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只有不爱电影不讲科学的人,才相信美国登月是一场骗局

曹米糯 枪稿 2021-09-26



眼界越窄、思维越乏,阴谋论就越有市场。


可叹的是,我们每天栖身的社交媒体上,九成内容是谣言及煽动。


希望身边人都爱读书、爱电影、爱科学、爱理性,不过是吾辈书呆子的空想。


可是,想想看,五十前的今天,阿波罗11号登月,我们已然征服了苍穹。


但这地上的人间,到了今天依然混乱污浊,还怎能“不应有恨”?



阿波罗11号登月是一场骗局吗?


文|曹米糯


作者简介:半吊子的电影爱好者。



今年720日是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50周年纪念。


电影跟登月有什么关系呢?拜托,你难道没听说过那个惊天传闻吗——阿波罗11号登月是NASA找电影大神库布里克在影棚里拍哒!


那么登月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呢?我们边看电影边聊吧。


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影迷不是真影迷。


1


二战结束后,漫长的“冷战”开启,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你死我活式”缠斗,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太空竞赛”。这场烧钱大战大致起始于50年代后期,尽管美苏双方都目标高远、信心爆棚,但在最初的十年里,苏联的成就一直先美国一步。195710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严重刺激了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次年美国便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1961412日,东方1号飞船成功发射并绕地一周,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彼时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仍处于无人测试阶段,这次被刺激到的是肯尼迪政府,于是同年525日“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正式启动。

 

19656月,美国卯足了劲儿打算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谁承想苏联提前了原定计划,在318日抢先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并且由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完成了12分钟的太空行走。在这段历史中,美国的存在感极低,好莱坞式主旋律自然无从下手,所以要找相关电影必须去俄罗斯——2013年的《搏击太空》主角是加加林,2017年的《天际行者》主角则是列昂诺夫。

 

《天际行者》讲述了前苏联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的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在早期“水星计划”中,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艾伦·谢泼德虽然只比加加林晚了20几天(196155日),但当次载人飞行并未进入绕地轨道,次年220日约翰·格伦的那次试飞才算是真的成功。

 

196563日美国宇航员爱德华·怀特的太空行走也是成功的,当时执行任务的飞船名为“双子星4号”。这个“双子星计划”大致可以理解为“水星单人模式”与“阿波罗三人模式”之间的过渡阶段,该计划从1961年持续至1966年,完成了无人飞行、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绕地飞行、交会对接等多项测试。

 

对“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这段历史感兴趣的盆友可以去看看2016年北美颁奖季中的励志佳作《隐藏人物》,该片不仅将镜头对准了“水星计划”的幕后,而且主角还是三位非裔女性科学家。我不想喊什么“政治正确”的口号,比“政治正确”更正确的是,对于整个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而言,不同性别、种族、国籍、工种的个体都贡献过自己的力量,这一点需要我们正视并且铭记。


《隐藏人物》中的三位女科学家也应该像航天英雄一样被人铭记。


2


因为苏联的步步紧逼,美国不得不加快了阿波罗计划的推进速度。然而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1967127日,阿波罗1号在一次模拟测试中发生大火,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以身殉职。此次意外直接导致了阿波罗23号计划取消,随后的456号均为无人测试飞行。

 

恢复载人测试后,阿波罗7号于196810月完成了绕地飞行,阿波罗8号于196812月完成了绕月飞行,阿波罗9号于19693月完成了载人交会对接,阿波罗10号于19695月再次绕月成功。这些很少被人提起的项目其实都是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的坚实基础。


阿波罗11号的三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巴兹·奥尔德林。


美国当地时间1969716932分,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以及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三位宇航员于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经过几天几夜的飞行,阿波罗11号于719日绕至月球背面,随即减速进入月球轨道。

 

提到“月背”我们再多说几句,因为引力作用,我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月亮只有一半,于是看不见的“月背”便成为很多科幻故事脑洞大开的绝佳选题。以电影为例,《变形金刚3》开篇提到一艘赛博坦飞船在月背坠毁,为一探究竟,美苏两国才展开了“太空竞赛”;《哆啦A梦》的最新剧场版“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讲的则是小伙伴们在月球背面建立了一个“兔子王国”;脑洞最大的还要数2012年的《钢铁苍穹》,在这个故事里,二战的纳粹余孽竟然在月背开发出了一个吊炸天的高科基地,并且准备反攻地球……


《钢铁苍穹》中,纳粹在月背建立了卐字基地。


3


话回正题,阿波罗11号最终将登月地点选在静海附近相对平坦的区域,美国当地时间1969720161743秒,名为“鹰号”的登月舱顺利着陆。六个多小时后,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舱,稳稳地站在月球表面,并且说出了那句永载史册的——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在月表活动了大概两个半小时,除了拍照、搜集样本、安置科研设备,还接了一个来自总统尼克松的严重耽误了作业进度的长途电话。后来的部分相对都比较顺利,1969724日,阿波罗11号返回地球,人类的第一次登月计划可谓圆满成功。

 

整个登月过程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当年都有电视直播,可惜受技术条件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影响,中国人对此并不熟悉,不过没关系,2019年初的纪录片《阿波罗11号》可以弥补我们错过的那段历史。除了几处动画演示片段,该片所有影像均源自当年的一手资料,其中绝大多数是从未公开过的65毫米大画幅胶卷影像,片中的旁白也全部源自当年的通话录音。


