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罗马》的得失 |梅雪风专栏

梅雪风 枪稿 2020-09-08


《罗马》姗姗来迟。


但是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去年的金狮奖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作品,仍然是一桩快事。


不过,一如既往,枪稿依旧是苛刻的,我们从不因创作者的名字或奖项来左右我们的判断。




拿到奥斯卡十项提名,

《罗马》真的有那么好吗?


文|梅雪风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每日人物 ”】


作者简介:男性。资深媒体人,数码产品发烧友,长跑及太极爱好者。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




《罗马》的特异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部自传体式的电影,但它却少有的没有以一个少年的视角,也就是他小时候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而是以家庭女仆的视角展开

 

这么做的好处是,没有那些不入流的回忆体电影的甜腻浮夸,规避了自我代入之后的过分感伤。当然,这么做也让影片的主题与很多青春童年回忆体电影迥然不同。



导演阿方索·卡隆,一位出色的摄影师

在我们熟知的那些电影里,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童年往事》、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比如这些年的《八月》,都以儿童或者少年的视角切入。


于是,它们就天然地有了一种纯真与世故的对照,一种梦想升起与坠落的裂痕,一种自然与体制抗争的壮烈——未成年的简单懵懂,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残酷,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也生发出若干包含着失落、感伤、无奈的情绪。

 

但在《罗马》里,由于女主角变成了那个女仆,那种未成年与成年触目惊心却又恒常的对比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她阶级属性明确的眼光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暗自崩坏。


这个崩坏与她自己命运的波折同步进行,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暗通款曲,一个墨西哥城中产阶级家庭的普通悲欢,与一个时代的大浪汹涌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女仆的阶级属性天然规定了电影的走向

 

阿方索·卡隆非常谨慎地将时代因子注入影片中,就如同影片中家庭聚会时,小孩随意提起的军警杀死街边孩子的事情,女仆和同伴谈起家起土地被征用的事情。


那场圣诞大火,则有着寓言一样的作用,在熊熊火势面前,富家女还在火前姿意畅饮。而当女仆看到男青年在政府授意下拿枪追杀他人时,她与男青年的孩子流产,这则早已不是隐喻而是明喻了。

 

影片执迷于那些意象化的东西,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贯穿始终的狗屎,以及在水泊中倒映出的飞机,这一极致的意象对比,是影片中最具巧思的地方,现实的狼狈与惨淡的希望就这样平淡地交错共存,具像朴实,却又有着一种令人心酸的力量。


清洗狗屎的水中倒映着飞机,兼备美感与隐喻


必须得承认,这是阿方索·卡隆那种低调的史诗企图。但问题也在这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优美的克制,一种压抑的宏大,但却又显得干燥甚至是干瘪。


不是说这部电影没有情感,而是他太含蓄了,或者说他错误地理解了含蓄,他精简地透露这些角色的精神世界,却又没有什么能导向更多的言外之意。


而真正的含蓄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平淡背后,我们能明确地感受到那平淡练成之前所经历的沧桑。


但这部电影的含蓄却似乎只是表面文章,它并有真正深入片中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那个着墨最多的女仆、那对中产阶级夫妻的情感,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



 没有被深入挖掘的角色,是湮没在人群中的个体

(电影《罗马》工作照)


就像影片片名一样,它对那个罗马、那个空间显然有着更深的感情,那些漂亮的横移镜头,其实焦点并不在人物身上。


对于创作者阿方索·卡隆来说,这些街景也许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是勾起他丰沛回忆的钥匙,但对于我们这些异域的观看者来说,这种景象必须要与它的表达有着必然的联系时,我们才能产生共情的基础。


而这个表达的根基,其实来自于人物的命运。片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女仆,但这个安静、忍辱负重的角色,缺乏真正的质感,她更多的像是一个移动摄影机,让我们看到墨西哥当时的境况。


她过分寡淡的情感故事,无法勾起观众真正的兴趣,而影片又不真正聚焦于她内心那些隐而不显的波澜,于是影片中那些精巧的隐喻也就缺乏它能够栖息的土壤。



 带有明显地域性与年代感特点的场景,只有托起实在可感的内容才能让更广泛的观众群产生共情


把这部电影与阿方索·卡隆2001年的《你妈妈也一样》放在一起看时,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


那也是一部与墨西哥有关的电影——胡里奥与德诺是一对死党,他们的女友结伴出国旅行,丢下两人为如何消磨漫长的无聊暑假而犯愁。


在德诺家举办的一次总统也亲临现场的宴会上,两人结识了德诺表哥的西班牙妻子露莎,并向她兜售了通往传说中号称“天堂之门”的海滩之旅。多日后,露莎惊闻丈夫出轨伤心欲绝,于是,三个人开始这次海滩之旅……那个夏天过后,一些关于青春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片海滩上…


与《罗马》的规整与洁净相比,《你妈妈也一样》则有着一种极致脏乱差后所产生的坦荡与明媚。


热烈与疯狂倒更契合拉美裔导演的风格

(电影《你妈妈也一样》剧照)

 

《你妈妈也一样》中,从行人被车撞死开始,片中处处充斥着死的气息,他们其实是用挥霍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而在《罗马》中,其实人们的关注都是孩子,为了孩子,那些绝望的成年人决定再艰难也要活下去。

 

从向死而生的激烈,到直面生活的沉实,这是创作者年龄变化的自然结果。但《你妈妈也一样》中,从如同夏天汗腺分泌般浓烈而真实的人性状态,到《罗马》那些如同人物静照般的呆板姿势,这种变化,却只能说是导演思维的僵化。


教科书级别的完美影像,完美也意味着理性的保守


这种僵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也似乎是一种定律。


对某些创作者来说,意识到他的表达,却又不能清楚描述他的表达时,这往往是最好的创作时光,生活本身的汗液,与理性思考的框架都浑然天成;而当作者过于自觉时,其实也是他匮乏的开始,这时,他的表达其实是创作冲动消失后的一种思维重复,似乎想用骨架去描绘一具美妙的肉体的徒劳蛮力。

 

当然,对于阿方索·卡隆来说,还有一个情感问题。当面对自我珍视的人生经验时,总容易举止失当。过于珍爱一个东西,就会忍不住去美化,过于看重一件事物,最自然的结果就是紧张。


当然,如果创作者本身就对自我表达毫不在意,则是更大的灾难。所以难点永远是平衡,把野心与平常心化为一体,把悲悯他人与自我审视平等对待,永远不要让概念掌控人物,但也不能让情感成为不顾结构的借口。

 

骨头永远与肉体在一起,生命永远都缺不了呼吸,再宏大的建筑都来源于砖头,而真正的宏大却永远是——向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体致意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王家卫把万玛才旦忽悠瘸了|梅雪风专栏

性与爱两败俱伤,这就是娄烨电影 | 梅雪风专栏

民族自豪感的疯狂背面 | 梅雪风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