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野生毒蘑菇千万别碰!
金秋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大,
但天气总体较暖和,
加上受前段时间雨水充足、
高温潮湿的台风天气影响,
毒蘑菇生长繁殖加快,
采野蘑菇误食中毒的风险增大,
惠州市疾控中心及各大医院提醒大家,
需谨防大型真菌及其他有毒植物中毒风险,
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中毒。
案例
今年以来我市各大医院陆续接诊
采食野生蘑菇中毒患者
蘑菇鲜美可口,吃货总是经不住“舌尖上的诱惑”,对新生的蘑菇垂涎欲滴。然而稍有不慎,就可能吃到“毒蘑菇”。今年以来,我市各大医院陆续接诊了一些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患者。
症状:毒蘑菇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兴奋等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科长管辉岳介绍。
根据毒蘑菇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中毒类型:
02胃肠炎型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
02神经精神型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多良好;
03肝脏损伤型该型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04溶血型
除消化道症状外,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型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05光敏性皮炎型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
提醒:不采食、不购买野生蘑菇以免中毒
有的人自认为掌握了一套识别好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这是非常危险的。对毒蘑菇常见的认识误区,市疾控中心一一进行了解答。
误区1.
鲜艳的毒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市疾控中心:错!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误区2.
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市疾控中心: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误区3.
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市疾控中心:错!“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4.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市疾控中心:错!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误区5.
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
市疾控中心: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误区6.
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市疾控中心:错!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
误区7.
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市疾控中心:错!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以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误区8.
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市疾控中心:错!蘑菇的气味不仅和品种有关,也和生长的环境有关,毒蘑菇和无毒蘑菇的气味无法分辨。
误区9.
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
市疾控中心:错!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误区10.
我以前年年在这棵树上采蘑菇都没有毒。
市疾控中心:错!外地曾经有一家四口人,采食往年同一棵树同一种蘑菇全部中毒,出现严重肝肾损害。就因为他们在往年在同一棵树采同一种蘑菇,从来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偏偏有一年可能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毒素,造成惨剧。市疾控中心提醒公众,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包括不要“凭经验”采食;对市场上的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
急救:万一中毒要立即送医
“一旦出现疑似毒蘑菇中毒症状,要立即呼叫救护车。”管辉岳提醒大家,可马上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也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还要加盖毛毯保温;要立刻送中毒者到医院,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要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