导演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筛选、剪辑、重组,最终将阿波罗11号从发射到返航的整个过程浓缩在90分钟的时间里,该怎么形容呢,看这部纪录片就像看世界杯的精华版一样过瘾。


《阿波罗11号》带领我们回到登月发生的那一刻。


说到人类首次登月,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因为《爱乐之城》的成功,由达米恩·查泽雷接手的传记片《登月第一人》终于在搁置数年后提上日程,并且挤进了2018年的北美颁奖季。本片改编自历史学者James Hansen的人物传记《F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rmstrong》,故事大致从1961年讲起,一直到1969年登月成功结束。这不是一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作品,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式主旋律作品。

 

既然名字叫“第一人”,内容自然也“以人为本”。按照片中的描述,阿姆斯特朗是个低调、坚韧、内向、而且一直备受心结困扰的人,这种主角性格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死亡、命运、人际关系、家庭危机等等由始至终挥之不去,甚至连火箭发射升空时,我们在宣传片中经常见到的碧空如洗也换成了灰烟滚滚。

 

除了男主角的“负能量”,《登月第一人》中还见缝插针地提到了越战、民权运动、盲目太空竞赛的代价等尖锐问题,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歌功颂德”的求生欲。


《登月第一人》中的阿姆斯特朗并不像通常的高大上、伟光正的英雄。


登月之后,那个美国人民引以为荣的“插国旗”片段竟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阿姆斯特朗的自我救赎。所以我非常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种私人的隐晦的情感比较难引发共鸣,裹挟在“丧情绪”之下的励志核心又极易被人忽略。


热忱的“爱国主义”或者“英雄主义”预期被浇了个透心凉,换做是我大概也会拍桌子骂娘,问题是,“冷战”已经结束了将近30年,如果从1972年美苏达成的太空合作协议算起,“太空竞赛”更是结束了将近50年,今时今日我们放下唯我独尊的态度或者打了鸡血的情绪去重新审视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定位,去重新发现一件事在历史上的价值,又有何不妥呢?


脱下宇航服,阿姆斯特朗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讲到这里基本上可以结束了,但阿波罗计划还没有。从196911月至197212月,NASA又发射了6次阿波罗飞船,其中除了19704月的阿波罗13号因氧气罐爆炸仓促返航外,其余5次登月任务均顺利完成。


关于阿波罗13号的故事,早在1995年好莱坞便已将其搬上大银幕,导演朗·霍华德、主演汤姆·汉克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对《登月第一人》耿耿于怀的观众或许会在《阿波罗13号》中找到自己的预期,该片有着90年代好莱坞鲜明的主旋律色彩,昂扬、进取、永不放弃,将这次“最成功的失败”演绎得恰到好处。

 

最后说一下197212月的阿波罗17号任务,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登月,当时的指令长名叫尤金·塞尔南。塞尔南曾执行过双子星9号、阿波罗10号、阿波罗17号三次任务,是三名两次往返地月之间的宇航员之一,而因为阿波罗计划的终止,他也成为了目前为止最后一个登月的人。2014年,一部名为《The Last Man on the Moon》的纪录片讲述的就是塞尔南的故事。


《阿波罗13号》是一首失败者的颂歌。


4


说了这么多,好像跟“登月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没多大关联,其实这么多年来诞生了这么多以原始资料为基础的登月题材作品,某种程度上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如果登月真是一场骗局,普京大帝领衔的战斗民族第一个不会放过NASA


至于那些质疑,科普辟谣的帖子多得是,本文不再赘述,我只说一点,近些年美国、日本、印度、还有我们中国都发射过月球探测器,在传回地球的图像中也都找得到当年人类登陆月球的痕迹和遗留物品,在如此实锤的证据下还要抱着“阴谋论”不放,心态也是怪有意思的。

 

心理学中有个“逆火效应”,说白了就是:面对一个错误的信息,你越是纠正它,越会令那些原本就相信它的人更加执迷不悟——不信你可以去“亲友养生群”里辟个谣试试,保证会享受到被踢出群的优厚待遇。而随着信息的碎片化、教育的商业化、媒体的娱乐化,专家的权威优势逐渐消失,错误信息更容易乘虚而入——有道是“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大雄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我们这里还有所谓的“特殊国情”,大作家、前文化部部长王蒙曾经说过,我们一会否定“右”,一会否定“左”,当极端的互斗过后,余下的胜利者就是“无文化”,就是贪婪和愚昧;而官方权力对教育与宣传的掌控,又导致大众在很多问题上无法获得全面的、对称的信息源。你高举着108份域外新闻都斗不过中X电视台或者《环球X报》的一条微博,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杂七杂八的因素共同构成了滋生“阴谋论”“伪科学”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讲,半个世纪后我们之所以还要纪念“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仅仅只是为了回顾历史,或者了解空间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是为了重申并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库布里克再厉害也不可能在影棚中创造出尿不湿、数码相机以及泡面中的脱水蔬菜包,这就是真·科学的价值,无处不在!



编辑|徐元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给《流浪地球》五星是爱国,一星是恨国?| 杨时旸专栏

山寨阿凡达,科幻Shǐ上又一脏 | 王大根专栏

小飞象、阿拉丁、狮子王,迪士尼真是分类回收好标兵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