留得住。”拥有多年销售经验的王传龙早已摸清一套接待团体客户的流程和秘诀。10多年前,王传龙通过朋友介绍,接到一笔团队客户大单,100多人,4辆大巴车来到村里,从他的石榴园里摘走了3000斤石榴。发现商机后,他不断升级自家的石榴园,主攻游客采摘。这种销售模式很快在涂山村推广开来。谈及当年,王传龙觉得当年都是为了买到最新鲜的石榴,“采摘”的模式才流行起来。今年,经过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村庄已经成了徒步、骑行登涂山的必经打卡点,游客来了不仅能挑选到最新鲜的石榴,还能游玩打卡。村里没有客流量焦虑,连石榴也好卖了。“游客慕名而来,旺季时一‘座’难求”
——激活新业态,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夜幕降临,涂山脚下的“山归来”民宿里,一场热闹的生日宴正在进行。不大的庭院布满了气球和彩灯,草木清香萦绕鼻尖,声声祝福响彻夜空,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在这过生日真的太棒啦!”杨敏是此次宴会的主角,她想给30岁生日留下难忘的回忆,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涂山村的“山归来”民宿,“晚上在这里与大地和星空为伴,明天一早还能爬涂山迎朝阳,多么美妙。”背靠涂山,毗邻淮河,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山归来”最大的“卖点”。“顾客都是慕名前来,其中不少成了‘回头客’。我们采取预约制,每年春秋旺季常常一‘座’难求。”老板虞方兵告诉记者。虞方兵是安庆人,早些年走南闯北从事建筑行业,2019年和家人到蚌埠定居,两年前租下涂山村一处闲置民宅做起民宿生意。他说,选择在涂山村搞民宿,一方面因为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无限;另一方面是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近年来,禹会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对长青乡涂山、杜郢等村集中连片开发,聚力打造环涂山民宿集群,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该区出台《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共建乡村旅游民宿的意见》,对投资发展民宿产业的经营者在房间装修、外围环境整治等方面给予补助。虞方兵的民宿占地面积不大,目前已享受各类补助近5万元。“前不久,相关单位还组织我们开展早餐培训,提升服务品质,这些举措给了民宿经营者很大的信心。”虞方兵说。走进杜郢村的“禹麓人家”,一棵巨大的杏树伫立院落中央,树干粗壮,树冠如盖。晚风吹过,落叶纷飞,舞动挂满枝头的祝福卡片,26岁的李秋宇正在为顾客拍照。“这棵杏树有些年头了,陪伴我爷爷大半辈子,翻修老房子时我们把它留下来,没想到现在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打卡点。”热爱田园生活的李秋宇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利用自家老房子开办民宿,目前也是禹会区最年轻的民宿经营者。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禹麓人家”,四周种满石榴、桃子等果树,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除公共休闲区域,主人还别具匠心地设置了观山亭、听涛阁等4个独立小庭院。“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围炉煮茶,烧烤k歌,棋牌娱乐,可以满足公司团建、家庭聚会、生日宴会等多样化需求。”李秋宇说,引客来,更要留住客。民宿在功能、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季节特点和潮流前沿,持续更新经营业态,今年还开发了攀岩、滑滑梯等特色项目。王福青是“禹麓人家”的常客,周末经常带着一大家子到民宿享受自在时光。她告诉记者,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最重要的是业态丰富,大人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今年跨年夜我们打算就在‘禹麓人家’过。”“这两天手机上都是2025年元旦的预约订单,我们正在整合资源,准备策划非遗展演、篝火晚会等项目,希望为顾客提供有特点、参与度高、有纪念意义的体验。”李秋宇告诉记者。目前,长青乡已签约民宿17家,建成运营12家。其中,涂山村正式营业6家民宿,不仅盘活闲置房屋资源,还带动当地20余户农民就业。“我们将坚持‘产业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借助特色地域资源继续做大做强石榴、民宿等产业,同时利用农事体验、赛事活动等来丰富业态,努力使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带动群众过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生活。”张跃龙说。传承创新。涂山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出新。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紧跟时代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
观念向新。不仅要美化村庄的外在形象,更要提升村民的内在素质,注重村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观念的转变,为建设和美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由蚌埠市禹会区长青乡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