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他们所做的和将要做的,都是谎言|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枪稿 枪稿 2020-09-07


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从年轻时便十分关注人民的苦难,他曾因一部涉及了当时铁幕之下不可说的意识形态的纪录片,锒铛入狱。


他的影像总是黑白、纯净、冷峻,又富有诗意的,个性的长镜头、大段饱含深邃的哲学思考的独白都是他的签名。


他认为有必要记录下来人们最稀松平常的动作、表情、对话,这里蕴含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2011年,长达四个小时的《都灵之马》上映之后,贝拉·塔尔宣布封镜,在被问到“你是否还会再拍电影”时,他回答:“不会了,我已经在最后一部电影中把我想说的说完,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如果不能让他们平静,那就激怒他们吧!"

——《鲸鱼马戏团》



小众电影·大千世界

——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Vol.40

鲸鱼马戏团

贝拉·塔尔&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剧情/悬疑/匈牙利&意大利&德国&法国/2000/145 分钟



枪稿主笔™推荐语

隐晦的叙事,鲜明的寓言,(消解)革命、东欧历史的隐喻。被尊为“王子”的外来客带来僵死的庞然大物,也煽动了一场破坏性暴乱,还有广场、镇压,背叛者与被利用者、知识分子、作为旁观者与见证人的孩子/年轻人,以及忧郁悲伤的曲调,最后剩下的到底是秩序还是废墟,想想令人心惊肉跳,其中执法者的一段歌舞堪比《红军与白军》树林中的舞蹈。

——黄文杰


贝拉·塔尔(1955-),匈牙利导演、编剧、代表作《撒旦探戈》《鲸鱼马戏团》《都灵之马》《诅咒》等。


《鲸鱼马戏团》是贝拉·塔尔的第八部剧情长片,拍摄耗时四年,先后有七位摄影师参与,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一共只有三十七个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有一个十分钟的长镜头。在一家即将打烊的酒馆里,主人公詹诺斯召集了几个不明就里的醉汉,排演天体运行。


在一群面无表情的、更年长的、沉默的男人中间,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对黑暗、未知、失序的恐惧,以及对一切恢复如常的向往,在他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自转公转规律的演绎中一览无遗。



詹诺斯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平时做分发报纸的工作,还会去照顾退隐的音乐家艾斯特尔。


无意中,他听到报社女工谈起,小镇里来了一个马戏团,其中有一个王子和一头鲸鱼。


王子抱着这头世界上最大的鲸鱼从一个城市走到下一个城市。


听起来特别玄幻,却又充满吸引力——尊贵的王子带着海洋的巨物降临在破败小镇,仿佛一个神迹,一种感召,似乎要有什么事情发生。



但对于这个马戏团,大家众口纷纭,有人说他们其实有几百人,王子是邪恶的化身,带领一群人在城市里打砸抢。


艾斯特尔的前妻唐德是个投身社会事业的机会主义者,借着人心惶惶的动荡时势,她逼迫詹诺斯去劝说音乐家,希望他能以自身的威信号召人们发动变革,摧毁令他们窒息的旧秩序。


片中用长镜头呈现了一段音乐家对于音阶、音程的讨论,但音乐之外,是导演借艾斯特尔之口,对于底层民众与精英阶层,个体、群体、制度、国家关系的反思。


真正的“和谐”是什么?能达到么?已经不再抱有幻想的音乐家无奈之下重新走上街头,聆听群众的牢骚,而心怀浪漫主义理想的詹诺斯则对唐德的宣言半信半疑。



人们三五成群聚集在广场,面对那辆装载着鲸鱼的大车,迷茫、好奇、恐惧,又不知所措。


只有贫穷的詹诺斯花钱买门票进去参观。


这是一头死去很久的鲸鱼,不知道死前经历了什么,满身伤痕,半睁着眼睛,像一声沉重的叹气。


它被人摆在那,安静却仿佛看破一切。


人类用武力征服它,但征服以后,他们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仍心生胆怯,不知所措。



唐德询问詹诺斯,广场上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她迫切希望越乱越好,她嘱咐詹诺斯再去看看,随时向她通报近况,顺便再去警察局长家照顾孩子。


一个反对体制的人却和体制的捍卫者是朋友。


局长家的孩子那天晚上兴奋异常,完全不听詹诺斯的话,跳来跳去,拿着棍棒乱敲,大吵大嚷:我就是要烦死你。


不再童稚有趣的孩子们反常的暴躁加深了影片的末世氛围,一切似乎都已脱离常轨,所有人都要发疯。



詹诺斯回到广场,偷偷溜进马戏团,无意中听到马戏团老板和助手的对话。


始终只以影子示人的王子,被他们称为“东西”,甚至需要翻译才能和他们对话。老板最开始打出“王子”的噱头,只是想赚钱,但“王子”渐渐失控,他仅凭自己的号召力就能煽动大家一起制造混乱。


人连自己打造出的东西都控制不了,人被自己的追求吞噬,最终陷入难以自拔的黑洞。


一切关于神迹、预兆的传说,都是假象。



被煽动起来的愤怒的民众成群结队走上街头,出于非常模糊的目的,选择去围攻一座医院。


他们殴打病人,拆毁病房,直到最后,他们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裸体老人,无助地站在浴缸里,似乎在等待命运的审判。


大家突然就停下了脚步。


高歌猛进,要反对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仇人的符号背后,是一位毫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仇恨?


人潮退去,一切归于平静,只剩一片废墟。



代表精英阶层的唐德女士和警察局长握手言欢,他们看了场好戏。


影片结尾,马戏团的卡车支离破碎,老板和助手不知所踪,抛下了那条无用的,又像山一样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的鲸鱼尸体。


茫茫的雾色中,音乐家走近鲸鱼,默默注视鲸鱼的眼睛,画面定格。



回顾动荡的匈牙利近代史,从波兹南事件(1956年)、布拉格之春(1968年)、到东欧剧变(1989年),每一次革命背后,都有民众们对更文明、开放的社会的渴望。


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期许究竟是什么,仇恨的对象又是谁?恐怕很难有人真正说得清楚。


最常见的是,旧秩序貌似被推倒,但废墟之上也并未真正建立起新秩序。



主人公在导演的长镜头中,多次走入黑暗,或从黑暗中走出,他像个天真又孤独的传道士,心中的火花在亲眼目睹唐德和警察局长言笑晏晏后熄灭。


他最后被抓入精神病院。音乐家去探望他时,告诉他,自己搬去了厨房住,因为前妻唐德已经和警察局长鸠占鹊巢。


勾结的两方为激愤的民意找到了个出口,一通宣泄之后,人们的怨气消了,一切照旧。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没有丝毫损失,而那些在暴动中被牵连到的普通家庭已经千疮百孔。



影片时常响起贝拉·塔尔的御用作曲家Mihály Vig做作的《Valuska》,音乐沉郁、悲伤,契合影片气质,却又与其他电影中镶嵌在片中的配乐不太一样。


《鲸鱼马戏团》中的所有音乐似乎都是浮于电影之上的,仿佛天外之音,那是已经有人洞悉了一切悲剧,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它发生的哀痛。


就像那头不知因何来到此处的鲸鱼,成为罪恶的化身,沦为人们愤怒的矛头,却只能看着人们一再惊呼、议论、恐惧、暴戾、失望,做一轮无用功,陷入虚无。




文|三九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比杀妻更恐怖的是杀夫|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他和每个女人调情,但……|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直男癌才是绿茶婊的培养皿|枪稿每周电影优选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