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昨天荣登google首页的这位中国人是?

2018-01-15 旧金山湾区房地产

昨天,大家打开Google首页时发现,原来“Google”标志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Google的中文名“谷歌”和其汉语拼音“Gǔ Gē”,还有一位中国人画像,这位荣登Google首页的人物是周有光,中国汉语拼音之父,而这次特别的“谷歌涂鸦”就是为了纪念他112岁华诞。

 

周有光的连襟沈从文称他为“周百科”,诗人邵燕祥评价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实际上,周有光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恰似一本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厚重渊博,影响深远。

 

四朝元老

他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和新中国;


交友广泛

他不仅仅和爱因斯坦聊天,和溥仪约饭,和老舍谈笑;


轻松跨界

他青年学习经济学,中年研究语言学,老年书写文化学;


精通外语

他掌握了英语、法语和日语三门外语;

……



没有他我们beijing还在念peking

没有他我们Chongqing还在念Chungking

没有他我们jiaozi还在念Dumpling

没有他,恐怕我们现在还不能用拼音输入法,

愉快地在电脑、手机上聊天。

今天我们能如此方便地使用汉语,接轨国际,

很大功劳要归于周有光。



中国少了一个金融学家,却多了一个汉语拼音之父

 


“辅修语言学,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1923年,十七岁的周有光,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入学第一天,他便被学校发的姓名卡片难倒,校方要求每个人把自己姓名的罗马字拼音打印在卡片上,对于当时没有统一拼音标准的中国学生来说,真是一道难题。


最后,学校只好采用上海话发音来标识,对于非上海籍学生来说相当不方便,引起学生们一片抱怨。这件事却激发了周有光对字母建档的兴趣,主修经济专业的他,毅然决然地辅修语言专业

 

“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语言学。”


大学毕业后,周有光选择远渡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恰逢抗日战争,他带着妻儿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


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周有光重回新华银行,并被派往美国华尔街1号工作。工作之余,他便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语言学


后来,被派驻欧洲工作,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很重视字母学,于是,买了大量字母学相关书籍自学


周有光相信,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以外,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大有可为,好好利用,加以学习,必然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而他最想有所成就的领域就是语言学。


“从银行家到语言文字学家的华丽转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感受到未来中国的希望,周有光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儿回到祖国,准备大展一番作为。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而作为语言学重要的一部分,汉语拼音改革也被国家十分重视,提上议程


回国后,周有光发表了一些拼音和文字改革相关的论文和著作,这学术成果逐渐引起了语言学届的重视


1955年,是周有光人生的转折点。他受邀去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而他提议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竟被通过了。会后,这位银行家和经济学教授,便被留在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工作,参与编制《汉语拼音方案》

 

“三年砥砺前行,《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落定。”


经过周有光和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反复推敲论证。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入学必修的第一课。


这期间,他也曾被别人嘲笑过,“26个字母研究了3年,你们太笨了!”,周有光始终不争不怒,从容淡定,他说,“塞之而流,禁之而行,这也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

 

后来,周有光上小学的孙女曾笑他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零。” 周有光笑称,他只是将兴趣转为专业,踏踏实实从零开始学习。


城市君忍不住反思,这样真的亏了吗? 青壮年是银行家和经济学教授,中年是语言文字学家,老年又成为了文化知识分子,全球视野。周有光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怎么会亏呢!

 

和爱因斯坦约聊,朋友圈横跨三代人


周有光的朋友圈,横跨了三代人,而且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有皇帝溥仪,也有救国名士章乃器、沙千里、邹韬奋,有文学大师沈从文、胡适、徐志摩、老舍、杨绛,也有军事政治领袖周恩来、陈毅,甚至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

 

1945年,周有光被新华银行派往美国华尔街1号工作期间,突然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给他推荐了“陪爱因斯坦聊天”的差事,周有光一听,立即答应下来。


登门拜访的那天,周有光起初还有些忐忑,后来彼此聊得开了,加上爱因斯坦又十分随和,很快俩人如老友般相谈甚欢。


可惜研究专业领域不同,两次都是随便聊聊,他觉得“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很快便置之脑后了,甚至他的外孙们后来听说了,都惊讶和这么大的人物交往的事,姥爷竟然一字也没提过。


要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他常说,“看待事物的角度是要从世界的角度看国家。”


85岁离开工作岗位后,周有光又将目光扩大到世界史,读历史、文化,关心国家和世界变化,研究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每天固定读五种报刊。每天看《China Daily》,海外学生每周寄来的《朝日新闻》、《纽约时报》、《时代》周刊也常翻,边看边做笔记。

 

七十年流水光阴,始终相濡以沫


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是 “幸福”的人,娶了“四姐妹”中的张允和。

 

“相识苏州,妹妹成媒人。”

 

张允和是周有光的妹妹的同学,都在乐益女子中学读书。张允和常到周有光家玩,看他妹妹,这样一来二往两人便认识了。放假的时候,常常在一起玩,就这样一步一步,自然而然在一起,没有冲击式的恋爱过程。


“爱屋及乌,我会一直陪着你。”

 

昆曲在旧社会来讲,是比较高尚的娱乐,增加生活乐趣。张允和会唱、会演昆曲,后来与爱好者一起,成立昆曲研习社。张允和一直积极参加研究工作、演出、编辑,周有光也算昆曲社的会员,不通晓昆曲,积极性并不高。但每一次开会周有光都到,他说,“我去陪她。”


“茶米油盐中相濡以沫。”

 

生活终归是在柴盐酱醋里度过,周有光与张允和日常相处,细微之处都传达着柔情与默契。白天,夫妻二人上下午各一杯红茶,互相碰杯;晚上,俩人常常一起吃饭、喝牛奶、谈天。


周有光将他与张允和的感情形容为“流水式的恋爱”,相亲相爱七十年


百岁高龄依然紧跟潮流


兢兢业业了大半辈子,上了百岁,本该养花逗鸟下棋,颐养天年,他却坚持每天读书,看中文、英文、日文报刊杂志,了解时事动态。

 

100岁后,更是笔耕不辍,出版了《百岁新稿》;105岁时,出版了《朝闻道集》;106岁时,又出版了《拾贝集》。

 

他说,“我觉得,人活到了八十岁,年龄就要重新记过。很多人说,到了八十岁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八十一岁,我算一岁,新生命从八十开始!”


周有光不仅心态年轻,就连饮食习惯也像个年轻人,西餐中餐都喜欢吃,也不排斥外卖。有时候,还会让保姆买肯德基麦当劳的汉堡和必胜客的披萨

 

此外,年轻人玩的看的,百岁高龄的周有光也在做。他开通了博客、微博,关注最新潮流,时不时更新自己动态。甚至,还和年轻人一起追过《芈月传》。


从周老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从“传统”过渡到“现代”,更加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周老以前常念叨 “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然而,2017年1月14日3点30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享年112岁。去世时,纽约时报曾刊发长文称“是他让汉字书写像ABC一样简单”。

 

周有光的一生,正如他妻子的那句话,“他一生有光,有光一生”。谷歌记得他,我们更加永远不会忘记。


本平台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谢绝公众号商业转载!

推荐阅读:

穿鞋踩鱼上! 华人卫生习惯再次惊呆老美(图)

在美国买房还是租房? 7个因素决定

退休就到南加去? 实拍亚裔蜂拥的南加州“退休天堂”

美国房东出租Airbnb遭到300人狂欢, 豪宅被砸烂

本微信平台商务洽谈:

联系: Amy(唐佩) 微信: TangPei2010 

电话: 510-303-8569 邮箱: Amy@Taola.com

可直接点击以下公号名称进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