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惠州日报》评论员文章:以别样的乡村留住那质朴的乡愁

2017-09-22 惠州日报

何为乡愁?乡愁是小时候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是记忆中村口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树,是远方和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黄沙洞美丽的自然风光。


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来惠州调研时,充分肯定我市新农村建设思路和示范村建设模式,希望进一步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胡春华书记对惠州新农村建设给予高度认可、寄予殷切希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有网友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今日惠州网“向书记说说心里话”论坛建议,乡村规划中应重视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特征,避免千村一面。版主回复:住建部门和各县区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重视规划中的文化含量,以别样的“美丽乡村”留住那份最质朴的乡愁。


正如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新农村建设亦不能千村一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恰是一个古代版的“美丽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要大拆大建,把“乡”变“城”、把“土”扮“洋”。相反,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精准脱贫、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全市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农村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日前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注重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尊重规律,扬长补短,注重保持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不搞“面子工程”。


必须看到,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自然积累过程。中国每个乡村,无不是在农业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禀赋各有各的特点,区位条件、地缘特征、产业发展各有各的优势。就惠州城市而言,无论今天“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宜人风光,还是过去“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亦带着独具一格的自然乡土味。


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须尊重规律、科学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不能破坏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根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编制规划必须多听取群众想法、尊重专家意见、吸纳多方智慧,避免走弯路,并且形成后必须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乡愁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建设新农村,事关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顺应自然、尊重历史、赓续文脉,让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兼得,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以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留住那份最质朴的乡愁——这是每一位全市乃至全国农民的梦想,也是惠州在新的起点上,助力珠三角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历史担当和使命任务。




来源:惠州日报

编辑:温舒

由惠州日报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